Workflow
历史真相
icon
搜索文档
历史真相不会因销毁而消失——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后人竹上胜利来南京捐献史料
新华网· 2025-06-27 18:33
新华社记者蒋芳、郭丹 "我不是一个学院派的研究者,只想揭开1644部队的真面目,弄清我父亲究竟在中国干了什么。"77岁的竹上胜利将一批史料捐献给侵华日军南 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说。 历史真相不会因销毁而消失——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后人竹上胜利来南京捐献史料 26日下午,"日本友人竹上胜利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南京举行,包括1644部队留守名簿、158兵站医院留守名簿、宫下利市兵籍簿的复制件,以 及侵华日军行军影像集影印件等入藏纪念馆。 竹上胜利在文物史料捐赠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蒋芳 摄) 3天前,来自日本长野县的竹上胜利抵达南京,随身携带的不只是历史资料,更是一段久未揭开的家族隐情。多年前,他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 父亲宫下利市的多本照片集,里面记录了侵华日军陆军防疫给水部队在中国华东、华中地区活动的情况。竹上发现,父亲自1932年起曾三次以 卫生兵等身份前往中国,并在1941年转入1644部队。 对外宣称防疫,实则培养霍乱、伤寒、鼠疫等致命细菌,这是1644部队的真实面目,其总部设在南京。 "父亲在生前很少提到从军经历,他本人学历不高,性格也十分平和。"竹上胜利回忆道。尽管相册中并没有任何血腥照片,但像佐藤大 ...
这里有个秦始皇,颠覆你的认知!
凤凰网财经· 2025-06-08 22:30
最近休息在家,看完了一部完全颠覆我认知的历史小说! 实在是太精彩了! 如果把历史看作一个巨大的网络,那么 被网暴最厉害的一个,非他莫属。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y位皇帝—— 秦始皇 。 虽为千古一帝,却被称为"暴君",被黑了两千多年。 连鲁迅都替他打抱不平 :吃亏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去讲他的坏话! 多少人和我一样,之前因为"暴君"而错过他,太可惜了。 被黑了2000年的他,远比我们想象的伟大和厉害! 他一统九州山河,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将一盘散沙的华夏民族聚了起来, 建郡县制,开创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更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给华夏族打出了一个大大的生存空间。 其实远不仅此,他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为人所忽略,如他的诸多治国思想 整整领先当时欧洲 2000多年。 如他的用人智慧和胸怀格局,是历史帝王难有企及的。 无论你读不读历史,都应该读一读千古一帝。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仍仅始皇一人而已。 因为只有真正读懂命途多舛、夙兴夜寐的秦始皇,才能真正懂中国历代的根基。 领略他超前的大格局,才明白他的一统六国,带来了今后的华夏族安定。 甚至有人言, 看不 ...
通讯丨铭记历史真相 见证真诚友谊——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引发中俄人士共鸣
新华社· 2025-06-06 23:33
展览主题与内容 - 展览以"并肩战斗 携手前行"为主题,展出了61幅照片,回顾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历史,记录中苏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展示近年来中俄两国交流与合作成果 [1] - 展览包括中国军队长城抗战、苏联援华飞行员库里申科肖像、俄中两国老战士相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走过红场等历史照片 [1][2] 参展人员与机构 - 参展机构包括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新华社亚欧总分社、中国图片集团、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俄中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和俄罗斯派森公司 [3] - 参展人员包括俄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成员尼基塔·斯捷潘诺夫、"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记者阿利娜·萨利奥诺娃、俄中友协副主席列昂尼德·佩图欣和基里尔·巴尔斯基、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周立群等 [1][2][3] 展览意义与影响 - 展览展示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证明历史真相不能被掩盖或遗忘 [1] - 展览通过影像资料唤起人们对中俄共同历史的记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传承 [1][2] - 展览有助于两国人民了解并铭记历史真相,新闻媒体有责任传播这些共同历史故事 [2] - 展览体现了中俄人民在战争中用鲜血凝结的兄弟情谊,这种情谊已成为世代传承的无价瑰宝 [2][3]
走进莫斯科孔子学院,对话俄罗斯青年
环球时报· 2025-05-12 05:59
中俄历史认知与文化交流 - 俄罗斯青年通过孔子学院、书籍、电影等渠道深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30万人死亡)、731部队人体实验等史实,并普遍认同中国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3500万伤亡)[1][2][3] - 部分俄罗斯青年主动反驳网络上的二战历史歪曲言论,强调中俄贡献,并通过博物馆、影视作品等途径传播真实历史[3][4] - 孔子学院成为俄罗斯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核心窗口,吸引大量学生参与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5]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茶文化)和流行文化(周杰伦音乐、《长津湖》《哪吒》影视作品)在俄罗斯青年中广受欢迎,视频平台(TikTok、哔哩哔哩)和社交媒体(小红书)加速传播[5][6][7] - 中国影视剧(如《长安三万里》《消失的她》)和游戏(《原神》)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形成粉丝圈层,部分学生因文化兴趣计划赴华留学[6][7] - 俄罗斯青年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及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认为中俄关系深化将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如互办展览、文艺演出)[7]
让俄中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10
中俄历史友谊回顾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的历史情谊[1] - 文章提到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如黄河和伏尔加河般深厚,是世代友好的源泉[1] - 俄罗斯援华抗日老战士后代表示要坚定守护历史记忆,让俄中友谊故事世代流传[1] 俄罗斯老战士后代讲述历史 - 尤里·扎维齐奥诺夫回忆父亲加夫里尔·扎维齐翁在中国参加对日作战的经历,提到中国军民为苏联红军提供必需品[2] - 扎维齐奥诺夫参加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老战士代表的活动,并提到习近平主席强调中俄友谊[2] - 扎维齐奥诺夫将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期待与中国朋友共同庆祝[2] 苏联援华航空队事迹 - 安德烈·马特维耶夫讲述祖父尼古拉·马特维耶夫作为苏联援华航空队指挥官在中国参加13次空战并击落5架敌机的经历[3] - 尼古拉·马特维耶夫在兰州附近牺牲,中国在兰州空战纪念亭为其设立纪念碑[3] - 安德烈通过整理遗物和资料,了解到祖父在中国的战斗经历以及中国军民对其的救助[4][5] 中俄友谊的延续与纪念 - 中国在9个省区68座城市修建了百余座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等设施,保存完好[6] - 重庆一对母子为苏联援华飞行员英雄库里申科守墓半个世纪,成为两国友谊的真实写照[6] - 俄罗斯援华抗日老战士后代活跃在中俄友好一线,继续传承先辈的友谊[6] 历史教育与合作 - 苏联飞行员后代如娜塔莉娅·斯柳萨列娃和伊利亚·杰姆琴科通过传记、纪录片和宣传活动弘扬苏联援华航空队的事迹[7] - 杰姆琴科强调必须反对歪曲二战历史的图谋,呼吁俄中两国加强合作,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7]
《俄罗斯报》刊文《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将在中国上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7 20:06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市场表现 - 该片在俄罗斯前三周观影人次突破百万,票房收入逾5亿卢布 [5] - 预计在中国市场表现将更为亮眼,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基数达4.3亿,全年票房425亿元人民币(约合4750亿卢布) [5] - 影片将于2024年9月在中国上映,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 [5] 影片内容与历史意义 - 聚焦二战前中苏两国关系发展关键节点,反映两国在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5] - 肩负守护历史真相的使命,防止人类至暗时刻的历史被篡改 [7] -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强调影片有助于两国观众铭记历史,传承传统友谊 [7] 行业合作与政治意义 -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在莫斯科举办《红丝绸》及其他人文合作项目推介活动 [5] - 俄罗斯国民传媒集团董事会主席阿丽娜·卡巴耶娃称该片是俄罗斯电影界里程碑事件,体现俄中关系高水平发展 [7] - 影片首映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一次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活动 [7] 国际电影市场对比 - 美国对所有外国影片征收100%关税,以"保护本土电影业"为名 [7] - 塔斯社评论员指出此举将导致美国观众失去接触历史题材影片的机会 [8] - 评论员认为阻断外国电影来"保护"本国电影业的理念荒诞,评判权应交给观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