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
搜索文档
国漫崛起背后,你所不知的“吉林动画”(艺近人和)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截至10月20日,2025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约合10亿元人民币。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外票房 达6900万美元,并以159亿元人民币总票房成为全球动画影史和2025年度全球电影票房冠军。 网易、腾讯等动漫领军企业聚集了不少吉动学子。"上手快"是吉动毕业生的普遍口碑。学校设有10个学 院,每个学院对应一个产业主体,"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项目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吉林动画学院(以下简称"吉动")有600余名校友参与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 创作与制作。不仅如此,《长安三万里》等近年热门国产动画的背后,也都少不了吉林动画人才的身 影。 成立25年,吉动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学子(含在校生)。一所坐落在东北的民办普通高校,何以成为国 漫人才培养"重镇"?在第三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上,众多动画人的讲述揭示答案。 走进吉动动漫产业园大厅,《山海经》神兽"兕"的形象展品吸引人们驻足。围绕《山海经》,学校师生 创造了一系列IP形象,探索深度挖掘山海文化、用现代表达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该校师生原创的 电影《疯狂电脑城》,在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亮相,今年国庆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 2005届毕业生于淼,如今是腾讯天 ...
“文化+”“+文化”双向奔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3 06:47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产品、科技融合及跨产业链接,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助推器,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59% [4] - “文化+”与“+文化”的双向拓展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释放产业活力并创造消费新场景 [8] 产品破圈与市场表现 -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超18.2亿元票房,并带动相关书籍销售和旅游打卡热潮 [3]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超800场,并衍生出电影、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探索舞台艺术产业化 [3] - 中国游戏产业表现强劲,上半年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1% [3]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产业经济规模 - 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9%,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9.14万亿元 [4] - 在北京、杭州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0%,成为支柱产业 [4] 文化+创意产品 - 《故宫日历》累计发行850余万册,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200万件 [5] - 文创雪糕、动漫游戏IP衍生手办等商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5] 文化+科技融合 - 催生出《唐宫夜宴》等大空间沉浸展、数字博物馆及元宇宙文旅项目,提升观众体验 [6] +文化赋能多元产业 - “旅游+文化”通过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等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文物游、非遗游持续升温 [7] - “体育+文化”使赛事成为文化展演舞台,如“村超”的苗绣队服和芦笙伴奏,带动游客增长 [7] - “城市更新+文化”将旧厂房老街区转型为创意园和博物馆,如阿尔山·泰康艺术中心和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戏剧《南岭1932》,焕发新活力 [7]
促文化名片变发展品牌(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0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商业模式 - 现代光影技术如8K投影、三折LED屏和VR互动被应用于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大量客流[1] - 科技与文化的交互使公共空间转变为科技馆和美术馆,延展了文化体验与消费的边界[1] - 构建“文化—科技—产业—人才”共生系统,促进文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1] 政策支持与产业成效 - 杭州西湖区近3年投入文创资金超5000万元,构建“创业启动+贷款贴息+直投基金”全周期支持体系[2] - 鼓励文化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按项目实际投资额5%给予一次性补助,单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2] - 政策引导下,西湖区今年一季度文化产业营收达101.6亿元[2] 产业平台与集聚效应 - 艺创小镇由关停的水泥厂改造而成,10余年间汇聚了3000余家文创企业[2] - 平台集聚效应促进了如《黑神话:悟空》、《长安三万里》等优秀文化产品的诞生[2] -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助力实现文化兴、产业旺的双赢局面[2] 城市更新与文商旅融合 - 三墩粮管所和碾米厂旧址以“艺术+文创”方式焕新,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3] - 萧山区利用闲置农资仓库打造浙农·东巢艺术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突破6亿元[3] - 以文化赋能城市闲置空间,激发文商旅融合潜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3]
《三国的星空》票房惨败,动画电影拍不好“新文化”?
虎嗅· 2025-10-10 09:53
国庆档电影市场的惨淡无需多言,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惨败已成定局。 截止到10月9日国庆假期结束,《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停留在7500万左右,单日票房增长已经低于百万,最终票房大概率无法突破1亿门槛。在票房增 长无力的同时,影片口碑也出现下滑,豆瓣评分从7.5跌至7.2。 | /549.5万 | 199.9万 | 2011.1万 | 7563.5万 | | --- | --- | --- | --- | | 分账票房 | 片方36.86% | 影院52.27% | 其他10.87% | | 6788.1万 | 2502.0万 | 3548.1万 | 737.9万 | | 预测内地总票房: 8988.0万 | | | | 作为国内首部官宣立项的三国题材动画电影,更有易中天编剧、光线传媒参投,《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国产动画电影对历史文化题材的一次全新且大胆 的尝试,承载着市场和无数观众的期待,只可惜这份期待在今年国庆档彻底落空了。 随着《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惨败,国产动画电影对新题材、新故事的探索实验走向了新的困境。 一、不算烂片,但也不够好看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绝对算不上一部烂片。 影片讲述了一 ...
2025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破18亿元 中国电影向多元消费生态进阶
央广网· 2025-10-09 09:33
电影票房表现 - 2025年国庆档期总票房突破18亿元 [1] 电影产业与文旅融合趋势 - 行业从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进阶 各地推出电影主题旅游线路丰富"电影+"应用场景 [1] - 安徽马鞍山市利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IP效应 推出"跟着影视游马鞍山"主题活动和"李白文化寻踪线"等精品旅游线路 [2] - 安徽各地梳理掌握电影拍摄地 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等资源200多处 并开展电影进红色景区活动 景区按照每周平均2场的频率放映优质电影 [2] 具体案例与市场反响 - 黄山作为电影《阿凡达》灵感来源地 中秋国庆假期每天进山游客超过3万人 奇幻山水吸引大批游客 [1] - 马鞍山作为李白晚年居住地 通过设置电影场景打卡牌和诗词互动游戏 使游客能深度感受影视与文化交融的魅力 [2]
走进电影中的山与水 这个假期跟着电影镜头开启别样体验→
央视新闻· 2025-10-08 09:35
金秋十月的黄山,云海翻腾间,嶙峋怪石与挺拔苍松相映成趣。作为电影《阿凡达》的灵感来源地,黄 山的奇幻山水吸引了大批游客。不少游客带着"寻找电影场景"的期待而来。中秋国庆假期,黄山风景区 每天进山游客都超过3万人。 北京游客 姚皇剑:假期来黄山旅行,感觉这里的景色非常壮观,就跟电影《阿凡达》里面的场景一 样,特别梦幻,真的是不虚此行,非常开心。 各地推出多条电影主题旅游线路 不少影视爱好者循着电影镜头,走进影片中的山与水,开启别样的文旅体验。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0月7日18时40分,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破17亿元!国庆中秋假 期期间,北京、安徽、四川等地推出多条电影主题旅游线路,"跟着电影去打卡"成为新风尚。 如果说黄山是因"电影场景"吸引游客,而安徽马鞍山市,则因一部电影与一位诗人的联结,成了文化爱 好者的打卡地。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阔意境、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 形象,让无数观众对诗仙的人生轨迹产生好奇。 目前,安徽各地梳理掌握电影拍摄地、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等资源200余处,并开展电影进红色景区活 动,景区按照每周平均2场的频率放映优质电影。 (总台央视记者 ...
文艺创作怎样跟上“时代进度条”(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12
行业核心观点 - 文艺创作行业需通过深入理解艺术与科技、媒介及社会情绪的关系来突破套路、开创新境 [1][5] 科技发展对创作的影响 - 尖端科技成果的快速涌现使科幻电影《流浪地球3》的剧本面临现实科技超越虚构情节的挑战,反映了创作追赶科技进度的现象 [1] - 科技进步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简化了流程,使创作者能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将精力更多投入创意本身 [2] - 在技术驱动的动画电影领域,创意独特性对作品成功至关重要,例如《长安三万里》对李白诗歌意境的想象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中华写意美学的技术实现 [2] 媒介融合与创作思维创新 - 媒介融合要求建立跨媒介思维,例如作家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运用计算机系统思维整合唐代至清代的史料,创造出以系统碰撞为核心戏剧冲突的新历史书写方式 [3] - 游戏化的写实主义创作思路被应用于电影,例如《抓娃娃》通过主人公像打游戏一样不断试探来发现世界规则,以幽默方式引发对现实的深层思考 [3] 社会情绪与作品共鸣 - 成功作品需研究实时变化的社会情绪以实现共情,例如《南京照相馆》通过"小人物+照片"的视角和时空对话手法处理沉重历史题材,激发观众情感共振 [4] - 对现实题材理解不足会导致作品悬浮、缺乏共鸣,例如《逆行人生》因对外卖员真实人生把握不深而未能广泛击中社会痛点 [4]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邱章红:新技术浪潮如何重塑全球电影行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1:32
技术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 电影行业与技术密不可分 电影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史 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深刻改变其形态、语言、观感体验及产业[4] - 新技术浪潮带来五方面深远影响:制作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AI工具和虚拟制作技术显著缩短制作周期 创意潜能释放与创作民主化 AI技术降低高质量影视内容制作门槛 让更多创作者实现创意 IP运营与商业模式革新 原始IP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衍生各种形态内容 形成更强大的生态壁垒和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 人类创意、审美和情感洞察力与AI执行效率更紧密结合 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拥抱技术、善用"AI+IP"的公司有望获得巨大优势 或导致行业洗牌加速[5] - 中国电影人积极拥抱技术革新 从《流浪地球》系列宏大的科幻场景到《长安三万里》数字技术与国风美学的完美结合 证明技术正助力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5] 人类在电影行业的不可替代性 - 人类不可替代性源于反思能力 优秀电影作品能引发深刻反思 人类创作始于"为什么" 或是想要表达的观点、探讨的问题、分享的感受[7] - 人类具有审美能力 AI可提供无数滤镜和风格 但最终哪个"更好""更对味"需要人类基于美学修养和创作意图决断[7] - 人类想象力是在"上限之上" 表现"从0到1"的原创力 AI想象力是在"上限之下" 擅长基于现有语料数据的"组合创新" 但难以实现真正的"元创新" 包括提出前所未有的概念、全新叙事范式或美学风格[7] - 人类具有领导力 电影是集体艺术的巅峰 导演核心工作不仅是做出个人艺术选择 更是激发整个团队创造力 引导向共同愿景 这种基于情感、信任和愿景的领导力是人类独有的[8] 人机协同关系 - 人与智能体将进入"共存共创"状态 智能体可注重剧本写作、图像生成与音乐创作、想象力、策划和创意等能力的训练 人类应注重原始创意、对智能体生成内容方向的约束和控制、对智能体生成结果审美判断等能力的培养[8] 电影行业新型伦理框架 - 新伦理框架需从创作、经济、社会和生态伦理四个维度构建 创作伦理方面 AI生成剧本、音乐、角色形象或镜头的著作权归属如何界定 经济伦理方面 AI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的利润增量应如何分配 社会伦理方面 当历史人物、新闻事件被逼真篡改和重新演绎时 社会如何信任影像作为历史记录的价值 生态伦理方面 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巨大算力 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 产生可观碳足迹 如何确保可持续发展[10] - 电影是重要文化载体和大众情感记忆组成部分 行业须主动联合立法者、技术专家、伦理学家和公众 共同构建伦理"护栏" 确保技术在赋能艺术的同时不致脱轨 守护人类文化的丰富、真实与尊严[10] 技术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 技术浪潮重塑艺术教育的根基、路径和目标 传统"画架+画笔画一生"或"一台摄像机拍天下"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应对新时代挑战[11] - 艺术教育需进行系统性变革 核心目标是培养手握利器、心怀慈悲的新一代创作者 精通技术 关注技术为何服务[11] - 艺术教育者需进化 更像是思维的启蒙者、项目的策动者和伦理的守护者 不必是所有技术专家 但必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跨学科整合、主持伦理辩论的"大师"[11] 技术工具破解文化差异壁垒 - 短剧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第一大主力 出海面临语言层面挑战 语言翻译准确性与审美传达失真 字幕与语音同步问题 文化层面挑战 价值观差异引发误读或抵触 文化符号存在本土性与"不可译性" 形式层面挑战 "快餐式"叙事结构与海外主流内容偏好冲突[13] - 破解文化差异壁垒需克服剧本叙事障碍与伦理适配问题 通过智能化创作平台对原始剧本进行语义解构、价值提炼及跨文化重写 构建基于地理围栏的动态文化禁忌数据库 基于GPS/IP定位匹配本地化规则 实现内容审核的本地化精准管控[13] - 需系统性解决文化适配、合规与正向引导等问题 才能更好面向全球市场[13]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举办“中国电影周”哥德堡专场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8 17:30
活动概况 -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与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电影周"哥德堡专场活动 参与人数达150余人[1] - 活动在哥德堡当地规模最大的影院Filmstaden Bergakungen举行 参与者包括领区侨胞 中外学生及当地文化界人士[1] 支持单位与展映内容 - 活动获得中国电影资料馆及国家电影局大力支持[3] - 现场展映《长安三万里》和《雄狮少年2》两部融合东方美学的中国动画巨制电影[3]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观众认为电影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窗口 增强了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兴趣[5] - 观众期待未来参与更多中华文化交流活动 乐见更多中国电影在领区上映[5]
在光影交汇间展开文明对话——第二届金熊猫奖侧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07:33
活动概况 - 第二届金熊猫奖在四川成都举办 主题为“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 [2] - 活动涵盖颁奖典礼、国际文化论坛及“我与熊猫面对面”等文化交流体验 [2][3][6] 评选规模与国际化 - 共有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43部作品参评 角逐4大单元共27个奖项 [2][5] - 国际作品占比73.2% 较首届提高3.2个百分点 参评国家地区数量较首届增加22个 [5] - 评委会由27位资深从业者组成 近半数来自海外 [5] - 金熊猫奖已走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亮相联合国总部展览及香港书展等活动 [6] 获奖作品与人物 - 电影单元: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获最佳影片奖 中国导演万玛才旦凭《雪豹》获最佳导演奖 [5] - 电影单元最佳男主角为中国演员朱一龙(《河边的错误》)最佳女主角为巴西演员黛丽丝·韦恩伯格(《天空的另一面》) [2][5] - 电视剧单元:以张桂梅为原型的《山花烂漫时》获最佳剧集和编剧奖 吴镇宇、唐嫣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 [5] 文化交流与影响 - 活动融合巴蜀文化符号与国际元素 旨在通过艺术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明对话 [4][6] - 嘉宾体验熊猫文化、非遗文化 认为该奖项是凝聚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观的全球性平台 [3][6] - 多位国际嘉宾表达对成都活力与发展印象 并期待与中国影视行业达成更多合作 [7][8] 技术发展与行业前沿 - 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重塑影视艺术制作方式 [9] - 技术被视为挑战创作方式、使叙事平民化及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具 [9] - 行业认为技术应作为创意杠杆 推动文明对话并满足Z世代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