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京大屠杀
icon
搜索文档
“新军刀”——波兰博物馆中的日军罪证
环球时报· 2025-10-21 07:04
【环球时报驻波兰特派记者 禹丽敏】在波兰北部海滨城市格但斯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主展厅 内,一件日本"新军刀"(shin-guntō)吸引了记者及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把"新军刀"不仅是战争遗物, 更是二战历史中黑暗时刻的物证。这把由日本军队在1935年后批量生产的军刀,本是军人的制式佩刀, 却在侵华战争中成为屠戮无辜的凶器。 展览说明指出,"新军刀"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扮演了残忍角色。 南京当时是中国的首都,日军攻占后展开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大屠杀。不同史料显示,遇难人数在30万至 40万间。无论数字的差异如何,暴行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都毫无疑问。成千上万的平民和战俘被残忍杀 害,其中许多人被"新军刀"砍杀致死,有的被当场斩首,有的则被砍向身体致命部位。此外,还出现了 集体处决、活埋、焚烧、刺杀等极端残酷的杀戮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对于欧洲观众尤其重要。对波兰民众而言,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的记忆始终刻骨铭心,而 博物馆试图告诉人们,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为抵抗侵略付出沉重代价。展览将中国抗战放入世界战争 的整体脉络中,凸显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 参观者在展厅凝视这把"新军刀 ...
《南京照相馆》,角逐奥斯卡
财联社· 2025-09-26 18:40
今天(9月26日),《南京照相馆》片方发布消息, 《南京照相馆》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电影以历史照片为依据,揭示了日军罪证照片的来源,展现了罪证得以曝光的艰难险阻。面对日军,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退缩,他们以底片 作为"武器"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截至目前,电影《南京照相馆》累计票房已超30亿元。 杀 期间 日 军 真 实 罪 证 影 像 取材于南京大屠 8 11 DEAD T R I G H T S / 儿 # # =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 ...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这些人这些事,不能忘,不敢忘!
新华社· 2025-09-19 19:47
抗日战争历史背景 - 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浴血抗战14年,至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 [1][3] -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54][56]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事迹 - 夏淑琴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父母和两个姐姐,成为惨案幸存者 [5] - 她作为首位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起诉日本右翼分子名誉侵权并取得全面胜诉 [7] - 幸存后她成为历史见证者、真相捍卫者与和平守护者 [9][11] 上海集中营幸存者经历 - 1943年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6000余名在华侨民被关进分布上海各处的9个集中营 [13][14] - 白丽诗在龙华集中营度过800多个日夜,经历食物匮乏、疾病肆虐与日军暴行 [16] - 战争结束后她赴美求学,1984年返回上海定居成为大学教师,常为学生讲述历史 [16][19][20] 东京审判中国法官贡献 - 梅汝璈是参加东京审判的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人,在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等关键时刻维护民族尊严 [22][24] - 他坚持对日本战犯实行死刑处罚,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外交事业与法制建设 [24][26] 华侨机工支援抗战 - 为保障滇缅公路物资运输,先后有3200余名华侨青年应召回国支援抗战 [28][29] - 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因空袭轰炸和险峻路况献出生命 [31][33] 八路军战士抗战经历 - 王生14岁加入八路军,在1945年淮阴战役中与战友迎着"暴雨般"的子弹强行登城 [34][36][38] - 刘寿山12岁加入抗日儿童团,16岁正式参军,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参与"地雷战"等斗争 [40][42][44] - 杨杰一曾任八路军回民支队军事教官等职,该支队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46][48][50]
《南京照相馆》德国首映震撼当地观众
新华社· 2025-08-29 11:23
德国经济文化促进会主席埃哈德·拉乌说,日本军队曾在中国犯下严重的战争罪行,中国人民宁死 不屈的精神值得尊重。 "这段历史至今仍是日本社会难以正视的一部分。但历史事实不容掩盖,真相也不应被回避。"拉乌 说,"正因如此,这样的电影才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还原了被忽略的历史记忆,也提醒我们必须始终 警惕战争、珍视和平。" "太难过,太压抑了……真的太可怕了。"电影让观众莎拉·巴哈德拉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她说, 自己此前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影片带来的冲击让她感到极度悲伤和震惊。 多名观众在观影后告诉记者,影片震撼人心,其情感力量穿越国界。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对欧洲来说,了解南京大屠杀至关重要。"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主 席贝恩德·艾因迈尔说,影片不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窗口,更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 艾因迈尔说,《南京照相馆》真实呈现了中国人民承受的苦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付 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继续坚定地走在追求和平的道路 上。"他说。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8月28日电 (记者 褚怡)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中 ...
抗战特别书单,跟随这些书回到历史现场
第一财经· 2025-08-26 20:34
新书出版动态 - 多本抗日战争相关新书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 旨在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挖掘还原历史真相 [1][3][6] 军事历史研究 - 《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由十余位专业人士合作 收录平型关等14场战斗的实地调查结果 [3][6] - 平型关战役实际歼敌1000余人 其中大部分为战斗部队 驳斥日军"补给部队"说法 [9] - 八路军第115师采用运动战和山地游击战术 在乔沟伏击战中布署6000余名战士 [8] - 布鞋装备成为八路军山地作战优势 日军皮鞋严重影响山地行进速度 [8] 社会生活史料 - 《抗战时代生活史》记录上海沦陷期市民生活细节 包括香烟品牌选择等生存策略 [14][15] - 上海市民通过改装收音机偷听短波广播 秘密获取战事信息 [15] - 愚园路地产交易案例显示 三亩七分地三年内从6000银元升值至3万元 [14] 国际人道主义行动 - 饶家驹安全区为30万中国难民提供庇护 系首个国际友人运作的难民安全区 [18] - 法国人道主义者饶家驹的事迹通过20年研究被系统梳理 包括战后赴德救济行动 [18] 历史证据挖掘 - 马吉影片作为南京大屠杀关键证据被追回 37分钟版本包含现场影像资料 [21] - 影片与《拉贝日记》共同佐证日军暴行 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1] 文化保护行动 - 郑振铎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 八年抢救珍本古籍以抵抗日军有组织劫掠 [24] - 研究历时15年揭露古籍流转路径 包括中国香港、台北及东京等去向 [24] 地方抗战史编纂 - 《上海抗日战争史》三册本完整记录1931-1945年上海抗日历程 包含两次淞沪战役详述 [26] - 内容涵盖救亡运动、隐蔽斗争、郊县游击战及日军暴行等多元维度 [26]
《拉贝日记》译者谈丨历史的呐喊: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止
新浪财经· 2025-08-23 11:05
出版历程 - 《拉贝日记》中文首版于1997年面世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购得版权 版权费用为"天价" [4] - 翻译团队7人用1个半月完成初稿 在酷暑环境中高强度协作 编辑团队包括德语专家和史料核验人员 [6] - 2025年推出修订版 新增400多条注释 修正翻译不准确之处 重点考证地名、人名及事件细节 [10] 翻译与考证 - 地名考证难度极高 拉贝使用拉丁字母转写南京方言 例如将"傅厚岗"误记为"Fu Kan"路 修订版修正为准确名称 [12] - 通过对比德文与英文原稿 发现重要事件地点错误 如将"鸣羊街17号"修正为"琅琊路17号" 对应古林寺屠杀事件 [13] - 翻译过程中注重克制情感表达 确保文本保持历史证言的客观性 初稿曾因情绪化表述被修改 [9] 历史意义 - 《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关键证据 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真相 连德国电影《拉贝日记》也受其影响 [6] - 拉贝作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利用德国身份保护约25万难民 其人道主义精神被称为"南京好人" [17] - 日记发现者美籍华裔学者张纯如 在西方学界未重视南京大屠杀时 偶然发现日记线索并联系拉贝家属 [4] 内容版本 - 拉贝日记存在两个版本:六卷本原始日记和单卷本整理版 后者专门聚焦南京事件并翻译英文报告为德文 [16] - 除全译本外 还推出青少版(2024年1月)、影印本(2017年12月)等多种版本 适应不同读者需求 [26][24][28] - 上海国际救济会曾向南京安全区提供援助 1938年1月成立上海南京救济会 单日募集20万元资金 [19]
《南京照相馆》角色原型罗瑾的“抢救”人生
新华社· 2025-08-20 16:39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8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南京照相馆〉角色原型罗瑾的"抢 救"人生》的报道。 1985年的福建大田县城,一位南京口音的老人在喧闹的大街挂起一块招牌——"上海照相"。街坊们 只知这位新来的师傅拍照技术精湛,却不知他的背后,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就是罗瑾,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角色苏柳昌的原型,冒死藏匿照片、突破封锁线,为南京大屠 杀案呈交了"京字第一号"铁证。 随着影片热映,这位深藏功名的平民英雄,也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被更多人知晓。 罗瑾生前在大田县柯坑中学给学生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大田县档案馆供图 暗房发现"血证" 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城在血腥中窒息。 彼时,14岁的罗瑾正在南京长江路的华东照相馆做学徒。他在自传《历史的诉说》里写道:"1938 年元月(1月上旬)的一天,有个日本鬼子少尉军官,拿了两个120樱花牌胶卷,来到华东照相馆,要我 们为他冲印照片,当时我们并不在意地收下,要他三天后来取。" 然而第二天下午,当底片在显影液中渐渐显影,罗瑾全身血液几乎凝固:砍下的头颅、衣不蔽体的 妇女、秦淮河岸堆积如山的尸骸……他赶紧告诉账 ...
《南京照相馆》外国观众:世界需要铭记南京大屠杀及所有为和平牺牲者
环球时报· 2025-08-19 06:56
电影内容与观众反响 -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通过展现极端暴力场景如日军残忍摔死襁褓中婴孩 引发观众强烈情感震撼 [1] - 影片聚焦小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的挣扎故事 通过主角冲洗日军暴行照片时辨认出熟悉面孔等具像化叙事 使遇难者不再是抽象数字 增强情感共鸣 [1][2] - 电影自8月7日起在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国 加拿大等国上映 并正走向更多国家 推动关于历史记忆与人性的国际对话 [3] 国际观众认知差异 - 韩国观众因历史教育全面强调日本侵略史 家乡保留日军侵略时期建筑 能与影片产生强烈共鸣 [2] - 法国和英国观众表示西方教育体系中对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讲述极为有限 历史教科书未涉及这段历史 需通过影片补足认知 [2] - 影片通过中国视角重构二战记忆 其道德抉择 坚韧和追求真相的主题超越特定历史背景 吸引国际观众 [2][3] 历史教育与现实意义 - 影片在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背景下 通过保存日军暴行证据并向世界分享 确保日本帝国主义罪行不被遗忘 [3] - 电影让国际年轻一代铭记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人 人物冒生命危险记录真相的行为在当今时代仍被迫切需要 [3] - 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使真相昭示于世 影片推动直面历史以珍视和平的全球性对话 [3]
新闻调查丨在日本,南京大屠杀历史缘何被选择性遗忘
新华网· 2025-08-15 08:40
日本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现状 - 日本民众普遍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缺乏了解 受访者中仅一名60岁老人提及屠杀画面 多数人表示不清楚具体内容或存在错误认知(如铁路炸弹、强迫劳动等)[1] - 年轻一代认知偏差显著 女中学生将事件错误关联至铁路炸弹或劳工虐待问题[1] - 系统性历史教育缺失导致正确认知群体萎缩 80多年后保持正确历史认知的日本民众越来越少[1] 日本历史教育体系中的表述倾向 - 教科书采用模糊化表述策略 强调屠杀人数存在"10多万至20万"、"4万到5万"等争议 同时记载中国政府主张的30万人以上数据[2] - 右倾出版社教材选择性忽略暴行细节 部分版本完全删除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 转而质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2] - 通过学术争议转移焦点 以"无法逐具清点尸体"为由否定整体事件真实性 进而挑战东京审判结论[2] 史料收集与国际认证进展 - 民间史料征集成果显著 日本僧人大东仁20年间收集近4000份史料 包括《战斗详报》《阵中日志》等军方原始文件[3] - 海外华人持续捐赠重要证据 美籍华人鲁照宁2004年至今捐赠2100余件史料 含未公开的日军中将相册及《生活》杂志历史照片[4] - 核心史料获国际权威认证 2015年《拉贝日记》《马吉摄影胶片》等一手资料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成为全球共同记忆[5] 历史修正主义的系统性运作 - 政府层面推动历史叙事修改 自岸信介时期开始系统化翻案 政府官员刻意使用"进入中国"等替代性表述[1] - 教育体系实施内容改造 2012年后中小学教材被大量修改 通过绘本、漫画等多媒介传播质疑论调[1] - 学术机制成为否定工具 利用"尸体清点"等方法论争议构建否定逻辑链 从根本上挑战事件真实性[2]
美国观众:《南京照相馆》让我们同感痛楚
新华网· 2025-08-13 09:01
影片首映反响 - 影片《南京照相馆》在洛杉矶首映礼赢得观众情感共鸣和高度肯定,放映结束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1][2] - 多名美国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流下泪水,认为影片让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段被忽略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2][5] - 美国影视演员杰拉尔迪娜·劳埃德盛赞该片为一部跨越文化的出色影片,动人心魄且极具意义,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2] 影片内容与意义 - 影片揭示了南京大屠杀中有超过30万人遇难的历史事实,强调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 [5] - 观众亚当·卢卡斯表示这是其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认为西方教育对此仅浮于表面,影片使人更加感到需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5] - 影片旨在触动观众心灵,让人们珍惜和平,而不是忽视曾经的苦难 [5] 发行与市场计划 - 美国埃切隆影片公司参与协助《南京照相馆》的北美宣发工作 [5] - 影片计划于当地时间8月15日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城市的约250家影院正式上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