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图书馆》
搜索文档
网文出海,掀起“文化共创”潮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06:54
行业规模与全球影响力 - 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 - 实体书传播约5000部,电子书传播近13万部 [1][7] - 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过3300万部,年新增200万部,同比增长7% [2] 内容生态与精品化趋势 - 海外本土作者达130万人,海外本土作品超200万部 [1] - 起点国际已培育50万名海外原创作者,累计产出77万部原创作品 [9] - 国内主流化、精品化趋势增强,多部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等国际文化机构 [2] 区域市场特征与用户偏好 - 亚洲地区读者总量占全球80%,市场份额超50%,北美地区约占30% [5] - 在东南亚女频作品受欢迎,在欧美男频作品比重大,修真类题材在北美流行 [5] - 海外传播效果突出的作品具有普世共情点、独创设定体系和中华文化符号三大特征 [5] 传播渠道与技术赋能 - 文本翻译是主要传播形态,通过WebNovel、TapRead等平台实现“全球追更” [7] - AI翻译比例已超50%,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逾九成 [7] - 起点国际的AI翻译作品数量达7200部,占中文翻译总量的七成以上 [7] IP多元化开发与出海模式 - 除文本出海外,影视剧、微短剧、动漫等IP改编有效扩大海外传播范围 [8] - 改编剧《长月烬明》在Netflix全球热度位列前三,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1亿次 [8] - 形成“一源多用”的全生态出海格局,如《凡人修仙传》采取网文-有声-动画-游戏-改编剧联动策略 [8] 叙事创新与文化融合 - 行业从“作品出海”、“机制出海”进入“叙事出海”新阶段,推动世界通俗文学叙事方法创新 [9] - 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模式被海外创作者借鉴,如英国作品《My Vampire System》有声书播放量超2.4亿次 [10] - 中国文化元素如“阴阳五行”、“高铁”、“熊猫”等通过网文形式进入世界流行文化体系 [10]
将文字敲到地球另一端(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行业发展历程与驱动力 - 网络文学作家的个人成长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3] - 行业故事能走得更远,背后是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3] - 行业得益于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广阔舞台 [3] 作品海外传播与市场反响 - 作品《天道图书馆》于2017年6月被平台选中推出英文版,第一天就收到海外读者评论 [2] - 小说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收到来自美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读者的积极反馈 [2] - 海外读者不再只是看故事,而是对故事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内容创作核心与文化价值 - 一个扎根于自身文化的故事,只要讲得好,一样能打动远方的人 [2] - 故事关于成长以及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价值的内核是共通的 [2] - 创作会考虑是否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3] 创作者个人背景与转变 - 创作者曾是中国石油管道局的一名监理工程师,在工地板房开始写作 [1] - 因作品在海外传播获得稳定收入,生活发生变化,从青海德令哈搬到了西宁 [2] - 创作者坚持踏踏实实构思,认真对待每一个情节的写作习惯 [3]
约2亿活跃用户!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海外读者
新华社· 2025-09-26 22:15
行业规模与全球影响力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规模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2024年海外市场营收达48.15亿元 [1] - 行业作品总量截至2024年底已超过3300万部 [2] 内容供给与题材特点 - 现实题材小说年新增约17万部,科幻题材年新增约18万部 [2] - 多部作品被海外著名图书馆收藏,标志着中国通俗文学走入世界主流视野 [2] - 海外读者偏好呈现地域特色:亚洲市场占全球读者八成,偏好古代言情、仙侠类;欧美市场更爱奇幻、悬疑等“男频”作品 [4] 技术赋能与传播效率 - AI翻译在多数平台翻译作品中占比已超过50%,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逾九成 [3] - 电子书是传播主体,截至2025年上半年实体书传播约5000部,电子书累计传播近13万部 [3] - 以泰国、越南、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二十余个国家为辐射点 [3] IP生态与跨界输出 - 网络文学改编剧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例如《庆余年第二季》通过迪士尼登陆全球,成为Disney+热度最高中国大陆剧 [5] - 《长月烬明》融合敦煌美学,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1亿次 [5] - 行业已超越文本输出,进入全球IP生态共建新阶段 [5] 创作模式与文化融合 - 海外本土作者规模已达130万人,海外本土创作作品已超过200万部 [6] - 海外作品广泛借鉴中国网文的“系统文”、“无限流”、“升级”等叙事模式,并有机融入中华文化符号 [6] - 从输出作品转变为“输出创作模式”,吸引海外作者参与共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