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播
搜索文档
深耕中国味,讲好中国故事:塔斯汀的国民品牌崛起内核
搜狐财经· 2025-11-28 19:1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实力的提升,国内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发生趋势变化。对洋品牌 不断"祛魅"的同时,众多国货品牌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在国风趋势的影响下,新中式餐饮也成为了高增长高占比的新蓝海。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中式 餐饮洞察报告2024》显示,近年新中式餐饮市场规模快速扩容,从2021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07 亿元,可见新中式餐饮发展势头的强劲。 但新中式餐饮若想持续繁荣并受到更多人喜爱,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饮食消费习惯的契合度尤为重要。 近日我们从新华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塔斯汀联合编写的《2024中式汉堡品类发展报 告》中观察到了塔斯汀一路走来以中国文化为媒,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的一系列创意举措,极具参考意 义。 塔斯汀作为手擀现烤中国汉堡开创者,自诞生起就与中华文化深度绑定,不仅产品着重强调"中国味", 在品牌文化建设重点上也一直坚持「西式汉堡,东方诠释」,强调对延续历史文脉的使命。 品牌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塔斯汀的三大文化传播案例中或许可以获得灵感。 以节日为核心,构建全方位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国家宝藏》作为大热I ...
专访意大利汉学家李莎:这个时代,是中国的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11-24 11:23
专访意大利汉学家李莎:这个时代,是中国的时代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上官云)"一辈子我都没能解码中国世界,我一直在学。"日前,意大利汉 学家、翻译家李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近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解码中文世界"平行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李莎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分 享了这些年来翻译文学作品的感受,并由衷感叹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博大精深。 李莎与中国的缘分,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供图 彼时,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中国,逐渐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此后的时光中,她翻译推介了刘 震云、贾平凹、莫言等多位中国作家的作品。 聊到翻译生涯,她直言,喜欢自己翻译的每一本书,有喜欢的小说,便会主动去找作者,"帮他们把作 品推介到国外,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何翻译好一本作品?李莎也有"秘诀":熟读原著,细致剖析内容,确定其所属的类型,然后寻找意大 利语的同类型作品进行对照,力求做到细节翻译准确、传神,语言优美。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她往往会去询问作家本人,获得直接、有效的信息。 翻译《师父》,她曾经请该书作者徐皓峰吃饭,由于搞 ...
从茶饮热销到潮玩圈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8 15:40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出海 - 霸王茶姬、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等中国新式茶饮品牌通过“文化+产品”模式在海外市场脱颖而出[2] - 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门店以木色家具、水墨壁饰与竹影设计为主,打造“中国美学意境”[2] - 蜜雪冰城以清新可爱的卡通形象和欢乐主题吸引年轻消费者[2] - 中国品牌奶茶在马来西亚走红依靠品牌形象、美学意象以及文化创新等途径,让消费者感受中国生活方式[2] 中国影视文化输出 - 从《西游记》到《甄嬛传》《琅琊榜》,再到《梦华录》《长相思》,中国热播古装剧在越南迅速积累大量观众[3] - 越南年轻人被中国剧中人物的服饰、礼仪以及传承千年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吸引[3] - 越南有观众因中国影视剧专门学习中文,并组建“中国古装剧迷”社团举办观影活动[3] 中国潮玩品牌全球化扩张 - 泡泡玛特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主要城市已开设10家门店,并计划2025年底前新增4家,2026年再追加8家[4] - 名创优品的盲盒在英国每3分钟售出一个,推动该品牌过去一年在英销售额增长63%[4][5] - 在泰国,52TOYS的文化IP“胖哒幼”泰国限定款一经推出便售罄,青龙、白虎和玄武等瑞兽系列深受喜爱[5] - 中国潮玩品牌精准击中目标受众情感需求,掀起时尚风潮,其传播效果对中国品牌而言堪称前所未有[5]
网易旗下国产游戏《燕云十六声》爆火全球 海外版本上线24小时玩家超200万
证券时报网· 2025-11-17 13:58
游戏市场表现 - 游戏上线40分钟海外版本玩家突破50万,24小时海外版本玩家超200万 [1] - Steam全球同时在线人数超19万 [1] - 登上Steam全球最畅销游戏榜Top7、Steam全球最热玩游戏榜Top5 [1] - PlayStation畅销榜7个市场TOP3,Twitch游戏榜Top2 [1] - 全球预约人数突破1000万,稳居Steam心愿单总榜TOP30、活跃榜TOP5 [2] - PS版在全球超20个地区和市场进入预售榜TOP5 [2] - 国内玩家数已突破4000万 [2] 公司战略与行业背景 - 游戏出海不仅是文化远航,也是科技展示 [1] - 浙江等多地出台游戏出海支持政策,国产游戏正迎来新一轮出海黄金期 [1] - 游戏是政策鼓励下的新样本 [1] 产品与文化内涵 - 游戏以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为背景,构建可交互的中国文化博物馆 [1] - 深度还原从剑术、太极到五禽戏、皮影戏、蹴鞠、舞狮等上百种中华武学与非遗技艺 [1] - 研发团队对众多名胜古迹与珍贵文物进行全景数字化扫描,将16种类型的1200件文物真实复原于游戏场景 [2] - 体验设计荣获2025年度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2] 文化影响与用户生态 - 大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玩家聚集,围绕武侠精神、历史考据与非遗内容展开深度交流 [2] - 玩家自发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生态,为游戏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2] - 游戏位列《2025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中国2025年度网络流行文化十大IP [2]
将文字敲到地球另一端(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行业发展历程与驱动力 - 网络文学作家的个人成长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3] - 行业故事能走得更远,背后是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3] - 行业得益于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广阔舞台 [3] 作品海外传播与市场反响 - 作品《天道图书馆》于2017年6月被平台选中推出英文版,第一天就收到海外读者评论 [2] - 小说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收到来自美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读者的积极反馈 [2] - 海外读者不再只是看故事,而是对故事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 内容创作核心与文化价值 - 一个扎根于自身文化的故事,只要讲得好,一样能打动远方的人 [2] - 故事关于成长以及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价值的内核是共通的 [2] - 创作会考虑是否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3] 创作者个人背景与转变 - 创作者曾是中国石油管道局的一名监理工程师,在工地板房开始写作 [1] - 因作品在海外传播获得稳定收入,生活发生变化,从青海德令哈搬到了西宁 [2] - 创作者坚持踏踏实实构思,认真对待每一个情节的写作习惯 [3]
“向更多国家分享中国的优秀文化”(外国博主眼中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52
核心观点 - 多位在华外国人士通过个人经历与社交媒体平台,积极传播中国的地方文化、美食与现代化发展,旨在向世界展现真实、鲜活、温暖的中国形象 [1][2][3][4][5] 外国记者传播案例 - 伊拉克裔记者方浩明自2011年定居中国,认为传播中国故事是一种责任,其社交媒体简介将此列为首要内容 [2] - 方浩明在2024年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因表演“科目三”走红,希望通过采访观察中国开放进程的深层脉动 [2] - 方浩明策划专题节目《一“杞”看宁夏》,向阿拉伯国家观众展示宁夏中宁县的枸杞及其在泡茶、面膜、红酒等领域的应用,背后关联2000多年的黄河灌溉史 [2] - 方浩明计划前往湖北武当山、重庆洪崖洞等地,体验太极哲学、拍摄传统与现代建筑碰撞,并学习陕西秦腔,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 [2] 外国网红传播案例 - 韩国女生陈荣恩作为95后,自2017年以交换生身份来华后定居湖北宜昌,通过短视频记录三峡大坝、街边小吃等,展示城市活力与烟火气 [3] - 陈荣恩的短视频内容涵盖采访宜昌远安“百岁老人”、体验土家族民族服饰、学习茶叶制作等,旨在促进韩国与中国对宜昌的相互了解 [3] - 陈荣恩参与武汉东湖樱花园汉服体验、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鉴赏等文化交流活动,其内容获得韩国庆州市市长、教授等各界人士关注 [3] - 陈荣恩受聘为“知音湖北文旅推介官”、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大使等职务,并因其传播工作成为“宜昌媳妇”,将促进韩中友谊视为使命 [4] 外国商人传播案例 - 巴基斯坦商人奥萨玛自2011年来华留学,5年后选择定居浙江嘉兴,并担任嘉兴市对外文化交流大使,自称“跨越5000公里的文化织梦人” [4][5] - 奥萨玛在社交媒体分享于嘉兴月河、新塍等古镇的见闻,包括与老年舞蹈队共跳巴基斯坦传统舞、在茧画馆尝试作画、品尝传统糕点等 [5] - 奥萨玛认为嘉兴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是动人的文化符号,当地居民愿意慢下来展示生活本质,其儿子亦受熏陶希望连接两国文化 [5]
南苏丹瓦乌:多国代表参加中国维和官兵“庆国庆 迎中秋”文艺晚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03 11:49
活动概况 - 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于10月1日在中国工兵营区举办“庆国庆 迎中秋”文艺晚会 [1] - 晚会邀请了来自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代表参加,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1] 活动内容与意义 - 晚会节目包括歌伴舞《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古典舞《红梅赞》和乐队表演《治愈世界》等,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 [3] - 活动穿插了“踩气球”、“抢凳子”等互动环节,外国友人积极参与,提供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体验 [7] - 举办此类活动是维和官兵集体表达对祖国热爱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5] - 文艺节目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5] 国际反响 - 联南苏团维和警察帕·埃诺克·穆戈塔称赞中国维和军人为南苏丹的和平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认为晚会搭建了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9] - 晚会让国际参与者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表达了对中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9]
“我眼中的活力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平台内容生态与创作者影响力 - 快手平台创作者通过直播秦腔内容,在过去一年开启超1800场直播,收获超23亿次观看量 [1] - 创作者通过平台收徒传承秦腔艺术,使传统艺术在年轻群体中成为新潮流 [1] - 抖音精选创作者通过分享跨国旅行见闻,展示本民族文化,粉丝群体包含大量中学生并激发其学习动力 [1] 内容形式与用户互动 - 创作者利用直播作为“手机舞台”,进行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与互动 [1] - 内容创作聚焦真实生活场景,如与各地居民交流丰收、备冬、婚礼等话题,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 视频内容鼓励观众寻找生活闪光点,传递正能量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1] 文化传播与社会价值 - 平台内容覆盖中国多地文化,包括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俄罗斯族、锡林郭勒牧民、维吾尔族婚礼等多元文化 [1] - 创作者通过自驾旅行沿中国边境,以课本为线索展示国家辽阔丰富的地理形态与文化 [1] - 中国青年创作者在海外积极展示本民族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时代光彩 [1]
记者手记|在南非,中文学习者有自己的节日
新华网· 2025-09-18 17:11
南非中文教育发展现状 - 南非是非洲大陆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7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2] - 中文教育覆盖面越发广泛,教学内容包括语言、书法、武术以及针对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 - "南非中文日"于2019年8月由中南两国政府共同宣布设立,旨在以语言为桥梁深化两国人民交流合作,日期为每年9月17日[1] 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与影响 - 中文能力为南非青年创造职业机会,例如24岁南非青年马贝罗凭借中文能力在宁波大学获得物流管理本科学位,并任职于中远海运集团德班分公司[3] - 学习中文有助于南非学生与中国同事流畅沟通并更好地理解融入公司文化,随着中非合作深化,掌握中文将开启更多机遇之门[3] - "中文热"已超越课堂成为南非社会潮流,在旅游景区或商业场所常遇当地人用中文打招呼,在餐厅用中文交谈也会引来友好互动[2] 中文教育推广的具体活动与参与 - 在柯蒂斯·恩孔多职业高中举办的"南非中文日"庆祝活动包括生动的藏族舞蹈、优雅的旗袍走秀、寓教于乐的"认汉字"互动教学和中国旗袍彩绘等形式[1] - 该校校长琳迪韦·恩扎拉2024年走访中国后深受触动,决定在本校引入中文课程,认为汉语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2] - 学生课余借助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中文,还喜欢跟唱中文歌曲提升语言能力,14岁的坎伊西莱·德拉米尼学习4个月后已能进行简单中文日常对话[1][2]
外国人爱上中国视听作品(体验“中国味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6:22
中国影视文化内容海外传播影响力 - 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青睐 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4] - 外国观众通过影视作品获得审美愉悦 体会当代中国文化魅力 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4] 古装剧与文化传播 - 意大利博主因《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宫廷礼仪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 [5] - 《甄嬛传》吸引外国观众研究清朝皇帝生平、服饰文化和古汉语表达 激发对中国历史兴趣 [7] - 古装剧华丽旗装、精致头饰与米兰时尚文化产生共鸣 体现美的共通性 [7] - 影视剧带动实地文化探索 如清西陵旅行引发海外观众对历史遗址的关注 [8] 综艺节目社会影响力 - 马来西亚观众通过《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综艺了解中国流行文化和社会话题 [9] - 中国综艺形式多样 涵盖音乐、选秀、脱口秀、文化对谈、国风演绎等类型 [9] - 探案普法类综艺紧扣社会议题 兼具娱乐性和深度 引发跨国界情感共鸣 [10][11] - 线下脱口秀演出一年追看约10场 即兴互动成为文化体验新方式 [11] 电影产业内容创新 - 西班牙影迷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学习中文 逐步接触《霸王别姬》《重庆森林》等经典影片 [14] - 近年涌现《流浪地球》等科幻佳作 展现行业制作能力和想象力 [14] - 女性导演作品如《好东西》关注女性真实处境 呈现叙事多样性 [14] -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传递的互助情谊和团结精神超越国界 [15] 内容出海与跨文化传播 - 中国电影运用留白与隐喻手法 体现水墨画般的美学意境 需耐心品味文化深意 [15] - 行业有意识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视听语言结合 通过全人类共通情感增强本土故事国际共鸣 [16] - 影视内容成为跨圈层社交语言 外国观众主动担任文化传播者 向亲友推荐并解读中国作品 [8][15] - 网络平台和二次创作赋予内容持续生命力 推动作品在海外引发超预期讨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