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父亲的顶级远见:慢,是一种更快的到达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1-01 11:39
书籍核心内容 - 本书为杨振宁先生传记,由数学博士林开亮在杨振宁本人鼓励下撰写,获杨振宁办公室授权并收录多幅珍贵影像与史料 [2][4] - 书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寓意杨振宁一生所诠释的始终如一的初心与深沉不改的家国情怀 [4] - 书籍沿时间线铺展杨振宁百年科学人生,细致勾勒其成长轨迹与科学探索之路,并深入呈现其与父母、师友间的珍贵互动 [4] 人物生平与贡献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他自视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开启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半世纪历程 [6][8] - 其具体践行包括: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1999年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家庭教育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核心是"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方式 [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勤俭朴实品性和坚忍意志为杨振宁铸牢精神底色,使其幼年一年内认识三千多字,并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杨振宁坦言其个性与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21] 求学与治学 - 童年阅读《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对物理兴趣;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首次领略"对称"数学观念的精妙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机会 [29][33] - 其治学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研究工作必经三步曲 [36] - 学术态度"宁拙毋巧,宁朴勿华",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后转向理论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实验数据细微矛盾中推导出宇称不守恒,以及耗费十多年心血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37] 人生总结 - 杨振宁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好处 [39] - 其一生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 [39] - 他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诠释了真正的"少年"品质——永远好奇,永远真诚,永远有拥抱生命的勇气 [39]
杨振宁父亲的顶级远见:慢,是一种更快的到达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7 12:01
书籍与作者背景 - 书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由数学博士、青年学者林开亮在杨振宁先生的鼓励下撰写[2] - 作者因撰写戴森传记受杨先生赏识,多次受邀在归根居与先生长谈,获杨振宁办公室授权,收录多幅珍贵影像与史料[2] 书籍内容概述 - 全书铺展杨振宁百年科学人生,从清华园追梦少年到归根居沉思智者,诠释"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与家国情怀[4] - 书中细致勾勒杨振宁的成长轨迹与科学探索之路,深入呈现其与父母、师友间的珍贵互动,展现家庭教育与师长引导的深远影响[4] - 收录杨振宁与邓稼先、吴健雄、陈省身等师友的往来书信与交往细节,呈现科学家之间的精神共鸣与人文情怀[4] - 读者可感受杨振宁对物理之美的执着追求、独特思考方式,以及其强调的"渗透式学习法"[4] 核心人生理念 - 杨振宁自认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6] - 其家国情怀是人生选择的底色,曾感叹长城砖石象征中国历史文化的坚韧,认为"合则盛,分则衰"[6] - 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承诺长达五十年,成为其深沉的人生注脚[6][8] 践行家国承诺的具体行动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用个人影响力募集资金奖励年轻科学家[8] - 1999年起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此举"非一时冲动,乃一生所愿"[8]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方式[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勤俭朴实品性和坚忍意志铸牢其精神底色,杨振宁坦言个性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19][21] - 母亲重视教育,杨振宁四岁时一年内认识三千多个字,母亲的勤俭作风影响其一生科研态度[21][23] 自我成长与学术启蒙 - 不满11岁时读《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对物理的兴趣[26] - 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汲取知识,一篇探讨"十五子游戏"的文章让其领略"对称"精妙,为日后科研埋下伏笔[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29][33] 治学方法与态度 - 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必经的三步曲[36] - 秉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强调合作讨论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35][37] - 其重要科学成果如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均非速成,而是长期坚守与反复推演的结果[37] 人生总结与精神传承 - 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的好处"[39] - 其一生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39] - 认为"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其跨越世纪的旅程诠释了真正的"少年"品质[39]
“内卷”时代,读懂杨振宁父亲百年前的教诲“慢慢来,不着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6 12:34
杨振宁的公众形象与自我认知 - 公众常将其简化为"最伟大的华人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奖得主"、"82岁迎娶28岁妻子"等符号 [6] - 其本人最看重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 - 1971年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开启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半世纪承诺 [6][8] 践行"千里共同途"的具体行动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用个人影响力募集资金奖励年轻科学家 [8] - 1999年起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此举非一时冲动,乃一生所愿" [8] - 2021年百岁华诞演讲中自信回应邓稼先"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8]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两个核心 [12][14] - 父亲采用"渗透式学习法",在杨振宁询问数学符号时不急于解答,只说"慢慢来,不着急" [16] - 母亲罗孟华虽未受新式教育,但以勤俭朴实和坚忍意志为其铸牢精神底色 [19][21] - 杨振宁坦言个性与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21] - 母亲在其四岁时开始教认字,一年时间认识三千多个字,并严格要求书写工整 [21] 自我启蒙与学术成长 - 不满11岁时读到金斯《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物理兴趣 [26] - 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一篇探讨"十五子游戏"的文章,首次领略"对称"数学观念的精妙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艰苦环境中完成关键淬炼 [29] - 在西南联大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通过课余讨论深刻体会"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33] 治学之道与研究方法 - 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的必经三步曲 [36] - 强调"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 [37] - 重视合作研究,认为"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33] - 其重要科学成果如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均是长期坚持、反复推演的结果,而非速成之作 [37] 生命轨迹与精神传承 - 生命轨迹始于清华园的文化浸润,成于中西交融的学术淬炼,最终在归根居完成世纪闭环 [10] - 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的好处" [39] - 一生清晰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 [39] - 其"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的理念诠释了真正的"少年"精神——永远好奇、真诚,有拥抱生命的勇气 [39]
杨振宁写给中学生: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科学兴趣和天赋
第一财经· 2025-10-24 10:41
科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观点 - 科学中实验技能至关重要,科学有百分之九十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 [3] - 动手能力是一种天赋,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人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但现有考试制度似乎歧视这类人才 [3][4] - 科学是包罗万象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才能,包括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广泛的兴趣 [4][8][13] 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 擅长动手的学生应将其视为优势,凭此本领可在适当科学领域做最有益和最重要的事情 [3] - 动手能力因人而异,是一种直觉和洞察力,并非与数学能力直接相关 [3][9] - 应鼓励家长和老师努力挖掘和培养每个人在动手方面的才能 [4] 其他关键才能的培养 - 喜欢收集、分类和整理东西是一种组织才能,大量科学知识最终需要系统化 [4] - 喜欢解决问题是一种与科学研究非常近似的才能,其过程类似于玩拼板游戏 [5] - 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和广泛的科学兴趣更容易成功,有助于在边缘学科领域产生重大发现 [8]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心态 - 解决科学难题需要坚持,但不必拘泥于一种领域,可采用“搁置法”让潜意识继续思考问题 [5][6] - 科学研究既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也要从局部上、战术上解决小问题,再找到连接思想的关键 [7] - 年轻人应具备无所畏惧、敢于冒险、深入钻研复杂事物的精神,不应被权威观念束缚 [10][11] 学习方式与知识获取 - 渗透式学习很重要,即知识间相互渗透的学习方法,这在中国文化中未受重视 [11] - 年轻人充满热情的一知半解可能最终孕育出真理,不应被“知之为知之”的观念过分阻碍 [11][12] - 科学发现可能源于一片混乱的思想,经过清理和去伪存真后成为重大成果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