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沂蒙山》
icon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从延安出发(特写)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文艺演出内容 - 晚会以《山河铭记》开场 板胡和打击乐营造慷慨激越氛围 [2] - 眉户剧《十二把镰刀》通过节奏再现大生产运动激情岁月 [2] - 豫剧《红灯记》选段通过肢体语言展现革命薪火传承 [3] - 京剧《杨靖宇》唱腔有力 昆曲《当年梅郎》水袖轻扬 苏剧《国鼎魂》深沉厚重 [3] - 评剧《我那呼兰河》如泣如诉 歌剧《沂蒙山》豪迈嘹亮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壮怀激烈 [3] 表演艺术特色 -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发源地表演 强调艺术扎根历史土壤的重要性 [3] - 冼星海指挥棒下的黄河咆哮 古元木刻刀下的农民皱纹 体现文艺与人民生活的深度链接 [3] - 晚会结尾濮存昕朗诵《为人民服务》 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 [3] 演出效果与反响 - 《黄河大合唱》终场时观众掌声持续3分钟 儿童观众自发跟唱 [1] - 霓虹勾勒宝塔山轮廓 象征从延安出发的精神火种传递 [5] 历史背景与主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4] - 通过戏剧形式再现"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延安精神 [5] - 多剧种融合展现"大江南北红旗招展"的革命图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