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

搜索文档
“文博热”带动假期旅游新热潮 加“数”前行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10-04 10:39
央视网消息:这个假期,景区人流如织,文博、剧院等文化场所也成为热门目的地。博物馆中丰富的文物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同时,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这两天,"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掀起观展热潮,每天进馆人数突破1.2万人次。此次展出 的是圆明园兽首、商周时期青铜器、北朝时期石刻佛像等85件珍贵文物。这些都是历经曲折、自海外回流的国家瑰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圆 明园兽首。七尊兽首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为珍贵原件,鼠首、兔首为复制件,马首为仿制件。这些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情感的青铜器曾 长期流散异国他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竞拍、捐赠等方式终得回归。 在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传统文物展陈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推出"考古体验+文物展陈"的组合模式,通过短视频 展播、VR虚拟现实、文创大赛、互动游戏等,让游客既能体验考古又能读懂历史。 ...
雨天催热“文博游”!假期第三天,济南主要场馆客流维持高位
齐鲁晚报网· 2025-10-03 20: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王贝艺 10月3日,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进入第三天,虽然是阴雨天气,但全市文旅市场热度不减、活力依然,新开景区、经典地标与焕新街区共同构筑起多元消 费场景,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无晴亦有趣"的丰富选择。 截至10月3日14时,全市纳入监测的30家景区共接待游客63.5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73.88万元。全市接待持证留宿旅客15.46万人次。铁路发送旅客 19.31万人,民航发送旅客3.54万人,公路发送旅客2.56万人。 主打"沉浸式"体验 都市核心区游园人气火爆 以"国潮"和"沉浸"为特色的都市游园活动,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主力。 经典景区焕发新活力。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以"泉颂华章"为主题,将泉水景观与红歌快闪、古风NPC、游船赏月深度融合,单日客流量维持在高位。千佛 山"重阳山会"预热、融创乐园"民族狂欢节"等,通过民俗非遗与现代表演的结合,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清照泉城.明水古城雕琢全新场景与活动,打 造传统与新潮交织的"泉式度假.全城有戏"游园会。 新兴业态与跨区域项目成为新引擎。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园(一期)作为全新开放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其"新南洋温室花园"和特色美食街初显吸引力, ...
“文博热”持续升温澎湃文旅消费活力 中华文化魅力添彩“暑期经济”
央视网· 2025-08-22 12:15
江西省博物馆儿童主题展 - 江西省博物馆举办"器载天工——'环环'解码古人智慧儿童主题展" 通过56件展品和8项交互装置展示古代科技原理 包括气压汲酒器 榫卯结构等[1][5] - 展览采用AI讲解员"环环"(商代玉羽人配饰形象)进行文物解说 并设置低20厘米的儿童友好型展台[3][5] - 开展两个多月参观量达65万人次 配套21集趣味动画构建文物探秘 科学解码 生活应用三维认知体系[7][9]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青花瓷展 -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举办唐代青花瓷专题展 展出扬州唐代地层出土的青花瓷片 揭示青花瓷起源[10] - 重点展品包括唐代青花塔式罐(绘有唐代步打球运动场景)及3件印尼海域唐代沉船出水的完整青花瓷盘[11] - 展览设置AI互动触摸屏 观众绘制轮廓即可生成定制青花瓷图案 增强参观体验趣味性[13]
文化中国行丨暑期“文博热” 各地博物馆推出多元体验新玩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10:26
博物馆暑期旅游热度 - 博物馆成为暑期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教育空间 尤其吸引青少年群体作为"暑期第二课堂" [1] - 贵州省博物馆7月以来参观人数超70万人次 同比增长18%以上 [5]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暑期游客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 其中6-12岁儿童占比近20% [7] 重点展品与文物价值 -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北宋韩琦楷书信札 属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珍品 带有11位文人13段题跋 [1][3] - 馆藏战国时期纹饰精美铜钺吸引大量游客 总藏品数量达8万多件 [5]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出9米长梁氏关岭鱼龙怀孕标本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馆藏3万多件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 [7][9] 展览与教育创新 - 博物馆通过化石标本、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呈现贵州9亿年地质历史和6亿多年古生物历史 [11] - 太原市博物馆推出拓印生肖和文物上色等体验活动 增强青少年对文物的理解 [11][13] - 山西自然博物馆培训小讲解员提供科普讲解 并推出自然科普课程 日均客流量超1万人次 [15][17][19]
“文博热”为暑期文旅市场“增色添彩” 多地博物馆客流攀升
央视网· 2025-08-18 14:03
博物馆暑期客流表现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暑期访客量达8.2万人次 同比增长近2倍 [7] - 贵州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超70万人次 同比增长18%以上 [10]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游客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 其中6-12岁儿童占比近20% [12] - 山西自然博物馆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 [18] 博物馆特色与文化活动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为全国最大蜀锦蜀绣文化传承基地 展陈空间3000平方米 [1] - 馆内设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木织机演示 织机尺寸长6米高5米宽1.5米 [3] - 开设织造体验 蜀锦香囊 蜀绣团扇等动手项目 [5] -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8万余件藏品 包括禁止出境展览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 [8][10]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示3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及矿物晶体 含9米长梁氏关岭鱼龙怀孕标本 [12][14] - 太原市博物馆推出拓印生肖 文物上色等体验活动 [15] - 山西自然博物馆开展自然科普课程与小讲解员项目 [17][18] 行业趋势与定位 - 博物馆成为暑期旅游热门目的地 兼具文化空间与教育功能 [1] - 非遗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成为吸引客流的重要方式 [3][5][15] - 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构成重要客源 占比显著 [12][17]
“文博热”成为暑期旅游新亮点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1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较上年增加213家 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率91%以上 [2] - 博物馆体系呈现类型丰富 主体多元 普惠均等特点 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2] - 中小博物馆数量占比达七成 但多数因规模 资源 人才限制未能充分发挥效能 [4] 供需矛盾分析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同比增加1亿余人次 [3] - 暑期大中小学生集中出游叠加文化旅游热潮 导致热门场馆"一票难求" [3] - 热门博物馆预约难现象具有全球普遍性 需通过系统化方案解决 [4] 行业应对措施 - 国家文物局要求取消具备条件场馆的预约限制 科学评估承载能力 [1] - 部分博物馆通过取消闭馆日 延长开放时间至168小时连续运营缓解客流压力 [5] - 推动"全域活态博物馆"建设 促进文物建筑融入城市更新 扩大文化供给覆盖面 [6] 创新发展趋势 - 开展馆际合作实现文物巡展 推动大馆资源向基层倾斜 [6] - 加速数字场馆建设 通过云端传播提升文博资源可及性 [6] - 发展沉浸式体验 文创产品等新型业态 使"逛博物馆"成为生活方式 [3]
“文博热”添彩夏日生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1 06:26
博物馆暑期热潮 - 全国各地博物馆暑期人气火热,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和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及旅游目的地 [5] - 多家博物馆推出丰富展览、活动和贴心服务措施,满足观众暑期文化休闲需求 [5] - 国家自然博物馆免费开放海底世界展览,吸引家长带小朋友打卡,提供科普活动和凉爽的参观环境 [6] 博物馆展览与特色活动 -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和"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等特展,提供多元文化体验 [7] -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试运行,通过十大主题陈列、3000余件(套)展品及VR、AI等技术打造"北疆文化会客厅" [7] -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持续火爆,8月将增设夜场并尝试24小时连续开放 [9] 延时开放与夜场活动 - 北京、江苏等地博物馆调整开放时间,延长至晚间并取消部分闭馆日,如苏州博物馆延长至晚8时 [9] - 北京天文馆每周六晚开展"天文馆之夜"活动,包含专家讲座、影片观赏和望远镜观测等 [9] - 国家自然博物馆2025"博物馆之夜"以"光韵"为主题,推出灯光秀、发光植物展览和"夜宿博物馆"活动 [10] 研学活动与课程创新 - 博物馆研学活动快速发展,但同质化问题突出,需加强课程设计和创新参与形式 [12] -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学校",提供6大板块课程活动,涵盖非遗研学、实景剧本游等,满足全年龄段需求 [12] - 研学活动应突出本馆特色,形成多元体系,将博物馆转变为"终身学习平台" [12] 观众体验优化 - 博物馆通过幽默短视频提醒观众遵守秩序,减少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和参观体验的影响 [11] - 针对"一票难求"问题,部分博物馆探索分时段预约或无预约入场,如上海博物馆东馆 [11] - 延时开放需完善安保、卫生等配套措施,确保服务质量 [11]
文博热催生新职业 文化价值正“变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4 07:35
文博热带来的市场变化 - 文创行业从"叫好不叫座"到实现"变现"契机,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收入翻四五倍[1] - 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文化新业态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5%[1] - 文博产业链延伸至数字化采集、虚拟场景搭建、文创开发等环节,专业人才需求激增[1][2] 新职业的涌现与特点 - 博物馆数字策展人、虚拟现实设计师等新职业成为行业"香饽饽"[1] - 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转化为"国潮耳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2] - 三维建模技术员、数字策展人通过技术手段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消费体验[2] 行业生态重塑 - 文博机构从"单打独斗"转向与科技公司、高校等多方联动合作[2] - 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同时服务故宫和地方博物馆,开发"数字文物库"和"元宇宙展厅"[2] - 文创产品需结合现代审美,数字策展需注重交互逻辑,技术应用需包含文化内核[2] 文博热的核心驱动力 - 消费者行为从"看文物"转向"玩文物",从"逛博物馆"转向"买文创"[3] - 新职业从业者将历史文化转化为产品温度,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行业增长反映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就业市场活力增强[3]
呈现千年壁画之美(新书问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4 06:45
山西寺观壁画的文化价值 - 开化寺壁画反映了佛俗两界的深度融合,被称为壁上版"清明上河图" [2] -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完整描绘了明王形象,开创了元、明、清明王类造像的先河 [6] - 山西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 [7] 壁画艺术发展历程 - 山西寺观壁画从唐代到清代呈现不同风格:早期灵动飘逸,后期日趋程式化 [8] - 重要艺术瞬间包括:佛光寺唐代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永乐宫元代壁画 [8] - 永乐宫《朝元图》在400多平方米墙面描绘286位神仙,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 [9] 壁画题材与内涵 - 题材涵盖水陆画、社会生活场景画、佛教故事画、道教神仙画等多种类型 [10] - 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酒楼市井"生动展现了宋金时期百姓生活场景 [10] - 水神庙壁画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谐音梗"游戏,体现市井生活与祈福的联系 [11] 壁画保护与出版 - 山西古代壁画占全国七成以上,总面积相当于近4个足球场 [11] - 团队自费数百万元走访寺观拍摄壁画照片,保存珍贵影像 [11] - 书籍采用大8开全彩印刷,通过特殊工艺模拟壁画中的沥粉贴金效果 [12] 书籍出版情况 - 《地上看山西》收录34座寺观600多幅壁画照片,横跨千年历史 [8] - 该书自上市以来热销逾万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6] - 编辑团队在印刷调色环节经历无数次测试,力求还原壁画色彩 [12]
助力“文博热”如何规范非馆方讲解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11:23
非馆方讲解服务现状 - 67.1%受访者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 [2][3] - 非馆方讲解主要问题包括讲解不专业(48.5%)、无视史实(38.1%)、价格高(35.3%) [2][4] - 其他问题包括维权难(31.9%)、无故取消服务(27.7%)、扰乱秩序(27.2%)等 [4] 用户需求与痛点 - 节假日馆方讲解"一位难求"催生非馆方讲解市场 [3] - 深度游游客更关注专业讲解而非奇闻异事 [3] - 用户期待高质量讲解但难以判断内容真实性 [4] 行业规范建议 - 76.0%受访者建议制定管理办法审核讲解员和讲解词 [4] - 57.8%建议加强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监管 [4] - 47.2%建议规范准入门槛并建立评价机制 [4] - 44.5%建议规范讲解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4] 用户群体特征 - 受访者年龄分布:00后15.5%、90后51.6%、80后28.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