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云展
icon
搜索文档
可感知 可交互 可延伸 文旅新消费 “玩”出科技感
中国青年报· 2025-09-16 09:01
行业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文旅产业形态,科技创新成为破解发展痛点、激发消费活力的核心动力 [1] - 文旅消费正实现三大转向: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沉浸”,从“单点服务”迈向“全域智能”,从“线下局限”跨入“跨域联动” [1]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多模态等新技术作为“体验重构者”、“需求激活者”和“边界拓展者”,为旅游新消费注入强劲动能 [1] 沉浸式体验重构 - 超高清、VR、数字光影Mapping等技术构建“可进入、可互动、可感知”的沉浸式场景,将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带动门票、二次消费及复游率提升 [2] - 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利用4K超高清技术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联动200余家影剧院和高校,汇集超6万观众,打破演艺消费时空限制 [2] - 798超维视界·VR院线通过VR技术将“一次性体验”变为“可持续消费”,降低内容在不同场馆的适配和发行成本,实现内容跨空间、跨设备快速复制 [2] - 京东大溶洞应用数字光影Mapping与雷达交互技术,使岩壁成为“可对话”屏幕,游客挥手可触发地质演变动画,将游览时长从2小时延长至3小时 [3] - VITURE ONE的XR智能眼镜结合AI算法,将平面文旅纪录片转化为立体鲜活视觉效果,为文旅内容传播和景区数字展示提供新硬件解决方案 [3] 智能化服务渗透 -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打造“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体系,将服务从“满足消费”升级为“激活消费” [4] - 科大讯飞“星火伴游”产品依托“三层知识架构”(目的地数据库+行业模型+通用大模型),在保证知识准确性的同时动态调整讲解策略,满足个性化深度了解需求 [4] - 猎户星空“豹小秘2”机器人在北京艺术中心部署3台,每月交互量达8000人次,公司共有超6万台机器人运行,日均交互量超1700万次,总服务人次达5.5亿 [4] - 中国联通为国家博物馆打造“中华文明云展”,对700多件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中600多件完成高精度扫描,60多件实现3D建模),并推出两位数智人提供全流程陪同讲解服务 [5] 跨域融合突破 - 新科技推动文旅与交通、游戏、内容创作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消费+”新生态,使消费从“单点付费”延伸至“全链条买单” [5] - 中国旅游集团在“文旅+交通”实践中,依托列车数字运营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推出“车票+X”组合(如景区门票、酒店套票),以一张车票串联多元主题旅行方式 [6] - 瀚翔科技通过自研游戏《逆境突破》实践“文旅+游戏”,在玩家密集地点通过动态广告牌展示长城、故宫等景点,玩家可主动互动并领取游戏装备折扣,将广告从干扰转变为价值点 [6] - 追星迹公司研发的360度球幕以东南亚为核心市场,球幕内部以超过1.9米的半球全面覆盖画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360度环绕影像,推动旅游消费场景走向全球 [6]
【用AI联通】系列报道之十三 越穿时光门,“AI”上博物馆
齐鲁晚报· 2025-07-01 10:49
安徽博物院中国联通特展厅 - 联通特展厅于5月28日开放,首展为"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3] - 展厅推出"连心簪""连心扣"两款深度融合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 [3] - 设置AI拍照区,配备AI时光门拍照机和智衣衿交互终端,提供"我与文物合影"体验 [3] - 采用裸眼3D技术,通过特殊光学透镜和折角屏幕设计实现逼真三维效果 [3] 中华文明云展 - 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云展"(二期)上线,打破时空限制 [7] - 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远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主要内容 [9] - 运用全景三维建模技术映射实体展厅,展示637件2D文物和65件3D重点文物 [9] - 首创"开元"数字空间引擎技术,实现3D空间与AI技术深度融合 [9] 国家自然博物馆智慧导览 - 北京联通打造智慧导览应用,结合AI、AR、点云空间识别技术 [11] - 观众佩戴AR眼镜可触发虚拟数字内容导览,获得精准参观路径推荐 [11] - 推出小恐龙数字讲解员,主动介绍展品背景并与游客互动 [13] - "智衣衿"AI互动一体机打造"恐龙纪元"沉浸体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线下体验观众超300人 [15] 湖北省博物馆VR数字空间 - 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数字空间项目《穿越青铜纪》于4月29日开放 [17] - 曾侯乙编钟互动体验采用原声采样和AI实时动作捕捉技术 [19] - 国内首个支持百人高并发接入的VR沉浸式应用,实现4K@90fps超高清画质 [19] 国家考古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 - 为陶寺遗址打造AI+3D球幕影片《考古遗址中的文明——陶寺》 [23] - 运用AI、XR、裸眼3D等技术展示距今约4300年的陶寺遗址 [23] 行业技术应用 - 公司运用元景文博文创大模型为文博领域提供智慧导游、创意生成和运营支持 [23] -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文物数字孪生体,实现全方位欣赏和互动体验 [21] - 持续拓展"AI+文博"应用边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和产业化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