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控大屏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上的那些反人类设计,到底冤不冤?
虎嗅· 2025-05-22 16:37
汽车反人类设计分类 - 汽车反人类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视觉效果、营销噱头或成本压缩而牺牲用户体验的设计,另一类是看似反直觉但背后有明确工程逻辑或行业规范的设计 [1] 不合理派设计案例 - **隐藏式门把手**:风阻系数仅降低0.003Cd,百公里节约0.15~0.18度电,但带来冬季使用困难、故障率高、紧急逃生受阻等问题,实际作用更多是提升视觉高级感 [3][4][5] - **取消物理按键**:新能源车取消物理按键依赖中控大屏操作,导致操作繁琐、延迟影响驾驶安全,座椅记忆等功能藏于深层菜单进一步降低便利性 [7][8] - **外饰件取消物理按钮**:如电尾门取消物理关闭按钮,依赖感应操作易失灵,用户体验倒退 [10] 合理派设计逻辑 - **R挡在前D挡在后**:AT变速箱时代延续的换挡逻辑,R挡靠近P挡便于停车切换,D挡下压更符合前进直觉 [11][12] - **后排座椅翘角设计**:通过"坐垫抬角"分散大腿压力,改善长途舒适性;内置"防下潜挡板"金属骨架,碰撞时防止乘员下滑,避免安全带勒颈风险 [15][16][18][19][21][22] - **A柱加粗取消视野**:强化碰撞安全性能,新能源车一体化设计对A柱强度要求更高,盲区问题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电子手段补偿 [23][25][26][28] - **车窗升降延迟**:防夹功能的安全考量,部分国家已纳入强制法规 [29][30][31] 行业趋势与反思 - 早期智能座舱照搬手机逻辑忽视驾驶场景,物理旋钮的便捷性仍不可替代 [33] - 市场反馈推动设计改进,如隐藏门把手转向"半隐藏"方案,空调操作恢复部分物理按键 [35] - 优秀设计需平衡技术复杂性与用户易用性,安全与人性化是核心方向 [36][37]
都市车界|从“屏幕之争”到“门把手之困”,造车安全之本何时寻?
齐鲁晚报· 2025-05-15 13:55
行业设计趋势分野 - 汽车内饰设计呈现两大趋势: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极简科技风”用一块中控大屏替代90%的实体按键,以及传统车企如法拉利对机械质感和物理旋钮触感反馈的坚守 [4] - 设计分野背后是价值观碰撞:“效率至上派”认为触控操作符合数字原生代习惯且支持OTA升级,而“安全优先派”强调物理按键在紧急情况下直觉性操作的不可替代性 [4] - 大众汽车从2026年起将为音量、空调、双闪等核心功能全系配备实体按键,方向盘触控板也将回归机械结构,表明市场对实体按键安全性的认可 [4] 过度科技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 欧盟新车安全评测协会指出,全部功能整合于屏幕会使驾驶员视线频繁移离路面,相关研究显示视线离开路面超过2秒事故概率显著上升 [4] - 硬件冗余消解带来风险,例如电子门把手电路故障导致乘客被困,暴露出“全触控化”设计的脆弱性 [6] - 人机交互认知负荷增加,驾驶者操作触控屏的平均视线偏离时间比实体按键多1.5秒,相当于以60km/h速度盲开25米 [6] - 软件定义汽车引入安全黑洞,智能网联汽车代码量达2亿行,部分车企通过OTA“边卖车边修BUG”,黑客可能通过娱乐系统入侵制动系统 [6] 行业安全规范与监管加强 - 工信部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规范出台,后视镜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设计将面临安全审查,行业从“颜值至上”转向“安全至上” [5] - 中国工信部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电池强制标准,欧盟UN R157法规要求L3级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失效可运行”能力,美国NHTSA强制上报辅助驾驶事故数据 [7] - 未来汽车安全标准将不断完善升级,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法规,安全评级和配置将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重要因素 [9] 技术创新与安全解决方案 - 材料与架构创新如固态电池、阻燃电解液将热失控风险压降至0.01%以下,宁德时代NP3.0技术实现“热失控不冒烟” [7] - 人机交互技术寻求突破,宝马新一代iDrive系统将语音控制响应速度提升至0.3秒,沃尔沃DataFusion技术使自动紧急制动误触发率降低70% [7] - 华为、云驰未来等企业将安全防护嵌入整车开发V模型,在需求定义阶段即植入防护机制 [7] - 未来方向是构建“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一体化架构”,关键功能保留实体按键,娱乐系统采用语音手势控制,形成分层架构,电子后视镜等需配备应急物理备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