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蛋
搜索文档
“捡秋”热度延伸!“田间宝藏”变自制美味,河北打造旅游新体验→
搜狐财经· 2025-11-01 18:10
农业与旅游融合模式 - 将秋收后的田野遗存转化为独特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捡秋”需求 [1] - 通过“下地干活游”活动将单一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拓宽农产品销路 [1] - 农场开展亲子“下地式”挖红薯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引流增收 [7][9] 具体项目与经济效益 - 安国市农户开放田间供游客捡拾小白嘴麻山药,采收季为当地村民增收约5万元 [3] - 唐县农场285亩红薯田吸引亲子家庭体验,从地头直接销售红薯约2万斤 [5][9] - 打造“从田间到舌尖”体验链,游客可将捡拾的山药制作成DIY蓝莓山药 [3] 消费体验与产品创新 - 游客通过亲手劳作感受农耕魅力,体验刨土挖红薯、捡乌鸡蛋等趣味活动 [5][7] - 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直接体验,如清洗并烹煮刚挖出的红薯 [7] - 将农产品加工环节融入旅游体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游客参与度 [3][7]
辽宁岫岩县驻村第一书记“抱团”直播助农 问题一个个解决,越干越有劲头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6
梨酒村的苹果、鹿圈村的乌鸡蛋、张堡村的红薯……驻村干部们梳理出一份龙潭镇农副产品清单。去年 11月,梨酒村的苹果成熟了,"龙潭镇驻村工作队"直播间首次开播,请来直播达人做主播,11名驻村干 部轮番上阵做助播,1个小时就销售700多单,销售额2万余元。 "大家齐心协力,问题一个个解决,越干越有劲头。"刘生根说。龙潭镇与岫岩县电商创业中心签约,接 下来还要对全镇驻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及种养大户进行系统培训,把助农直播持续做下去。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驻村干部们却犯起了愁:凑了2个月的农产品,一场直播就卖空了,接下来怎么 办?打包发货的间隙,大家又讨论起来:"要想直播助农可持续,还是需要产业支撑。"针对龙潭镇农产 品标准化不足、规模不够、商品化难度高等问题,驻村干部们转变思路,从帮着农民卖,变为引导农民 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用手搓净红薯上的泥土,对着镜头讲述卖点、特色,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龙潭镇大房村村委会院 里,张堡村第一书记刘生根和梨酒村第一书记刘畅支起手机,开始了一场助农直播。 2024年底,张广峰带队前往辽宁锦州、大连对红薯种苗、种植技术、市场前景等进行调研,又邀请专家 来岫岩县考察土壤气候条件。 ...
山东鄄城:乡村振兴产业旺
中国经济网· 2025-09-12 15:55
核心观点 - 鄄城县通过特色禽类养殖形成多元化产业模式 包括乌鸡 鲁西斗鸡 鹅和鸽子养殖 实现生态养殖与休闲体验结合 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户增收 [1][2][3] 乌鸡养殖业务 - 福兮综合养殖家庭农场采用林下散养模式 养殖规模从2013年800只增至4000多只 日产乌鸡蛋2000多枚且供不应求 [1] - 新增菏泽市国花牡丹园养殖场并推出亲子捡蛋体验活动 形成生态养殖+休闲体验模式 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1] 鲁西斗鸡产业 - 鄄城鸿翔牧业实现鲁西斗鸡规模化养殖 该品种产蛋周期5-6天/枚 蛋黄比例大且含硒量为普通鸡蛋3.5倍 单枚售价4-5元 [2] - 公司作为品种资源保护基地 存栏原种斗鸡50000羽 年提供种苗50万羽 商品蛋80万枚 商品斗鸡2万只 观赏斗鸡5000余只 [2] 鹅养殖产业 - 刘全军夫妇养殖场存栏量1500只鹅 单只年均产蛋40-50枚 鹅蛋售价6-7元/枚 [2] - 阎什镇共30户养鹅户 全镇存栏量达3万只 成为特色养殖增收途径 [2] 鸽子养殖业务 - 庆杰养殖有限公司采用现代化鸽棚养殖 存栏种鸽3.5万对 每日产出鸽蛋4000多枚 售价4元/枚 主要销往温州上海南京等地 [3] - 养殖品种为白羽王 11个标准化鸽棚满足旺盛市场需求 [3] 区域养殖产业格局 - 鄄城县形成家禽与飞禽多元养殖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产业 包括150余家规模养殖场 [3] - 标准化基地包括6处生猪养殖基地和12处肉鸭养殖基地 [3]
(活力中国调研行)解码泰和乌鸡产业:全程追溯强品质 林下养殖富村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0:48
泰和乌鸡产业概况 - 泰和乌鸡拥有2200多年养殖历史,集药用、营养、观赏三大价值于一体,是泰和县的亮丽名片[1] - 2024年泰和县乌鸡养殖量突破1220万羽,其中种鸡79.2万羽,商品鸡出栏量达1036万羽,销售乌鸡蛋7200万枚[1] - 2024年泰和乌鸡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人民币,带动全县71家规模养殖企业、20家加工企业协同发展[1] 全程追溯体系 - 泰和县建立了覆盖全部生产主体的乌鸡农产品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可查询养殖、加工、运输等全链条信息[1] - 全流程透明化运作助力泰和乌鸡成功打入盒马鲜生等高端超市,并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专供渠道[1] 林下生态养殖 - 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农户在庭院、农田、果园中散养乌鸡,形成独特系统[2] - 2020年1月"江西泰和乌鸡林下养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 - 在泰和乌鸡发源地汪陂村,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庭院、林地、果园等资源建设散养鸡舍进行乌鸡养殖[4] - 林下养殖模式成为汪陂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