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
搜索文档
中联重科(000157):Q3国内外收入同步发力,布局多方位产业发展机遇
财信证券· 2025-11-11 16:59
投资评级 - 报告对中联重科的投资评级为“买入”,且评级变动为“维持” [1]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外收入同步发力,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海外业务持续扩张,境内销售同比改善,同时公司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布局有望受益于地方政策,长期成长潜力突出 [1][6][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371.56亿元,同比增长8.06%;归母净利润为39.20亿元,同比增长24.89% [6]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总收入为123.01亿元,同比增长24.88%;归母净利润为11.56亿元,同比增长35.80% [6]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28.10%,归母净利率为10.55%,同比分别提升0.07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 [6] - 公司预测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58亿元、61.45亿元、70.00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0.71元、0.81元 [5][7] 业务板块分析 - 海外收入表现强劲,2025年前三季度境外收入达213.13亿元,同比增长20.80%,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57.36% [6] - 2025年第三季度境外收入为74.99亿元,同比增长34.01%,环比增长3.47%;同期境内收入为48.02亿元,同比增长12.87% [6] - 公司海外制造基地实现全品类覆盖,并加速德国二期、匈牙利工厂建设,欧洲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型 [6] 新兴产业发展与融资计划 - 公司在矿山机械领域聚焦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并获得欧盟CE认证 [6] - 公司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并推出“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 [6][7] - 湖南省国资委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公司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7] - 公司拟发行60亿元H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外基地建设及机器人、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 [7] 估值与建议 - 报告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给予公司合理股价区间为7.15-9.53元 [7]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为14.25倍 [5][7] - 维持“买入”评级,建议关注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内销恢复持续性及新兴业务落地节奏 [7]
中联重科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全面向好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31 14:20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1.56亿元,同比增长8.06% [1]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9.20亿元,同比增长24.89% [1]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8.66亿元,同比增长137.31%,收现率102.59% [1] - 单三季度营业收入123.01亿元,同比增长24.88% [2] - 单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增长35.80%,还原汇兑损失后增长68.88% [2] - 单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1.14亿元,同比增长190.78%,收现率110.84% [2] 分市场业绩 - 单三季度境内收入48.02亿元,同比增长12.87% [2] - 单三季度境外收入74.99亿元,同比增长34.01% [2] - 前三季度境外收入213.13亿元,占总营收57.36%,同比提升6.0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80% [3] - 海外制造基地实现全品类产品覆盖,德国二期、匈牙利工厂建设加速 [3] 传统优势板块复苏 - 履带吊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 [3] - 混凝土机械受益于电动化政策推动,存量设备电动化替代更新提速 [3] - 行业预计未来三年搅拌车市场需求总量约8万台,电动搅拌车渗透率有望升至90% [3] 新兴产业表现 - 土方机械营收自2019-2024年增长8.6倍 [4] - 矿山机械自2021年以来营收增长8.91倍,百吨级矿挖国内市占率第一 [4] - 矿山机械具备纯电、混动、拖电三位一体的成套新能源动力方案,并推出欧盟CE认证、满足欧五排放的混动机型 [4] - 农机营收自2019-2024年增长近2倍,高空作业机械从零起步并四年翻番 [4] 未来产业布局 - 公司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力 [5] - 发布"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和工具链,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 [5] - 建有上百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作业 [5] - 拥有国家最高等级A级、国际T3+级超算中心,现有GPU算力达59P [5] - 湖南省国资委目标到2030年培育营收超30亿元、市值超300亿元的机器人本体龙头企业 [5] 港股可转债发行 - 拟在港股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可转债,募集资金全部投入研发创新与海外体系建设 [1][6] - 可转债采用溢价发行,转股溢价率35%,可有效保护现有股东利益 [6] - 若60亿规模可转债全部转股,将显著提升H股股本和流动性,相当于"二次港股IPO" [6] - 通过条款设计,可转债利息预计将显著低于公司境外信贷融资成本,能够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