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假肢
搜索文档
科学家用“隐藏”神经信号指令控制仿生假肢
科技日报· 2025-11-11 06:57
分析结果显示,即使在截肢多年后,大脑发出的复杂运动指令依然完整地保留在神经系统中,且这些精 细的信号可以通过数学算法被有效解码和重建。 这一突破意味着未来的仿生假肢将不再依赖简单的肌肉收缩模式进行粗略控制,而是能够响应使用者更 精细、更自然的运动意图。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为下一代无线植入式设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这类设备有 望在未来实现将神经信号直接、实时地无线传输至仿生手或其他辅助系统,最终帮助截肢者恢复接近自 然的肢体功能。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精确捕捉并解码上臂截肢者 残肢中"隐藏"的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对仿生假肢的精确运动指令。这项成果发表于近期《自然·生 物医学工程》,为研发下一代更智能、更直观的仿生假肢铺平了道路。 团队为3名上肢截肢的志愿者植入了一种新型40通道微电极阵列。这些电极被植入经过靶向肌肉神经支 配(TMR)手术改造的肌肉中。TMR手术通过将截肢后残存的臂部神经重新连接到上臂残存的肌肉 上,创造出新的生物接口,使得原本用于控制手和手臂的神经信号能够在肌肉收缩时被检测到。 通过结合TMR手术与高密度植入式微电极,团队首次实 ...
让公众与前沿科技第一时间“零距离”接触——科普如何“快半拍”?
环球网资讯· 2025-09-30 16:11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合肥的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科技科普场所迎来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北京经 开区联合新兴科技企业设计的科普研学路线,预约通道开放即"秒光";各地科技馆爆满,即使节假日加 开夜场,预约名额也供不应求……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科普月期间,超5亿人次参与各类网 络科普活动,"千万IP创科普"话题传播量超138.5亿人次。 这一幕幕火爆场景,折射出当前科普领域突出的矛盾:公众对前沿科普的热情持续升温,但优质科普展 品的供给速度却难以匹配需求。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爆满背后是对科普"快半拍"的期待 9月的中国科技馆,人流如织。该馆最新推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异常火爆。"节假日的 预约通道一开放就'秒光'。"在中国科技馆,一位带着孩子从外地专程赶来的家长说。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观众像发现新大陆般围着一块块"神奇布料"——这是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研 发的可穿戴电子织物。这些看似普通的布料,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能变身显示屏,未来甚至可能成为 电池、传感器。"这比科幻电影还酷!"一位中学生兴奋地触摸着展品。 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前人头攒动 ...
上海: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集成应用研究
快讯· 2025-05-27 16:08
政策支持与技术集成 - 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加强技术攻关 [1] - 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 [1] 重点产品研发方向 - 鼓励研发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重点产品 [1] - 推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 [1] 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计划实施产业关键性技术(产品)研发攻关项目10项 [1] - 养老科技专项支持产品目标为5项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