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
搜索文档
创业大赛上的“青稞”: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20:14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泉州报道 "我们是第二次参加大赛了。上一届大赛的合作效果非常不错,我们在知识产权布局上有了质的提升, 出口额也增长了3倍。"广东岭南大健康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荣说。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大赛")在福建泉州举行。 陈健荣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团队在比赛场馆内完成了项目签约,将合作推动陈皮产业贮藏保鲜技术的 研究与应用。"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科研团队拿出来的方案可实施性越来越高,可以说更加'务 实',也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实现成果转化。"陈健荣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陈健荣的感受不是孤例。 "科研成果'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我们研发的起点就是市场的痛点。"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 程学院张学记院士团队在站博士后谢媛婷展示了一款新技术装置,能够无痛实现血糖、尿酸等近10种指 标检测,"此前已经有很多意向企业和我们接洽"。 在大赛上,博士后等青年科研人才被亲切地称呼为"青稞"。这些充满朝气的小苗,成为牵起科研与产业 两方创新力量的关键桥梁。直面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青稞"正成为新的"执旗者"。 "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 "通过我 ...
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11:19
"一核三极多园"集群效应凸显 展望未来,德州市生物产业链办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洪利表示,德州将瞄准合成生物、基因 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 化;同时,在集群发展上持续发力,优化产业布局,深化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引领性头部企业 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空间集聚、功能互补、链接紧密的产业集群生态,朝着千亿元级"北方生物谷"目 标坚定前行。 创新是生物产业突破"卡脖子"难题、抢占发展先机的核心驱动力。德州市拥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保龄宝功能性生物配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山东省小麦精 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豆生物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96个省级创新平台,并与中国科学院、 山东大学、江南大学等4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累计手握近300个生物制备发明专利,为产 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赤藓糖醇是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主打产品之一。"通过高转化率菌株的筛选和优化扩培,利用 多级膜集成分离技术进行过滤提纯,并经浓缩、结晶等工序,我们得到了纯度99.5%以上的赤藓糖醇成 品,产品应用场景拓展至功能 ...
在创新创造中挥洒青春汗水(校园观察@大学生)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展示了青年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市场问题的创业项目,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发展方面的成效 [6] 创业项目选择 - 闽江学院学生林昕哲团队针对南方鲍鱼不耐高温的行业痛点,通过选种杂交培育出耐高温的“福鲍”品种,将鲍鱼苗存活率从35%提升至70% [6][8] - 团队与福州多家水产企业签约合作,推广“福鲍”品种至多个村镇,并开发鲍鱼罐头、鲍鱼肽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8] - 新品种“福鲍一号”在漳浦北江渔港大量养殖并受市场欢迎,形成研产供销完整模式 [8] 创新能力提升 -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陈俊熙团队研发的“管道医生”巡检机器人,可节省约90%的停机时间,已应用于四川雅砻江水电站等项目 [9][10] - 团队通过参赛经历实现从“技术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产品历经四代迭代,最终采用柔性八轮设计方案 [10] - 团队参与多个实际巡检项目后成立公司,入驻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该园已累计孵化学生企业134家 [11][12] 服务平台搭建 - 浙江大学通过将“机器学习”等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并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生态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2][13] - 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为博士生王肃杰公司提供科创服务,助其通过余杭区领军人才项目获得1500万元政策资金支持 [13] - 学校参与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长三角一体化等33家科创平台,与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创新共同体,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 [14]
耳朵、骨骼、心脏……探秘神奇的"生物打印"
齐鲁晚报· 2025-09-19 09:35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在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带来全新的可能。未来,人体身上破损或者有病变的地方可以直接在原位打印修复 吗?活性的人体器官有没有可能通过生物打印机直接3D打印出来?失明的患者可能通过植入纳米材料或者生物芯片重见光明吗?这些想象离真正实现还有 多远?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重塑健康未来 2025年6月,我国科研团队找到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分子开关",首次让受伤的成年小鼠重新长出了耳廓软骨和神经组织。 8月,全球首个直径超1厘米的活体心脏类器官在上海实验室被成功培育,它来源于人源干细胞,具有天然活性和低排异性,为未来的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人工关节、心脏支架,到智能假肢、3D打印器官,科学家们正用工程化手段改造和重建人体。 未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将成为人类与疾病抗衡的一个关键力量,帮助我们重塑健康未来。 什么是类器官?活性类器官如何打印? 全球首个直径超1厘米的活体心脏类器官今年8月在上海培育成功。什么是类器官?类器官可以理解成一种"迷你简化版的器官模型",是由干细胞在体外经特 定诱导培养而成的,能模拟真实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微小组织,可以用于疾 ...
Cell子刊:浙江大学贺永/吴梦婕/尹俊团队开发生物水凝胶电池,用于组织再生及心脏起搏
生物世界· 2025-09-02 12:03
生物水凝胶电池技术突破 - 首次通过光聚合-3D打印方法开发可降解生物水凝胶电池 采用导电离子甲基丙烯酰化硫酸软骨素-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和InGa3-Cu纳米颗粒作为电源[4] - 在1.5V电压下可靠输出0.001-6毫安电流 支持微电流驱动组织再生和高电流驱动心脏起搏[4] - 具备50微米高打印精度 拉伸应变和压缩率分别达200%和95% 与生物组织机械性能匹配[8] 传统电池局限性 - 传统电池存在刚性、毒性和不可降解特性 难以适应人体灵活多变环境[3] - 不可降解金属基电池会在体内积聚引发长期毒性作用 生物相容性差且质量大[7] 水凝胶技术优势与应用挑战 - 水凝胶结构与生物组织相似 具有出色生物相容性、柔软性和可调机械性能[6] - 镓基液态金属与水凝胶结合提高电导率和机械性能 但能源领域应用探索有限[6] - 当前能量转换存储系统难以满足灵活适应和长期性能要求[7] 技术性能参数 - 生物水凝胶电池采用InGa3-Cu纳米颗粒作为电极 在降解期间产生稳定电流[7] - 在内部离子梯度驱动下 可维持1.5V电压下0.001-6毫安的稳定电流输出[7] - 双电流模式运行:微电流(0.001-1毫安)促进组织再生 高电流(1-6毫安)实现心脏起搏[8]
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可在生物体内降解,新型植入体助力受伤动物恢复运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8-25 07:31
核心观点 - 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可生物降解植入体 用于治疗动物关节损伤 可避免二次手术并加快康复 [1][2][5] 技术特点 - 植入体采用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 由3D打印制成 材料填充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硅 提高结构强度和与骨组织的相容性 [2] - 植入体可精确适配患病动物个体解剖结构 通过附加连接结构将关节精准固定到正确解剖学位置 [2][3] - 植入体在动物体内安全降解 降解产物对机体无毒 活细胞能很好地附着在植入体表面 [2][3] 应用优势 - 可避免二次手术 减少并发症风险 加快术后恢复 [1][2] - 适用于小动物(如粉碎性骨折的狗)和大型动物关节内骨折 相当于一种"体内石膏" [5] - 传统关节固定术广泛使用金属构件 需要个性化定制固定角度 而新植入体最大程度减少动物跛行行为并维持运动系统对称性 [2][3][5] 研发进展 - 目前处于原型阶段 未来一年将测试样品在动物体内的自定位能力 并分析生物相容性和有效性 [2][3] - 需要进一步进行一系列体内实验 包括在实验动物体内植入 并研究生物降解周期是否足以帮助动物恢复 [5] 行业意义 - 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应用先进增材制造技术和3D打印很有发展前景 [5] - 将可生物降解和形状记忆两种功能二合一并改进 会使关节固定术更具可及性 目前这种手术材料价格不菲 [5] - 鉴于动物运动系统疾病高发(疼痛、跛行和功能活动受限) 这项成果极具现实意义 [5]
新产业(300832) - 2025年7月2日-7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31 17:20
公司信息 - 证券代码为 300832,证券简称为新产业,编号为 2025 - 007 [1] 投资者关系活动信息 活动类别 - 现场参观、线上交流、华创证券策略会、中信建投证券策略会、国盛证券策略会及其他 [2] 参与情况 - 参与机构 10 家,参会人员 12 名 [2] 时间地点 - 时间为 2025 年 7 月 2 日 - 7 月 24 日,地点在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沙社区锦绣东路 23 号新产业生物大厦等 [2] 接待人员 - 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张蕾,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吕宇宁 [2] 活动内容 - 除前期已披露内容外,无新增主要互动交流内容 [2] 附件信息 - 附件为《与会机构名单》,包含 GIC Private Limited、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等 10 家机构 [2][3][4]
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8:45
论坛概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学术活动—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康复医学会承办 [1] - 核心议题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创新方向及其对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的战略意义" [1] - 近百名脑机接口与康复医学领域、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内外科知名专家、青年学者、行业同仁参加论坛 [1] 主旨报告 - 8位专家围绕脑机接口技术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前沿突破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1] - 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作《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研究》报告 [3] - 北京理工大学闫天翼教授作《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报告 [5] - 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河生教授作《脑功能定位与调控》报告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勋教授作《多源神经信号计算》报告 [7]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何晖光教授作《基于脑机接口的视觉修复与重建》报告 [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源申康复研究院院长单春雷教授作《脑机接口赋能功能康复的思考》报告 [9] - 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作《脑机接口:一项造福人类的前沿科技》报告 [9]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吴文教授作《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报告 [11] 现场讨论 - 与会专家围绕"神经信号的编码解码准确度"、"侵入型、非侵入型脑机接口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与突破"、"脑机接口的标准化发展路径"、"脑机接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20]
新产业(300832) - 2025年6月3日-6月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30 18:12
活动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为 300832,证券简称为新产业,编号为 2025 - 006 [1] - 活动类别为现场参观和其他(线上交流、国泰海通证券策略会、东北证券策略会、高盛策略会)[2]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6 月 3 日 - 6 月 26 日 [2] - 活动地点在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沙社区锦绣东路号新产业生物大厦 23 等 [2] 参与人员信息 - 参与单位共计 42 家机构,52 名参会人员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兼总经理饶微、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张蕾、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吕宇宁 [2] 活动内容情况 - 除前期已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交流内容外,无新增主要互动交流内容 [2] 附件信息 - 附件为《与会机构名单》,包含 Dodge and Cox Inc、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众多机构 [3][4]
清华惊现神秘高科技组织?实验团队回应
科技日报· 2025-06-19 16:08
神经美学研究突破 -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首次将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系统性应用于神经美学研究 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 旨在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解码观众在剧院场景下的审美体验神经活动 [4] - 神经美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 聚焦人类在神经层面如何感知美 结合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 将人视为生物+文化的混合体进行研究 [5] - 实验采用8位志愿者佩戴无创脑电帽 实现多人同步非侵入式脑电数据采集 该技术在中国已有30年研发历史 在失能康复领域应用效果显著 与传统方法相比训练时间缩短33% 效果提升33% [6] 技术应用与发现 - 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优势 可在自然艺术场景中动态记录神经反应 突破以往脑电图 近红外光谱等技术限制 [6] - 研究发现现场艺术表演触发观众更广泛的动态神经响应 这种神经活动分布与情感沉浸度直接相关 证实现场体验比视频观看更具神经层面的共鸣性 [8] - 团队计划未来结合舞蹈 音乐 灯光等多元艺术元素 研究"沉浸""共感"机制 探索艺术创作支持系统与康复辅助等应用方向 [13]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中国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与国际并跑 部分领域领先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该技术研究起点 已积累近30年经验 [6] - 此次实验标志着神经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为艺术认知开辟新路径 推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跨学科探索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