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务优化
icon
搜索文档
高薪扩张!精心设计的“债务规划”黑洞
北京商报· 2025-08-14 16:40
债务规划黑灰产现状 - 网贷债务规划业务通过公司化运作高薪扩张 多家公司以债务优化 信用管理 法律咨询等名义大量招聘 开出高达500元时薪招聘债务规划师 债务重组销售专员 [1] - 招聘岗位月薪普遍在5000元至3万元不等 部分公司公开传授逾期协商话术 如说服银行同意协商 债务优化方案设计技巧等 [2] - 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咨询对接 收集负债信息 建立服务微信群 规划报价 签署合同等 获客路径涵盖社交圈层 新媒体平台 图文平台及POS机行业精准渠道 [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非法中介形成信息 引流 物料 资金和法务五大模块流程化运作 通过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筛选目标客户 依托短视频平台 社交网络及线下渠道发布虚假广告 [2] - 部分机构提供伪造法律文书 虚假证明及标准化话术模板 为非法活动披上合法外衣 [3] - 资金流通过虚拟货币 多层账户等方式规避监管 增加追踪难度 部分律师参与反催收 投资维权 代理退保等环节协助规避法律风险 [4] 最新欺诈套路 - 黑灰产业呈现公司化运营趋势 中等规模以上组织具备完整公司架构 通过技术开发部门提升隐蔽性 [5] - 最新套路包括发布百分百解决债务 征信修复包胜诉等虚假广告 仿冒正规律所开设虚假网站 包装成法务人员骗取信任 承诺1-3年延期还款 减免全部息费等虚假承诺 [5] - 收取债务金额5%-10%的高额服务费 要求借款人邮寄手机卡或设置呼叫转移 切断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渠道 [5] 对借款人的危害 - 借款人支付高额服务费后可能面临黑灰产组织失联 既损失中介费又因错过协商时机面临更高违约金和不良征信记录 [6] - 借款人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身份证 银行卡 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或被倒卖 引发电信诈骗 冒名贷款等二次伤害 [6] - 部分平台设债务转移陷阱 以债务优化套取用户信息 冒用身份申请新贷借新还旧 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6] 监管与平台打击措施 - 多地警方提示风险 网信办强调对以债务重组 债务优化为名收取砍头息的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8]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此类行为隐藏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可能诱骗消费者实施诈骗 [8] - 短视频平台严格限制定向准入 仅允许资质齐全的律师事务所推广 广告素材不得涉及反催收 恶意代理维权等内容 [9] - 多家网贷平台深化打击行动 加大线索排查 优化预警机制 升级维权服务 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 [10]
直击现场!揭秘律所的“债务托管”生意
北京商报· 2025-08-14 16:01
行业现状 - 网贷债务托管行业存在大量以"律所"或"法务咨询"名义开展业务的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如"1至3年不用还钱""到期只还本金"等吸引负债人 [3][4] - 行业采用标准化运营模式,包括密集办公环境、统一话术模板、多平台广告引流等方式获客 [2][3][9] - 部分机构宣称已服务超1万负债人,本地化服务半径缩小至"数公里"范围以增强可信度 [3][9][11] 商业模式 - 核心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费,单客户收费约6000元,承诺"先看方案再交钱,办不成全额退" [5][11] - 业务链条包含债务评估、代接催收电话、更换贷款预留号码等环节,声称能实现"停息挂账"和征信保护 [4][5] - 存在机构冒用律所名义或与实体办公场所不符的情况,某案例显示法务公司与律所办公地址重叠但法律关系不明 [10] 运营手段 - 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搜索关键词如"网贷逾期"可触发本地律师咨询广告,广告宣称处理案件超10万件 [9] - 线下采用"面谈签约"方式增强信任感,要求查看负债人贷款App详情作为方案制定依据 [4][10] - 话术体系包含"拦截催收""减免利息违约金"等承诺,实际要求客户更换手机号由机构掌控通信渠道 [4][5] 法律风险 - 专业人士指出"代接催收电话"涉嫌妨碍债权债务沟通秩序,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废债行为 [7] -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逾期记录必须如实上报,所谓"不影响征信"的承诺违反法规 [7][8] - 网贷平台否认存在"3年停息挂账"政策,指出此类承诺缺乏法律约束力且可能涉及伪造材料 [8][12] 市场影响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上万条相关投诉,主要涉及收取服务费后未解决问题、虚假承诺及退款难等问题 [8] - 头部网贷公司将此类业务定性为金融黑灰产,指出其通过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手段操作 [12] - 行业乱象导致消费者面临征信受损、法律诉讼等风险,监管部门需协同多方力量进行整治 [13]
警惕贷款中介揽客“野路子”
金融时报· 2025-07-24 09:20
银行与贷款中介关系事件 - 深圳近20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撇清与鑫心惠邻的关联 国有六大行及招行、中信、平安等银行深圳分行均表示与该公司无任何合作 [1] - 鑫心惠邻已通过官方公众号致歉 承认未与任何金融机构合作 实体店面撤下24家主流银行标识并完成整改 [1] - 此次银行预警式声明直接点明中介名称的操作在业内罕见 显示行业规范加速推进压缩中介"野路子"空间 [2] 贷款中介行业乱象 - 2022年以来中介假冒银行名义以"无抵押""低息免费"等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办理业务并收取高额费用 [1] - 中介展业模式从高端写字楼转向居民小区周边 将"债务优化"重新包装为"存量降息服务"更具隐蔽性 [2] - 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专项治理通知 鼓励银行建立中介黑名单制度 [1] - 宁夏地方金融监管局7月14日取消7家线下助贷机构经营资质 [2] 行业治理难点与对策 - 治理难点在于金融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识别能力不足 中介行为隐蔽 监管制度存在空白 [3] - 需推动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跨部门协同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保护消费者权益 [3] - 银行应增强合规意识 杜绝与非法中介合作 对规范中介实行总行准入机制 [3] 消费者风险提示 - 消费者应直接通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渠道办理贷款 避免通过中介 [4] - 切勿向中介提供个人信息材料 或合谋伪造文件骗取贷款 可能触犯法律影响征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