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享课程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外高校集聚 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5:33
项目概况与定位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13个重点园区之一,规划面积12.72平方公里,由中国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3][4] - 该项目是推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重要平台,旨在成为海南自贸港教育对外开放的“试验田”[3][4] - 项目创新实施“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模式,各高校拥有独立教学空间,而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实现全面共享[3] 办学规模与发展现状 - 目前已有26所中外高校入驻黎安试验区,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休闲体育等20多个专业[4] - 项目自2022年秋季迎来首批学生,目前师生规模已达到一万人[6] - 园区统筹各高校开放287门共享课程,涵盖文、理、工、体、艺等多个领域[4] 教学模式与特色 - 园区构建以“五互一共”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4] - 学生可通过统一平台跨校选课,实现“一平台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外两校学位证书[3][4] -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即接受外教全英文授课,约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教授课[3][4] 课程设置与学生体验 - 实践类课程如“野外徒步与露营”将课堂延伸至自然环境,学生在完成12公里重装徒步过程中将环保理念融入实践[6] - “科学运动与大脑健康”、“户外人文美学与自驾旅行实践”等共享课程受到学生欢迎,选课经常出现“秒光”情况[6] - 学生反馈在海南留学可以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能直观对比中外教育差异,视野更开阔[4] 未来规划与扩展 - 园区未来师生规模计划达到3万人,引进高校超过40所[6] - 境外高校开始在海南独立办学,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永久校址已开学,海南洛桑旅游大学在三亚揭牌并开学[7] - 海南已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48所,获批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26个,形成“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图景[7]
一座岛上的国际教育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52
教育开放与创新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2.72平方公里,师生规模达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已吸引2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获批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 - 试验区创新"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1][6][7] - 试验区首创"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批"审批新模式,2023年迎来中国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学,2025年目标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2][3] 教育模式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特色教育模式,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实现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6] - 试验区实行"双学位"制,学生无需远赴海外,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可同步获得中方高校与外方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7] - 试验区推动建设共享教学、共享科研、共享学术3个共享平台,为入驻高校学生提供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体验[7] 产教融合与科研成果 - 试验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创新共同体,计划投资约2亿元,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8] - 数字实验室已汇聚9支科研团队、约70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头部企业,2024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1140万元[9]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与德企魏德米勒、通快、采埃孚及国内三大运营商达成合作,65名大二学生于2024年12月首次参与企业实习[9]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试验区联手华为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服务实训"闭环服务,计划年内完成"海南省数字技能培训学校"办学许可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资质申报[9] - 试验区通过"五互一共"机制(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培养国际化人才,典型案例包括跨学科团队完成的《体育与城市》著作[6]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形成“五互一共”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16
教育创新模式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形成"五互一共"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 [2] - 该模式有效破解传统高校间资源割裂难题,推动多校协同育人,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提供支撑 [2] - 案例入选第20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 [2] 合作办学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运行机制,推动中外高校集群化融合式发展 [3] - 2025年春季学期入驻国内外知名高校26所,在园师生规模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累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9个 [3] - 共享设施包括图书馆、报告厅、公共教学楼等,降低办学成本并促进跨国跨校交流 [4] 课程与学分共享 - 试验区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累计达303.5学分、4401学时,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 [6] - 课程涵盖人工智能、人文艺术与理工、全球领导力等多个学科领域 [6] - 学生可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外方合作高校共享优势国际课程 [6] 学科体系与产业融合 - 试验区构建"1+3+N"学科专业体系,紧扣国家战略和海南四大主导产业 [7] - 联合多校多企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等创新共同体,推动"教科产城"深度融合 [7] - 探索境外高校独立办学路径,引入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过渡性办学 [7] 未来发展 - 试验区将以2025年入驻高校秋季开学为关键节点,提速国际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 [7] - 未来计划深化教育开放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国际化教育生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