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基于对杭州科创培育的观察思考
经济日报· 2025-07-16 07:59
杭州创新生态系统 - 杭州开创"使命牵引—场景驱动—企业主导—资本赋能—政策护航"的创新范式,形成跨区域协同生态[1] - 杭州通过龙头企业开放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创新、小微主体配套协作,打造梯度协同的创新型企业生态,孕育47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 - 杭州"六小龙"集群式突围是多元主体长期互动的自然结果,构建融通创新的产业矩阵[2] 创新主体协同 - 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数字平台领先企业,其云计算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溢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地资源"[3] - 浙江大学在前沿领域持续发力,校友创办或掌舵313家上市公司,竺可桢学院毕业生创立128家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3] - 杭州36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2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民营科技企业家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灵魂[4] 创新要素联动 - 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5年超1.2%,连续14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六小龙"研发团队以30岁左右青年为主力[6] - 杭州科创基金与民间资本形成长期陪跑机制,支撑企业跨越研发转化难关[6] - 杭州数字经济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孕育"六小龙"数字产业集群[5][7] 制度与文化环境 - 杭州通过"浙里办"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全国前列,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8] - 浙商精神以"四千精神"为特点,是杭州创新企业持续涌现的文化沃土[10] - 杭州通过系统化创业教育培育青年冒险精神,形成"星星之火"式创新氛围[10]
逐绿前行绘新景 绿潮涌动向未来
齐鲁晚报· 2025-07-16 06:24
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 - 东方电子集团烟台市数字虚拟电厂运营中心通过智能化协调控制实现电力资源削峰填谷,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4] - 云储新能源科技公司采用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设计实现储能系统"本质安全"[4] - 烟台港智慧滚装码头使用智能转运装备AT-AGV实现商品车高效搬运,中控室可远程管控作业[4] - 2025年上半年计划培育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2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组织2家公司申报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5] - 淼盾物联联合政府打造"两化一网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覆盖全区4万余家企业隐患数据[6] 绿色产业与智能制造 - 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绿色工厂10家[6] - 联东U谷·芝罘智能制造产业园三期签约企业50余家,优先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7] - 宏洲海洋入选2025年度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烟台港芝罘湾港区等1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9] - 冰轮环境天源智擎大模型入选省级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项目[9] 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 - 夹河·幸福新城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及低空经济、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10] -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应用3D裸眼折屏、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实现工业与文化深度融合[12] - 醴泉啤酒厂改造为"产商文旅"综合体,涵盖博物馆、精酿工坊、商业街及文旅体验中心[12] 人才引进与创新生态 - 每年引进青年人才1.2万人以上,数量居全市首位,提供人才公寓租金补贴及定制化服务[9] - 举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事,为机器人产业储备人才[10]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 - 改造老厂房减少建筑垃圾,棉纺厂、钢铁厂等工业遗存转型为创意产业园[11] - 幸福湾活力海岸、夹河湿地公园等新消费场景成为海岸线旅游热点[11][12] - 北极星钟表厂与啤酒厂工业遗存构建多元业态集聚的消费新场景[12]
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 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启动
快讯· 2025-07-15 15:26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 国家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时间跨度为2025年至2027年底 [1] - 行动目标为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1] - 计划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 [1] - 培训领域包括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 [1] - 重点培训群体为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 [1] 培训实施方式 - 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载体作用 [1]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 [1] - 规范培训内容并加强质量评估 [1] 技能评价体系 - 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流通性和认可度 [1] - 加强技能评价标准化体系化建设 [1] - 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1] - 指导企业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的分配办法 [1]
姜洪成赴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片区考察调研
搜狐财经· 2025-07-15 12:31
产业发展规划 - 三林镇作为浦东新区重要产业承载区,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 [3] - 当地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标准建设科创园区,培育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业 [3] - 参与布局浦东新区百亿级产业基金,助力运动控制、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攻关 [3] 合作内容 - 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与三林镇就数字经济、机器人等前沿产业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1] - 中心将设立上海联络处,为三林镇数字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对接 [5] - 合作旨在加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撑上海全球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 [5] 区域优势与资源 - 三林镇具备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3][5] - 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拥有智库资源和平台优势 [5] - 上海联络处的设立将拓展中心在长三角的服务网络,助力三林镇产业升级 [5]
华为数智人才基地二期将拓展至4万人规模
搜狐财经· 2025-07-15 07:38
战略升级 - 华为数智人才基地二期项目将扩容至4万人,涵盖研发、培训、生态合作等全链条环节 [2] - 二期扩容重点突破三大方向:扩大基础研究团队规模、增设"数智+"行业实验室、构建全球化人才网络 [2] - 一期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吸引1.2万名专业人才,聚焦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2] 产业影响 - 资本市场反应积极,A股数字经济板块连续三日上涨,华为生态合作伙伴股价创新高 [3] - 技术外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例如与长安汽车合作的"5G全连接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 [3] - 华为已主导或参与制定600余项国际数智标准 [3] 政府合作 - 广东省政府配套投入50亿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智走廊",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 [3] - 重庆市与华为签署协议,计划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3] 全球化布局 - 华为数智基地被视为对欧美技术封锁的"破局之策",计划在6G、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3] - 已与沙特、匈牙利等"一带一路"国家达成合作意向,输出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解决方案 [3] 人才培养 - 基地与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4] - 未来三年计划输出10万名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数智人才 [4] 生态覆盖 - 华为数智生态已覆盖17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亿人口 [5] - 数智人才基地扩容或将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5]
一座岛上的国际教育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52
教育开放与创新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2.72平方公里,师生规模达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已吸引2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获批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 - 试验区创新"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1][6][7] - 试验区首创"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批"审批新模式,2023年迎来中国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学,2025年目标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2][3] 教育模式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特色教育模式,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实现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6] - 试验区实行"双学位"制,学生无需远赴海外,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可同步获得中方高校与外方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7] - 试验区推动建设共享教学、共享科研、共享学术3个共享平台,为入驻高校学生提供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体验[7] 产教融合与科研成果 - 试验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创新共同体,计划投资约2亿元,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8] - 数字实验室已汇聚9支科研团队、约70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头部企业,2024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1140万元[9]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与德企魏德米勒、通快、采埃孚及国内三大运营商达成合作,65名大二学生于2024年12月首次参与企业实习[9]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试验区联手华为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服务实训"闭环服务,计划年内完成"海南省数字技能培训学校"办学许可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资质申报[9] - 试验区通过"五互一共"机制(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培养国际化人才,典型案例包括跨学科团队完成的《体育与城市》著作[6]
债务成本不断增加,欧盟拟对大企业征新税,或遭成员国反对
环球时报· 2025-07-14 06:54
欧盟七年预算提案核心内容 - 欧盟计划从2028年起对在欧盟运营的大型企业征税 目标企业为净营业额超过5000万欧元的企业 无论其总部所在地 [1][2] - 提案包含分级缴税制度 净收入最高的企业需缴纳更高税费 [2] - 预计通过三项新税(大型企业税 电子垃圾税 烟草税)每年筹集250亿至300亿欧元 用于偿还疫情债务 [1][4] - 欧盟上一个七年预算约1万亿欧元 占欧盟国民总收入1% [2] 税收政策细节 - 征税范围覆盖所有在欧盟运营的大型企业 预计影响德国18700家企业 [4] - 设置5000万欧元净营业额门槛 保护中小企业 [4] - 其他配套措施包括提高烟草消费税分成 对未回收电子废弃物征税 对长途电商包裹收取处理费 [2] 预算资金来源转变 - 欧盟寻求建立独立财源 改变过去主要依赖成员国捐款的模式 [2] - 新税收政策旨在通过内部市场影响塑造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投射"布鲁塞尔效应" [2] - 从2028年起需偿还6500亿欧元疫情贷款 将用年度预算约1/5(250亿-300亿欧元)偿还 [5] 数字税政策调整 - 欧盟在预算提案中删除数字税选项 改用其他三项新税替代 [1][6] - 放弃数字税被视为对美国的让步 避免影响欧美贸易协定谈判 [6][7] - 政策转变可能源于美国施压 包括威胁对欧盟产品征收30%关税 [7] 政策实施挑战 - 提案需获得欧盟成员国一致支持才能生效 [2] - 扩大预算计划长期遭到德国等净出资国反对 [4] - 商业协会警告新税可能导致出口导向型产业面临竞争劣势 [4]
经济学家宋清辉:深圳等城市已具备研究和探索稳定币、加密货币的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7-14 06:22
稳定币政策探索 - 内地多个城市已开始研究和探索稳定币的应用潜力 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无锡市 四川省成都市 山东省青岛市等 [3] - 无锡市提出探索稳定币赋能外贸发展的实践路径 [3] - 成都市锦江区探索春熙路商圈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结合运用路径 [3] - 青岛市崂山区组织稳定币相关培训 [3] 深圳的稳定币潜力 -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及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在金融科技 创新产业 跨境贸易方面具独特优势 [1][3] - 深圳是数字人民币重要试点城市 未来可聚焦跨境贸易结算 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数字贸易 数字资产探索 [1][3] - 深圳可利用与香港的紧密联系 探索人民币稳定币在区域内的应用 [1][3] 北京的稳定币发展方向 -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拥有众多金融监管机构 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顶尖科研院所 [4] - 未来北京应侧重宏观政策研究 监管沙盒设计 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4] - 推动数字货币在高端技术产业 知识产权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4] 雄安新区的稳定币试验 - 雄安新区凭借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 可进行"一张白纸"式的数字城市和数字经济规划 [4] - 在数字城市治理 数字身份 智能合约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前瞻探索 [4] - 可作为数字人民币和稳定币应用场景的综合性试验田 [4]
“新质”领航,点亮“创新高地”麒麟坐标
新华日报· 2025-07-14 05:43
中国科学院麒麟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 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形成北京外全国中科系创新资源数一数二的"创新雨林",集聚6所7院、1000多名顶尖人才 [1] - 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实现南京、北京、郑州、重庆等6城算力并网,获批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并入选国家数据局优秀案例 [1][2] - 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平台攻克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瓶颈,巩固我国在该领域引领地位 [1][3]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 - 长三角最大国产智算中心南京智算中心支撑10余个百亿参数级大模型,二期建成后成为长三角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全国产化智算中心 [1][2] - DeepSeek大模型在零售业务实现应用场景落地,该中心成为首个融入"东数西算"工程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2] - 园区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50家、数字经济企业超100家,年营收分别超20亿元和近200亿元 [6]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核心技术突破 - "开源软件基础设施"建成国内最大开源软件治理平台,分析2.4亿款开源软件 [3] - 中科南京移动通信团队研制出业界首颗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国际领先的极低比特边缘AI芯片 [3] - 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国内最大类脑计算机"问天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生态 - "5V一体"成果转化模式贯通实验室到市场,去年成功落地5个项目,包括中科硅纪机器人"灵巧手"等 [9][10] - 园区集聚162家"中科系"企业,总估值超200亿元,累计营收近35亿元,含35家高新技术企业 [8] - 同尔电子自动化测试设备实现99.8%准确率,40秒完成新能源汽车电机测试,服务180余家行业龙头 [7] 创新平台与人才集聚 - 新研机构累计搭建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场地超10万平米,获批57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4] - "中科系"院所集聚1000余人人才梯队,去年新增研发投入3.09亿元,申请专利2097件(发明专利1322件) [5] - 建成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园、国科大南京学院等核心载体,引入6家中科院研究所成立7家新研机构 [6]
落户“零门槛”:一座千万人口城市的年轻化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20:39
杭州人口政策调整 - 2024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10.2万人 创近5年新低 排名全国第七 近5年首次跌出前五 [1] - 60岁及以上老年常住人口增加12.2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超1/5 [1] - 7月1日起积分落户新政实施 社保计分从0.5分/月提至1分/月 租房计分从6分/年提至10分/年 居住年限计分从5分/年改为0.5分/月 [5] - 新政后18-45周岁申请人仅需合法租房+缴纳社保即可落户 无社保者租房80分+年龄30分也可达标100分门槛 [5] 城市人口竞争格局 - 2019年杭州曾以大专学历放开政策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 当年人口突破1000万 [10] - 2021年取消专科直接落户 2023年限制为35周岁以下+在杭就业的大专生 [10] - 当前城市竞争逻辑变化 老龄化少子化倒逼政策调整 新经济形态需要年轻技术工人 [10] - 上海社科院指出公共资源配置需匹配人口规模 是放宽落户门槛的深层原因 [11] 年轻人择城因素 - 职业发展+生活体验并重 关注城市服务/文化活动/教育环境等综合生态 [2][14] - 案例显示QS100硕士人才引进落户仅需4天完成 本科硕士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 [12] - 数字经济/AI等新兴产业资源外溢至高校 形成职业发展吸引力 [13] - 对比上海 杭州落户更易且租房购房压力较小 但消费水平仍偏高 [14][15] 人才生态建设方向 - 需从招商转向人才运营 构建"留人"生态系统 包括产业机会/宜居条件/公共服务 [15][16] - 保障房建设降低居住成本 新经济岗位提供职业空间 需平衡事业与生活成本 [15] - 年轻群体重视文化娱乐供给 如音乐剧/演唱会等高品质文化生活配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