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
搜索文档
设施渔业激活老产业:一条虹鳟鱼“游出”生态经济双赢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22:00
行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行业从传统流水养殖向高密度、低耗水的现代化设施渔业转型,利用温室大棚和循环水系统实现全年化生产[7] - 设施渔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一个70立方米水的池子年产鱼量达5000斤,每立方米水产出80至100斤鱼,相比传统流水养殖一个池子年产几百斤有巨大飞跃[7] - 现代化设施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平方米,涵盖虹鳟、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高附加值品种,推动行业从"靠天吃饭"向"可控生产"转变[7] 生产模式与产业链优化 - 采用"分层接力养殖"模式,基地专注育苗至20至30克,分给养殖户养成1斤左右大规格苗,再送至大水面育成6斤以上的"三文鱼",提升成活率和效益[6] - 养殖场配备循环水净化系统和净化过滤装置,严格控制水温,确保鱼肉品质与散养无区别[1][6] - 行业不止养鱼卖鱼,还发展垂钓、现场加工等休闲渔业,60%的鱼通过垂钓和本地销售,价格稳定且收入增加[9] 市场发展与区域规划 - 兰州市提出"1533"发展目标,规划养殖1万亩鱼、产量5000多吨、发展30个品种、实现产值3亿元[9] - 区域计划改造老池塘、盘活500多亩空塘和2000亩盐碱地,推广稻鱼种养模式,一亩地能多赚几千元[9] - 成功实现兰州鲇人工繁殖,每年产出30万尾苗,加州鲈越冬试验成功,为养殖户提供新的增收渠道[9] 人才带动与产业复兴 - 专业水产人才引入先进技术,为老渔业注入新活力,带动20多户养殖户重拾本行并吸引年轻人回乡[1][10] - 利用"非疫区"优势进行育苗,提升鱼苗抵抗力,再分阶段养殖至成鱼,有效控制疾病风险[5][6] - 从1983年试养第一尾虹鳟成功,到如今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行业完成从粗放养殖到设施精养的升级[10]
新疆:“水产大省”养成记
新华网· 2025-08-12 14:22
核心观点 - 新疆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在干旱内陆地区发展出规模化水产养殖产业 形成三文鱼 有机鱼和盐碱水养殖等多条产业链 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5][11] 三文鱼养殖 - 新疆天蕴在尼勒克县利用冰川雪融水资源建设三个养殖加工基地 养殖水面14.7万亩 年产能1.2万吨 采用抗风浪网箱和半封闭循环水系统进行生态养殖 [3] - 吐鲁番大河泉冷水鱼公司利用地下冷泉水 通过陆基过水养殖技术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养殖 建有52个标准化鱼池 水体总量2万立方米 设计年产能500吨 预计今年产量350吨 [4] - 2024年新疆三文鱼加工产量超过5000吨 产品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 并出口东南亚 欧洲和中东地区 [5] 淡水湖渔业 - 博斯腾湖作为新疆最大湖泊(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 去年渔业产量5300吨 预计今年超6000吨 采用禁渔期管理和生态养殖模式 生产32种鱼类及水产品 [6][7] - 乌伦古湖池沼公鱼捕捞季采取管控式捕捞 设8个捕捞点 164条渔船 预计年产量超2500吨 [8] - 赛里木湖自1998年引进高白鲑 现已形成从鱼苗孵化到餐饮的完整产业链 成为知名冷水鱼养殖基地 [8] 盐碱水养殖 - 塔里木大学研发"弃水—养殖—治沙灌溉"模式 在天鹅湖盐碱水域成功养殖罗非鱼 加州鲈等品种 去年收益20多万元 [9][10] - 十四团养殖水域达1500余亩 投放南美白对虾1515万尾 金刚虾360万尾 青蟹15.6万只等 预计年产值超3000万元 [11] - 盐碱水养殖通过建设引水渠解决水位问题 采用低密度养殖实现"以鱼养水" 显著增加水域鸟类种群 [10] 产业规模 - 新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4600余万亩 2024年水产品产量19.25万吨 同比增长4.63% [11] - 成功实现白斑狗鱼 河鲈等土著鱼类人工繁殖 并向全国十余省份推广 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11]
景明海洋科技:盐碱地上蹚出“渔” 跃创新路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2:42
公司发展历程 - 从水产小作坊发展为拥有院士工作站的高新技术企业,历时20余年 [1] - 创始人杨景明和吕宝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滩涂养殖向深海产业的转型 [1] - 2019年成立东营市水产行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引入15名专家团队及分子育种技术 [3] 技术创新与研发 - 2016年引进南方鱼苗(鳜鱼、加州鲈、黄颡鱼)但初期存活率不足30%,后联合中科院水生所攻克盐碱地养殖难题 [2] - 2018年成功实现黄颡鱼幼苗在盐度5‰水域摄食,突破盐碱渗透压限制 [2] - 采用"改性粘土"技术调控水体,实验池对虾体长、体重分别提升21%和76%,营养价值与口感显著改善 [4][5] - 研发"盐碱地渔业立体种养模式",将荒滩转化为亩均收益超万元的养殖区 [4] 产学研合作与行业带动 - 与中科院水生所、海洋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5] - 院士工作站挂牌后,筛选出适应本地环境的鳜鱼品种,实现从养殖到育种、疾病防控的全链条技术自主 [3] - 技术推广覆盖黄河三角洲50余户养殖户,免费提供耐盐碱鱼苗及养殖手册,带动近百户增收 [4] 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益 - 智能化养殖基地配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数据可视化提升管理效率 [4] - 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芦苇净化水质与饲料添加,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3] - 目标为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区域渔业生态圈,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