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虹鳟鱼
icon
搜索文档
内陆省份,正在悄咪咪变成「海鲜」大省
36氪· 2025-10-03 21:37
新疆渔业发展现状 - 新疆作为内陆省份,水域面积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水产总量从2006年的8.5万吨增长至去年的19.25万吨,成为西北五省的渔业领头羊 [6] - 行业利用新疆丰富的盐碱地资源,通过人工调配水体盐度(如将9‰盐度的盐碱水调配至南美白对虾适宜的5‰)来实现海鲜陆养 [7] - 行业具备地广人稀、电力充沛、地皮便宜的成本优势,为增氧、保温、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竞争力 [7]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品种问题通过引进解决,从最初仅2-3种土著鱼发展至现有32种鱼及青虾、河蚌等水产品,包括引进俄罗斯高白鲑、美国虹鳟鱼、澳洲龙虾等 [8] - 运输难题依赖空运优化,大闸蟹等水产品陆运损耗率高(55小时运输仅能存活5-6天),空运可将时间缩短至4-5小时,但推高了成本 [10] - 销售渠道仍存瓶颈,大型养殖户可依赖内地经销商接货,但个体户的水产多限于本地消化,外销内地存在困难 [10] 行业增长潜力 - 企业数量显著增长,2023-2024年间新疆新增渔业相关企业超300家,吸引沿海地区资金与技术投入 [11] - 行业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引进,在内陆地区开拓出"蓝色经济"模式,实现海鲜自给并向外拓展 [11]
设施渔业激活老产业:一条虹鳟鱼“游出”生态经济双赢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22:00
行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行业从传统流水养殖向高密度、低耗水的现代化设施渔业转型,利用温室大棚和循环水系统实现全年化生产[7] - 设施渔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一个70立方米水的池子年产鱼量达5000斤,每立方米水产出80至100斤鱼,相比传统流水养殖一个池子年产几百斤有巨大飞跃[7] - 现代化设施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平方米,涵盖虹鳟、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高附加值品种,推动行业从"靠天吃饭"向"可控生产"转变[7] 生产模式与产业链优化 - 采用"分层接力养殖"模式,基地专注育苗至20至30克,分给养殖户养成1斤左右大规格苗,再送至大水面育成6斤以上的"三文鱼",提升成活率和效益[6] - 养殖场配备循环水净化系统和净化过滤装置,严格控制水温,确保鱼肉品质与散养无区别[1][6] - 行业不止养鱼卖鱼,还发展垂钓、现场加工等休闲渔业,60%的鱼通过垂钓和本地销售,价格稳定且收入增加[9] 市场发展与区域规划 - 兰州市提出"1533"发展目标,规划养殖1万亩鱼、产量5000多吨、发展30个品种、实现产值3亿元[9] - 区域计划改造老池塘、盘活500多亩空塘和2000亩盐碱地,推广稻鱼种养模式,一亩地能多赚几千元[9] - 成功实现兰州鲇人工繁殖,每年产出30万尾苗,加州鲈越冬试验成功,为养殖户提供新的增收渠道[9] 人才带动与产业复兴 - 专业水产人才引入先进技术,为老渔业注入新活力,带动20多户养殖户重拾本行并吸引年轻人回乡[1][10] - 利用"非疫区"优势进行育苗,提升鱼苗抵抗力,再分阶段养殖至成鱼,有效控制疾病风险[5][6] - 从1983年试养第一尾虹鳟成功,到如今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行业完成从粗放养殖到设施精养的升级[10]
智慧赋能“中国新特产” 高原“冷水鱼”征服食客味蕾游出“热产业”
央视网· 2025-07-26 13:55
行业概况 - 青海龙羊峡水库虹鳟鱼产业日销量超50吨,供应国内外市场[1][8] - 国产虹鳟鱼市场占有率超过50%,带动物流、包装、餐饮、旅游等上下游产业[21] - 间接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21] 养殖技术 - 采用自主研发真空吸鱼泵,减少鱼体乳酸生成,提升鱼肉鲜嫩度[5][8] - 养殖区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米,水温维持在12摄氏度[13] - 200多个网箱配备远程自动投喂系统,根据水温、溶氧量精准调控饲料量[17] 产品与加工 - 虹鳟鱼平均个体重8-10斤/条,主要出口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3][8] - 深加工生产线支持个性化定制,产品涵盖整鱼、鱼柳、生食、熟食等品类[19] 自然资源优势 - 龙羊峡海拔2600米,水源为冰川融水,污染少[13] - 冷水环境与海洋虹鳟鱼原生条件高度契合[9][13]
从挪威到青海:中国如何让三文鱼走下神坛?
36氪· 2025-07-01 15:49
三文鱼市场概况 - 202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挪威冰鲜三文鱼在亚洲最大出口市场[1] - 2023年中国消费约12万吨三文鱼但仅自产4万吨存在8万吨缺口[1] - 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冰鲜三文鱼进口量超4万吨同比激增38%[1] 挪威三文鱼产业 - 挪威三文鱼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杂交培育出生长更快的新品种[10] - 1972年挪威5家养殖场产量仅46吨1980年增至4300吨[11] - 2023年挪威出口三文鱼120万吨价值121亿美元占GDP2.5%[11] - 全球养殖三文鱼产量280万吨挪威占53.5%智利25%英国7%[11] - 挪威美威(Mowi)公司控制全球两成三文鱼供应[14] 养殖技术问题 - 养殖三文鱼生长周期12-18个月野生需3-5年[17] - 基因编辑导致三文鱼心脏发育滞后死亡率升高[18] - 网箱养殖导致海虱泛滥2015-2016年19%养殖鱼因此死亡[21] - 2021年挪威发生29次养殖鱼逃逸事件涉及7万条[23] 中国市场发展 - 中国主要养殖淡水虹鳟鱼2023年产量超4.5万吨[26][32] - 青海虹鳟鱼产量从2010年500吨增至2023年1.5万吨[32] - 开发国产饲料使成本比国外降低21%[30] - 建立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和品种检测体系[30] 产业环境挑战 - 挪威野生鲑鱼数量从1980年代100多万只降至现在一半[24] - 挪威实施"红绿灯"制度调控养殖规模减少药物使用[24][25] - 中国采用三倍体基因技术防止养殖鱼基因外泄[31]
青海:STC认证助力“青字号”产品驶上出青“快车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6-29 21:40
青海农畜产品国际化发展 - 刚察藏羊和牦牛获得香港STC认证证书和检测报告 标志着产品品质取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 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重要基础 [1] - 刚察县实现有机牧场全域认证 并通过STC认证 计划将牛羊肉推向全国和全球市场 [3] - STC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在香港市场备受欢迎 并在53个英联邦国家及地区互相认可 [3] 青海农畜产业规模 - 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最大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 最大青稞加工基地 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 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2] - 刚察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3.79万公顷 是环青海湖北岸最大有机牧场 [3] - 青海5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55个产品获得STC认证 进入港澳市场并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青港合作进展 - 2024-2025年青海和香港持续开展经贸交流活动 深化各领域合作 [1] - 香港STC青海实验室在西宁揭牌 实现"青海检测 香港发证"模式 为产品走向国际开启快车道 [4] - 已完成牦牛肉 虹鳟鱼等产品的实验室数据互认工作 监测数据获香港STC认可 [4] 青海外贸表现 - 前5个月青海与90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 新增9个贸易伙伴 [5] - 青海农产品出口2.6亿元 同比增长44.9% 增速居全国第一 [5] - 青海将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推动更多优质产品走向世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