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加装机械臂的扫地机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厂商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了
36氪· 2025-06-25 19:42
行业战略转向 - 人形机器人厂商从高调宣传转向务实落地,不再强调"千家万户时代",而是聚焦具身智能生产力的实现 [1][2] - 行业集体放弃"全栈自研"和"通用"叙事,转向垂直场景突破,技术发展需与商业化路径匹配 [3][4] - 厂商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需5-10年,当前工厂场景落地仍存在技术障碍 [5] 商业化路径探索 - 专用机器人商业化更清晰,历史案例(如万能充)证明过度追求通用性可能导致技术淘汰 [5] - 两种落地策略:产品做加法(如扫地机加机械臂)和场景做减法(深耕展演/酒店等单一场景),数字华夏仿人机器人已获数亿元订单 [8][11] - 四足机器人成为过渡方案,技术更成熟、价格达千元消费级,宇树科技凭借四足产品实现持续盈利 [13][15][17] 技术合作生态 - 软硬件协同困境催生行业合作,华为与乐聚机器人合作案例显示: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2024年交付量将达千台 [22] - 近期典型合作包括:开普勒联合兆丰机电攻关丝杠技术,优必选等企业联合开发康养机器人,越疆科技借助腾讯云提升多模态能力 [23] - 华为通过提供算力/模型支持成为具身智能"卖铲人",生态合作加速产品迭代速度 [23] 市场竞争逻辑 - 行业处于供给驱动阶段,需通过产品创新(如仿生面部/主动交互)创造用户需求 [10] - 价格制约人形机器人普及,数十万元定价阻碍数据飞轮效应,而四足产品更易形成市场规模 [15] - 先发优势至关重要,"第一胜过最好"成为行业共识,快速迭代比技术完美更重要 [24] 行业发展阶段 - 当前连完整产业都未形成,存在伪需求与半成品,傅盛认为需先验证刚性需求场景 [16] - 参考AI六小龙转型经验,垂直领域突破比AGI理想更实际,企业需"先活下来再谈理想" [11][25] - 技术理想需与商业规律平衡,务实战略调整包括:形态降维(四足)、场景聚焦、开放协同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