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科一号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南科一号”叩问苍穹 粤高校何以上天又入地、造“星”又造“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9:02
深圳高校科研教育创新 - 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发射"南科一号"卫星,这是深圳高校深度参与研发的首颗卫星,搭载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和极光相机科学载荷 [1][3] - "南科一号"卫星搭载12米超长空间电场天线系统,打破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并在国内首次利用微小卫星进行极光光学观测 [4] - 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团队2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卫星设计、研制和测试,从载荷研发到数据处理分析 [3][4] 高校科研教学模式创新 - 深圳理工大学首创"一周4天课"制度,本科生每周五统一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 [7] - 深圳理工大学算力微电子学院推出"一生一芯"培养模式,每位学生都要动手设计芯片并带着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 [2][7] - 深圳大学推出4个"院士班",由院士担任班主任或首席教授,组织本科生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学习 [7]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 - 近十年深圳市新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十所大学 [7] - 目前深圳市737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高校全职院士达到112名 [7] - 深圳高校探索科研、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机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创新需求 [2][6] 科研项目学生参与 - 南科大学生从课堂理论到将卫星送入轨道,深入了解空间数据采集全过程 [5] -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30名本科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领下深入深江铁路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现场 [2][7] - 深圳高校通过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培养具有丰富科研和实战经验的毕业生 [8][9]
深圳高校师生“造星”记:“南科一号”卫星的苍穹远征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21:51
追星 本硕学子加入"造星"之旅 将"造卫星"研究写成毕业论文 从嘉峪关酒泉机场出发,沿着绵延不断的戈壁荒漠一直北上,驱车四个多小时,就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一群"南科人"将自己的科学梦想放飞在 500公里之外的星轨上。 5月17日午间,"南科一号"卫星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20余名师生花费数载心血,书写下了属于南 科人的航天故事,第一次在浩瀚太空中刻下了南科大的名字。 师生观看"南科一号"搭载"朱雀二号"火箭发射直播。 自从参与了微小卫星项目之后,钟泽颖每次看到我国火箭发射的新闻,就会在心里暗怀期待:"我们有一天也会把卫星送上天!" 时间回到四年多前,2020年9月,在南科大创园9栋的401会议室里,南科大微小卫星项目介绍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不同院系、对微小卫星项目抱着好奇的 同学们将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 不少本科生与研究生同学正式从这里开始加入了"造星"之旅,刚入学一个月的本科生钟泽颖和陈登科就在其中。 "当时刚上大学,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放卫星'这个事情太特别了,高低我要去参与一下。"钟泽颖说。 此前,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简称"地空系")系主任陈 ...
空间探测两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学“南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南方都市报· 2025-05-17 16:16
5月17日12时12分,我国航天领域再添新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南科一号"卫星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 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深圳高校深度参与研发的首颗卫星,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团队自主研发了卫星上的空间电场测 量和极光相机科学载荷,这标志着南科大在空间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也是我国商业航天与高校科研 协同创新的又一成果。 团队主要负责人、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刘凯军介绍,"南科一号"的研制响应了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 求,其数据将直接服务于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并为北斗卫星、空间站等重大工程提供环境监测支持。 两项突破: "太空卷尺"与"极光之眼"刷新纪录 该卫星搭载12米超长空间电场天线系统,打破了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并于国内首次利用微 小卫星进行极光光学观测,以"低成本、高性能"的创新设计,在空间电场探测与极光观测领域实现"双 突破",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空探秘: 服务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及航天工程环境监测 "南科一号"是南科大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和极光相 机载荷。其中,空间电场测量载荷通过天线测量空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