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烃类冷却液
icon
搜索文档
国外高涨,国内却进展缓慢,化工新材料正成为这一热门赛道核心
DT新材料· 2025-06-21 21:14
浸没式液冷技术应用现状 - 浸没式液冷成为冷却液材料创新最活跃的应用场景之一,国内外企业如阿里、华为、浪潮曾参与试点,但受成本、设备通用性和生态标准限制未规模化[1][2] - 国际巨头微软、Meta、谷歌加速布局液冷基础设施,冷却液从"配套消耗品"升级为体现系统性能与环保标准的"技术核心"[4] - 氟化液、有机硅液体、合成烃等多条材料路线展开技术竞速,应用场景覆盖数据中心、边缘AI、军工等[4][14] 全球典型浸没式液冷项目案例 - **Submer × Telefónica**:西班牙部署开放式单相浸没系统,采用合成烃类冷却液,显著降低PUE[5] - **LiquidStack**:美国建成40MW两相浸没式液冷项目(全球最大之一),使用氟化液实现90%能耗节省[6] - **微软 × Wiwynn**:华盛顿州测试两相浸没系统,初期用氟化液,探索低GWP替代品用于AI服务器冷却[7] - **DUG Technology**:商业HPC浸没液冷集群采用单相合成油,系统功耗降40%,无风扇设计[8] - **Shell × Intel**:壳牌合成烃冷却液获Intel认证,不含PFAS,平衡安全性与环保性[9] 冷却液材料技术路线 - **氟化液**:LiquidStack项目体现介电性能与低沸点优势,微软测试其高功率密度冷却能力[6][7] - **合成烃**:Submer、Shell等项目验证其热稳定性和环境兼容性,嘉实多DC15/DC20系列适配AI中心[5][9][10] - **有机硅液体**:日本KDDI边缘计算中心采用,适应复杂气候且具低腐蚀性[13] - **合成油**:GRC美国国防部项目和美国DUG项目突显电绝缘性与低挥发性[8][12] 行业活动与趋势 - 2025年液冷产业创新与应用论坛将聚集产业链代表,讨论冷却液配方、测试标准等关键问题[15] - 论坛议程涵盖浸没式液冷技术研究(清华大学曹炳阳)、低碳风液同源技术(湖南大学张泉)、千瓦级芯片液冷方案(苏州大图热控)等前沿议题[20][21][26]
壳牌、陶氏、瓦克......化工巨头们押注这一新材料
DT新材料· 2025-06-13 23:07
液冷材料市场格局重塑 - 液冷系统在AI服务器、数据中心、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场景加速落地,对冷却液材料的绝缘性、热稳定性、兼容性及环保要求提升[1] - 3M因PFAS环保争议计划2025年前全面停用PFAS,推动全球液冷材料市场技术路线重构[1] 非氟冷却液技术路线崛起 - 氟化液因高成本、环保禁令及供应链风险面临替代,合成烃类与有机硅类非氟冷却液成为新方向[2] - 非氟冷却液2024-2027年CAGR预计超25%,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美元,数据中心应用占比超40%[3] - 瓦克、陶氏、壳牌、嘉实多等巨头加速布局有机硅与合成烃类产品,推动浸没式与循环液冷系统升级[3][4][5][6] 头部企业技术进展 - **瓦克**:推出有机硅冷却液SLM 28016 CN,动力粘度9.8 cSt@20°C,闪点194°C,介电性能1.89-2.0@2GHz,兼容开放/封闭系统[4] - **陶氏**:发布第二代有机硅冷却液ICL-1100,闪点超200°C,低粘度改善低温流动性,优化数据中心PUE[5] - **壳牌/嘉实多**:基于合成烃类技术推出完整产品线,壳牌单相沉浸式冷却液获英特尔认证,热容量为空气的1000倍以上,支持45°C高温高湿环境[6] 非氟冷却液核心优势 - 绝缘性与热物性匹配优异,无卤环保满足绿色认证,可调配性强且成本优势显著[7] - 系统兼容性高,在密封材料、泵循环及散热器件老化表现更优,适合批量部署[7] 液冷产业生态趋势 - 冷却液从"化工产品"转向"系统工程材料",企业需强化应用场景理解与工艺集成能力[8] - 2025液冷产业创新与应用论坛将连接材料厂商与液冷系统集成商、数据中心运营商等下游需求方,推动技术落地[8][9] 技术论坛关键议题 - **材料与组件**:热界面材料、冷板材料、冷却液选择及密封材料兼容性[13][14] - **核心技术**: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液冷技术、热设计仿真及余热回收[13][14] - **工程应用**:AI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新能源汽车液冷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13][14] 参会信息 - 论坛时间:2025年7月3-5日(广东东莞),主办方为DT新材料及iTherM,获多家企业与高校支持[9][10] - 参会费用:普通代表线上缴费2800元/人,学生1200元/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