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烈士遗骸鉴定研究进展 - 课题组2015年首次承接2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的DNA鉴定任务 通过Y染色体遗传类型推测地理来源 为寻亲家庭提供希望 [1] - 2015-2018年累计收集8个遗址572具烈士遗骸 涵盖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等多场战役 2019年成功确认邹开胜烈士身份并通过遗腹女DNA比对验证 [1] - 基于前期成果完成国家英烈DNA数据库一期建设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 吕梁烈士墓地综合研究 - 2023年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墓开展系统发掘 首次实现DNA鉴定与颅面复原结合 使49名无名烈士平均年龄20.5岁、最小不足14岁的数据得以披露 [2] - 体质鉴定显示烈士遗骸存在多处弹孔、眶上筛变等病理特征 揭示长期营养不良及轻步兵高强度行军导致的中老年退行性关节疾病 [2] - 成功帮助崔玉岐老人寻获三叔崔海治烈士遗骨 证实墓地原为战地医院遗址 [2] 雪村战斗遗骸新发现 - 2024年雪村遗址鉴定显示非战斗人员占比显著 其中女性占24%、婴幼儿占33% 锶同位素证实为当地村民与山西籍战士共同突围 [3] - 发现3名年轻士兵与6名1-6岁幼儿同箱遗骸 印证部队护送妇孺突围的悲壮史实 [3] - 南方烈士遗骸鉴定面临植被覆盖挑战 依赖当地民众世代守护才得以保存墓址 [3] 研究范式升级与社会价值 - 研究团队实现从DNA寻亲到历史场景复原 再到英烈故事传播的三阶段转型 [4] - 科技考古手段使"艰苦卓绝""军民鱼水情"等历史概念获得实物证据支撑 [2][3] - 项目成果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凸显 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强化集体历史记忆 [4]
科技考古印证二里头遗址铜矿来自晋南 青铜时代先民或已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
央视网· 2025-05-29 14:59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多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聚焦我国几十处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发现从一万年前至宋金时期,古代先民持续利用本土葡萄属资源 [1] - 河南二里头遗址存在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的可能,成为典型代表 [1] - 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安徽蚌埠禹会遗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分别距今约800年、3000多年、6000多年、1万年 [2] 本土葡萄属植物的利用与栽培 - 我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唐宋时期的众多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形状偏圆且存在短小的喙部,具备本土野生葡萄属种子的特点,未看到明显驯化痕迹 [4] - 河南二里头遗址周边发现炭化的葡萄属植株,推测二里头文化时期古代人群可能已开始栽种葡萄属植物 [4] - 汉代欧亚种葡萄传入后,本土葡萄属植物并未被完全取代,两者长期共存并被同时利用 [5] - 辽上京遗址一处普通居民区垃圾坑发现未炭化的本土葡萄属种子,证实宋金时期仍在利用 [5] 二里头遗址青铜器研究 -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代晚期都城,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都邑性聚落 [7][9] - 二里头遗址出土100多件青铜器,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式、风格和工艺传统 [9]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材质包括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铅锡砷铜等8种类型,青铜比例逐渐提高,红铜减少,显示从早期萌芽走向成熟的过渡特征 [10] - 二里头先民使用复合陶范铸造技术,创造出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开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篇章 [12] - 通过铅同位素分析确认山西南部中条山是二里头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地之一,证明二里头王权国家有能力获取远方矿源 [12] - 矿料从山西南部远距离运输到河南洛阳,显示东亚大陆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 [12]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8 06: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看科技考古如何还原“世界屋脊”西藏玛不错先民生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4 17:53
玛不错遗址考古发现 - 玛不错遗址是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4400米)、年代最早(距今4000年)、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分布面积约22.4万平方米[2] - 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出土大量动植物遗存[1] - 通过古DNA鉴定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揭示了先民生存方式[1][4] 先民生计模式 - 古DNA分析显示家养动物骨骼存在,表明4400米以上高原地区在4000-3000年前已出现放牧活动[4] - 出土骨器"鱼卡"由鸬鹚和鹤的骨骼制成,证实先民对鸟类资源的高效利用[7] - 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鱼类占先民食谱主导地位,氮同位素值显示人类位于鱼类食物链顶端[8] 湖泊生态系统研究 - 4000年前嘎拉古湖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是现今11倍,稳定生态系统支撑先民四季定居[10] - 鱼骨生长纹路分析显示2/3鱼类夏季死亡,1/3冬季死亡,证实先民全年持续性渔猎活动[13] - CT扫描重建鱼类骨骼三维模型,通过咽尺骨和第二脊椎骨季节性生长带判断死亡季节[11] 科技考古应用 - 超净实验室完成古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建立动物身份数据库[2][4] - 骨胶原碳氮同位素技术突破传统考古局限,精确量化先民饮食结构[8] - 脊椎骨生长带分析技术首次应用于高原考古,揭示鱼类季节性生长规律[11][13]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各个环节 极大提升研究精度 新出土材料与新方法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细节 [1] -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成分分析发现本地与外来物源 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区黑曜岩流通网络 [1] -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 胎土+脉石英使石英含量达70%以上 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两个世纪 是我国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1] 科技揭示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 - 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锶同位素分析 显示物质文化交流网络研究受广泛重视 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古人迁移行为研究揭示交流对社会复杂化的重要价值 [2]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借助探地雷达和地磁探查发现杨家湾北部大规模石构遗迹 局部发掘证实属于盘龙城聚落晚期北部外城 是长江中游夏商遗址首次发现类似石构建筑 [2] 科技强化文物保护力度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完成椁盖板上方竹席提取 建设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发掘区精细扫描获取高精度场景基础数据 [3] - 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手机端应用程序结合遗址现场测绘技术 及时精细全面记录考古信息 为后续展示检索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墓坑清理出各类椁木882根 总重近200吨 考古团队制作推广视频逐层展示椁木叠放方式 使观众直观了解棺椁营建过程及隐含的等级礼制 [3]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地位 - 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