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5-15 17:51
医药包装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39.6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 - 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是市场增长基础,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和医疗保障完善推动药品需求量增加 [2] 医药包装行业定义及分类 - 医药包装是用于保护药品、方便储存运输、促进销售和确保用药安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总称 [2] - 包装设计、材料和结构传递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重要信息 [2] 医药包装行业产业链 - 上游环节包括塑料、玻璃、金属、纸质等原材料供应,质量与稳定性对中游至关重要 [4] - 中游环节通过先进设备将原材料加工成塑料瓶、玻璃瓶、铝箔袋等包装容器 [4] - 下游环节涉及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使用包装材料进行药品包装和销售 [4] - 辅助环节包括研发设计、质量检测、物流仓储等,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 [4] - 行业向环保、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4] 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发展历程 - 起步阶段依赖进口或仿制,包装材料和技术水平有限 [6] - 快速扩张阶段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塑料包装兴起,市场竞争加剧 [6] - 转型升级阶段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环保、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绿色可降解材料成为趋势 [6] - 行业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拓展海外市场 [6] 相关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山东药玻(600529)、正川股份(603976)、华兰股份(301093)、海顺新材(300501)、华强科技(688151)、春光股份(832056) [2] - 非上市企业包括爱索尔(广州)包装、石家庄第一橡胶、无锡华泰医药包装、浙江天成医药包装、杭州中达医药包装 [2] 行业研究报告 - 智研咨询发布《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投资潜力研判报告》,分析行业市场走向和发展潜力 [8][10] - 报告涵盖2025年行业发展环境、运行态势、进出口、竞争格局及趋势预测 [10][11] - 报告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提供重要借鉴价值 [11]
山东药玻(600529):需求景气阶段偏弱 看好公司增长韧性
新浪财经· 2025-05-03 18:27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及2025Q1业绩公布,虽收入增长动能偏弱且存货增加,但盈利能力明显改善,预计还有提升空间,考虑阶段需求压力调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1][3][4] 投资事件 - 2024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51.3、9.4、9.0亿,yoy分别+3%、+22%、+22% [1] - 2024Q4/2025Q1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13.0/12.4、2.2/2.2、2.1/2.1亿,yoy分别为-1%/-2%、+38%/+1%、+42%/+2% [1] - 2024年全年公司拟现金分红含税4.1亿元,yoy+55%,分红比率yoy+9.4pct至43.6%,对应股息率约2.8%(2025/04/28收盘价) [1] 收入增长与存货情况 - 2024年以来公司收入增速放缓,源于偏疲弱的宏观消费需求及医疗反腐/医保控费使部分药品需求阶段承压 [2] - 2024年公司模制瓶/棕瓶/管制瓶/安瓿瓶/胶塞/塑料瓶及商贸业务收入yoy分别+4%/+3%/+5%/-6%/+12%/-1%/+9%至23.5/11.6/2.1/0.7/2.9/0.6/4.2亿 [2] - 2025Q1末公司存货14.3亿,yoy、qoq分别+3.9亿/+38%、+1.5亿/+12% [2] - 2024年及2025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yoy+1.2/-2.1亿至净流入11.7/0.9亿 [2] 盈利能力情况 - 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yoy+3.7pct至31.7%,2024Q4及2025Q1分别yoy+3.1/-0.4pct至30.6%/30.2% [3] - 2024年模制瓶/棕瓶/管制瓶/安瓿瓶/胶塞/塑料瓶及商贸业务毛利率分别yoy+4.1/+4.6/-3.2/+4.9/+10.9及+0.9pct至43.3%/28.4%/-4.9%/10.5%/35.5%及2.6% [3] - 2024年、2024Q4、2025Q1公司归母净利率yoy分别+2.8、+4.8、+0.6pct至18.4%、17.1%、18.0% [3] 盈利预测与评级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yoy+6%/11%/11%至54/60/66亿;归母净利分别yoy+7%/13%/13%至10.1/11.4/12.8亿 [4] - 现价对应公司2025年PE 14.6x,处于历史最低估值区域 [4] - 公司作为模制瓶龙头地位稳固,药用玻璃需求增长预计有韧性,产品结构持续改善,拓品类拓海外市场有成效,增长动能或不宜低估,维持“买入”评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