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弘沪深300指数增强A
icon
搜索文档
天弘基金指增体系投资价值分析:AI赋能指增量化矩阵,驱动高质量风险收益比
国金证券· 2025-11-10 14:35
公司产品布局与规模 - 天弘基金在指数增强量化基金领域起步较早,首只产品天弘中证500指数增强于2019年8月转型成立,随后以每年2-3只新品的节奏稳步扩张,并在2025年迎来产品布局的“爆发期”,一年内新成立6只指增量化基金[2][10]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指增量化基金数量已达19只,总管理规模突破120.84亿元,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迈入“百亿阵营”的量化团队[2][12] - 2025年三季度末管理规模较2024年末环比提升64.47%,增速显著领先于公募指增量化基金35.10%的整体规模增速水平[12] - 单产品管理规模在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例如天弘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管理规模达15.73亿元,在同业31只产品中规模排名第2;天弘创业板指数量化增强管理规模为8.88亿元,在同业14只产品中规模排名第3[13] 宽基指数增强产品表现 - 旗下宽基指增产品超额收益持续稳健,截至2025年10月31日,天弘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数增强等代表产品,在今年以来和最近三年的统计区间内,超额收益均全面跑赢同期同业指增平均水平[3][16] - 具体来看,天弘中证500指数增强今年以来实现超额回报9.61%,在67只中证500指增基金中排名第6;天弘中证1000指数增强、创业板指数增强等多只产品今年以来超额收益均位于同业前30%区间[16] - 回撤控制表现优异,天弘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增强最近三年超额最大回撤均位列同业前15%[3][18] - 风险收益配比俱佳,主要宽基指增产品年化信息比率始终保持在同业前40%的水平,且绝大多数产品年化信息比率的同业排名不低于其自身超额收益的同业排名[22] 行业指数增强产品表现 - 行业指增产品覆盖科技、消费、制造、医药、新能源等A股市场主要行业板块,截至2025年10月31日,今年以来多数产品业绩表现领先于行业配置特征相似的主动权益基金[4][23] - 中长期收益弹性显著,天弘中证高端装备制造增强、天弘国证消费100指数增强、天弘中证科技100指数增强最近三年收益率战胜同期同类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水平25%以上[4][23] - 风险控制能力突出,最近三年公司旗下行业指增产品最大回撤水平普遍低于同类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值[25] - 风险调整后回报出色,行业指增产品今年以来年化夏普比率均保持在1以上,其中天弘国证消费100指数增强、天弘中证科技100指数增强以及天弘中证高端装备制造增强今年以来年化夏普比率在同期同类主动权益基金中均位列前20%,最近三年的年化夏普比率排名均进入前10%[27] 量化投研体系与技术优势 - 构建了从信号挖掘到绩效评估的完整闭环投研体系,核心环节包括阿尔法模型、风险模型、组合优化及业绩归因的有机协同[5][31] - 积极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投资流程,实现了多预测周期(短期1-5日、中期5-10日及长期20日)、多AI模型(梯度提升树、循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等)的实盘应用[31][32] - 通过AI技术将基本面信息与量价信息深度融合,构建出逻辑严谨、区分度高且与传统因子相关性低的差异化因子,扩充了策略的阿尔法来源[5][31] - 风险模型在采用Barra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自研与定制化改造,引入了更具市场针对性的风格因子和板块因子,并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解析文本信息以识别隐性关联风险,构建了精细化的风控体系[35] 风险控制与投资纪律 - 旗下产品贯彻严格的风险暴露控制,公布了半年报/年报的产品成立以来平均行业偏离度和成分股偏离度均不超过0.7%,将超额收益来源聚焦于阿尔法模型的选股能力[36][37] -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绝大多数产品在Beta、价值、质量、动量、流动性等主要风格因子上的暴露程度均不超过0.2倍标准差,展现了高度一致的风控纪律[42] - 在市值因子的暴露控制上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即便在小盘风格占优的市场环境中也未通过市值下沉博取超额,整体产品在规模因子上的暴露均处于相对中性区间,确保了策略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42] 团队构成与稳定性 - 量化团队是一支精简高效、背景多元且高度稳定的团队,目前成员共计8人,包含4名基金经理和4名研究员,全部成员均拥有金融、统计、计算机等高度相关的专业背景[6][48] - 团队经验储备丰厚,平均从业年限超过8年,其中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1年,成员加入天弘基金的平均年限已超过6年,为投研理念的传承与策略的长期迭代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48] - 团队采用共同开发、协同作战的模式,自主研发了统一的投研平台,确保了策略研究与投资管理的高效衔接与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6][48] - 团队负责人杨超先生拥有15年证券从业经历,其中超过10年专注于指数增强量化基金的投资管理,对因子构建、模型框架、风险预算与组合优化全流程均有深刻理解[47] 行业发展背景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公募指增基金数量已达436只,合计管理规模2695.39亿元,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投资策略持续细化[8] - 指数增强基金作为兼具投资纪律性与阿尔法能力的工具型产品,日益受到各类投资者的青睐,其产品特性契合了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超额回报与风险控制的双重需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