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搜索文档
我国普氏野马种群从濒危走向壮大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11
项目背景与核心成就 - 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大型野生动物,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曾一度消失于中国荒野[1] - 我国于1985年启动"野马返乡"计划,在新疆、甘肃建立繁育基地,目前种群数量已突破900匹,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2] -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普氏野马保护基地[2] 科技助力与种群恢复 - 2024年起,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开始利用DNA分子谱系数据库等新技术强化野马分群和繁殖管理,通过分子水平的DNA检测技术精准识别野马基因,有效避免近亲繁殖[3][4] - 保护区构建了包括重载云台、无人机、卫星定位项圈以及红外相机在内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普氏野马种群24小时全天候追踪[4] - 在科技助力下,截至2024年底,普氏野马在新疆已成功繁殖6代,数量达546匹[5] 野化放归与区域扩散 - 2001年8月28日,我国首次进行普氏野马野化放归,在卡山保护区经历了严寒、饥饿、缺水、天敌等重重考验,并于2003年4月在野外顺利产驹[6] - 在之后的20多年里,共有18批146匹普氏野马从卡拉麦里山放归,在准噶尔盆地形成28个野外种群[7] - 近年来,新疆已成功向甘肃、宁夏、内蒙古三地输送普氏野马37匹,这些野马在迁入地顺利适应环境并成功繁育后代[8] -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自1987年起引进普氏野马,并分4批将80匹成功野化放归至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 -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24年12月以来从新疆引入3批次18匹普氏野马,目前放归种群规模增至23匹,多匹小马驹相继降生[8] -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从新疆引进12匹普氏野马,如今已发展至17匹,经评估已完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8] 生态意义与未来展望 - 普氏野马在新的环境中成长繁育,有助于维持物种基因多样性,避免单一群体因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衰退,同时可重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完整性,帮助恢复区域生态平衡[9] - 普氏野马保护是一项长期事业,未来应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种群遗传管理、加大栖息地保护修复力度、深化保护教育[9]
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50年发展纪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36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初期仅40余人、简易实验装备,2024年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智能遥感与全要素分析 [5] - 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监测机构116家,队伍规模达2254人,实验室面积扩展至98277平方米,配备尖端仪器11100台(套),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占比24%,研究生占比近9% [9] - 监测能力从早期仅检测水体pH值、溶解氧等基础项目,扩展至涵盖水、气、土、声等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的监测技术体系 [9] 大气监测网络升级 - 1996年大气监测网络初建时仅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NOx、PM10三项指标,2009年扩展至144个站点并新增CO、O3、PM2.5监测能力 [14]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环境"超级站",可实时捕捉150余种污染物成分,带动全省形成14个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协同网络 [16] - 2024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包含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及3个背景站、14个综合站、7个交通站 [16] 水环境监测技术突破 - 1984年全省仅76个水监测断面监测18项指标,误差常超20%,2024年建成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水质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 [17] -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2024年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含8个Ⅰ类),汉江、丹江流域35个断面全部达Ⅱ类以上(含6个Ⅰ类) [18]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标准,全省101条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断面 [25] 土壤与噪声监测进展 - 土壤监测从1982年首次背景值调查发展为527个基础点位、17个背景点位、168个风险监控点位构成的智能网络,无人机光谱技术实现污染区域快速识别 [19] - 噪声监测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声级计统计升级为108个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西安市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 [22] 生态与农村监测成果 - 生态遥感监测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基于环境DNA技术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 [24] - 农村监测从2010年6个村庄试点扩展至2024年120个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4.36%,农田灌溉水质合格率98% [23] 环境质量改善数据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幅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 [25] - 2024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7.0%(较2021年+0.5pct),夜间达标率92.0%(较2021年+6.6pct) [26] - 秦岭区域5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最高类别 [25] 未来技术规划 - 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治理评估全链条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新技术应用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