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传感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量子测量(量子传感)产业链、市场规模及投融资分析: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国防军事为主要应用领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0 08:36
量子测量技术概述 - 量子测量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如量子态分立性、相干性和纠缠性实现超高精度传感测量 [1] - 量子传感器具有超高精度、高灵敏度和超快响应速度特点 突破传统传感器精度天花板 [1][2] - 典型量子传感器包括量子化学传感器、原子钟、量子重力仪、量子干涉仪、量子磁力计和量子温度计 [2][4] 量子测量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量子测量市场规模达16.7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 [1][10] - 北美地区占比38.9% 欧洲占比28.1% 中国占比18.0% [1][12] - 中国量子测量产业规模2024年增长至21.4亿元 同比增幅超30% [1][16] 技术应用领域 - 当前应用以军事国防为主占比43.2% 民用占比30.6% 科研占比26.2% [8] - 国防军事领域用于威胁检测、态势感知和早期预警系统 [8] - 民用领域在医疗、通信、能源和交通等行业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8]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层结构 [5] - 感知层负责探测温度、压力、旋转和位置等物理量 [5] - 平台层结合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决策支持与数据保障 [5] 全球融资情况 - 2024年全球量子测量领域融资规模达3.6亿美元 同比增长51% [14] - 融资数量为11例 美国在投融资方面优势显著 [14] - 融资集中化趋势明显 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4] 中国企业融资动态 - 中科酷原2025年2月和7月完成两次战略融资 7月融资达数千万人民币 [18][20] - 国测量子2025年5月完成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河北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粤科金融和湖州经开集团 [18][20] - 2024年9月国测量子获得华为旗下哈勃投资战略投资 [20]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5-10年将基于新原理、新材料开发更多类型量子传感器 [1][21] - 量子传感器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1][21] - 技术持续突破将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升级 [21]
45亿砸向量子!欧盟放大招,中国企业悄悄入局?
新浪财经· 2025-08-03 06:19
欧盟量子科技投资 - 欧盟启动"量子旗舰计划"二期投资45亿欧元 是一期10亿欧元的4.5倍 [3][4] - 投资动机源于量子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 若不参与将面临技术淘汰风险 [3][4] - 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并行计算能力 理论上可破解现有加密系统 [3] 全球量子竞争格局 - 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5年投资82亿美元 中国已建成"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络 [4] - 欧盟技术进展落后于中美 需通过大规模投资保持竞争力 [4] - 量子研发具有高风险特性 如量子比特存在"退相干"技术瓶颈 [5] 中国企业角色转变 - 中国企业首次参与量子技术标准制定 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的跨越 [6] - 中国在量子通信(潘建伟团队)和量子计算(阿里云平台)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6] - 欧盟选择与中国合作源于技术互补和市场考量 中国在特种光纤等供应链环节具备竞争力 [7] 量子技术应用前景 - 量子通信可实现绝对安全加密 中国"京沪干线"已投入实际应用 [8] - 量子计算将颠覆药物研发流程 缩短新药开发周期从十年级到月级 [9] - 量子传感器精度达现有技术1000倍 可应用于医疗检测和地质勘探 [9][10] 全球合作发展趋势 - 量子研发需跨国协作 中国"墨子号"卫星与欧洲机构开展联合实验 [11] - 技术标准制定呈现开放态势 欧盟主动纳入中国企业参与 [11] - 核心专利仍存在竞争 但整体趋向技术共享模式 [12]
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50年发展纪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36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初期仅40余人、简易实验装备,2024年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智能遥感与全要素分析 [5] - 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监测机构116家,队伍规模达2254人,实验室面积扩展至98277平方米,配备尖端仪器11100台(套),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占比24%,研究生占比近9% [9] - 监测能力从早期仅检测水体pH值、溶解氧等基础项目,扩展至涵盖水、气、土、声等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的监测技术体系 [9] 大气监测网络升级 - 1996年大气监测网络初建时仅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NOx、PM10三项指标,2009年扩展至144个站点并新增CO、O3、PM2.5监测能力 [14]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环境"超级站",可实时捕捉150余种污染物成分,带动全省形成14个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协同网络 [16] - 2024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包含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及3个背景站、14个综合站、7个交通站 [16] 水环境监测技术突破 - 1984年全省仅76个水监测断面监测18项指标,误差常超20%,2024年建成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水质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 [17] -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2024年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含8个Ⅰ类),汉江、丹江流域35个断面全部达Ⅱ类以上(含6个Ⅰ类) [18]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标准,全省101条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断面 [25] 土壤与噪声监测进展 - 土壤监测从1982年首次背景值调查发展为527个基础点位、17个背景点位、168个风险监控点位构成的智能网络,无人机光谱技术实现污染区域快速识别 [19] - 噪声监测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声级计统计升级为108个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西安市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 [22] 生态与农村监测成果 - 生态遥感监测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基于环境DNA技术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 [24] - 农村监测从2010年6个村庄试点扩展至2024年120个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4.36%,农田灌溉水质合格率98% [23] 环境质量改善数据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幅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 [25] - 2024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7.0%(较2021年+0.5pct),夜间达标率92.0%(较2021年+6.6pct) [26] - 秦岭区域5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最高类别 [25] 未来技术规划 - 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治理评估全链条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新技术应用 [27][30]
量子光芯片,全球首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量子芯片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集成电子-光子-量子芯片问世 由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联合研发 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工艺实现量子光源与电子设备融合 [2][3][6] - 芯片可产生相关光子对流 该技术对量子计算、传感和安全通信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4] - 每个芯片集成12个独立量子光源 单个光源面积小于1平方毫米 通过微环谐振器生成光子对 [7] 技术创新细节 - 突破谐振器稳定性难题 通过片上实时控制系统解决温度变化和制造差异导致的失同步问题 [8][9] - 采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激光错位 结合片上加热器和控制逻辑形成闭环反馈 确保量子光生成过程稳定运行 [10] - 在商业CMOS平台限制下实现量子光学要求 该平台原用于AI和超级计算互连 现扩展至量子光子学领域 [11][12] 产业化进展 - 研发团队已与GlobalFoundries、Ayar Labs等企业合作 部分成员进入PsiQuantum和Google X等公司继续推进硅光子学及量子计算商业化 [12] - 技术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帕卡德奖学金和GlobalFoundries的资金支持 [13]
【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日报· 2025-05-26 06:29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从40余人、简易装备发展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全要素分析[1] - 截至2024年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拥有116家监测机构、2254人队伍、98277平方米实验室、11100台尖端仪器,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24%,研究生占比9%[2] - 监测技术从早期水体pH值等基础项目扩展至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形成专项报告、实时快报、多媒体发布的信息矩阵[2] 人才与技术突破 - 2006年起连续举办10届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培育全国比武优胜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4] - 2005年创建西北首个国际接轨二噁英实验室,现建立6大类140余种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3]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超级站",可实时监测150余种污染物成分[6] 监测网络建设 - 大气监测站点从1996年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等3参数)扩展至2024年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搭配14个综合站形成立体监测矩阵[6][7] - 水环境监测断面从1984年76个增至277个手工断面+143个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和72个地下水监测井常态化监测[8][9] - 土壤监测点位达527个基础点+17个背景点+168个风险点,无人机光谱技术快速识别污染区域[10] 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 秦岭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优良面积占比99.3%,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稳定Ⅱ类,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15]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15]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全省101条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15] 技术创新应用 - 生态遥感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503个生态样地配合高分卫星实现小数点后两位精度[13] - 2023-2024年运用环境DNA技术在汉江渭河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开展朱鹮精准监测[13] - 噪声监测从人工记录升级为108个自动站点,西安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11] 未来发展规划 - 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数字技术,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17] - 在秦岭部署多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汉丹江流域强化水生态监测,黄河流域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评估[17]
量子传感新技术“攻克”退相干难题
快讯· 2025-04-30 06:21
量子传感技术突破 -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量子传感技术,通过相干稳定协议有效对抗量子退相干问题 [1] - 该技术性能显著超越传统方法,测量精度突破经典传感器极限 [1] - 量子传感利用原子/光子等量子系统实现超高精度测量,应用领域包括医学成像和基础物理研究 [1] 技术原理与挑战 - 量子退相干由环境噪声引发,会导致量子系统状态随机紊乱并抹除传感信号 [1] - 退相干问题已限制量子传感器性能数十年 [1] - 新技术解决了退相干这一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 [1] 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将推动医学成像领域进步 [1] - 在超高精度时钟和重力异常检测等精密测量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1]
量子传感器,新突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5 10:35
量子传感创新行业影响 - 量子传感器相比传统传感器灵敏度大幅提升,可实现全新传感功能,多个行业将受益包括原子钟、量子磁力仪、量子陀螺仪等 [2] - 量子传感器商业化需优化尺寸、重量、功率和成本(SWaP-C),最成功方法是通过高度可扩展的半导体制造工艺生产 [2] - 融入量子传感器价值链的半导体工厂将获得最大回报 [2] 蒸汽室技术发展 - 玻璃蒸汽室是使用原子干涉法的量子传感器核心组件,包括量子射频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芯片级原子钟和OPM [5] - 传统吹制玻璃技术存在光散射问题且尺寸微小化受限,晶圆级半导体制造工艺可批量生产高度规则的蒸汽室 [5] - 蒸汽室制造工艺创新包括使用替代玻璃、各种蚀刻和粘合技术及薄膜涂层 [5] 激光技术进展 - 激光器是量子传感器关键组件,需保持波长稳定性和功率同时降低尺寸和成本 [7] -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可在晶圆级大规模制造,允许组件堆叠实现芯片级量子传感器 [7] - VCSEL需求因智能手机、汽车红外摄像头和数据中心应用大幅增长,波长范围700-900nm的VCSEL对原子量子传感器至关重要 [7] 商业化挑战与解决方案 - 量子传感器面临"鸡和蛋"问题:高生产成本限制市场规模,小批量制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9] - 业界正推动产学研结合和"量子代工厂"模式,集中生产设施以降低成本 [9] - 半导体代工厂投资降低制造成本可打开更大市场,包括计时、磁场传感和惯性传感等领域 [10] 市场应用案例 - Microchip自2011年起使用VCSEL和微加工蒸汽室实现芯片级微波原子钟商业化 [8][10] - Trumpf等公司已专门为量子传感市场开发VCSEL [8] - 芯片级量子陀螺仪、加速度计和下一代原子钟将依赖VCSEL等芯片级激光二极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