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尚客优酒店
icon
搜索文档
开业超20000家,经济连锁酒店又火了?
36氪· 2025-08-21 21:40
经济型酒店市场热度回升 - 经济型酒店赛道今年以来重新变得热闹 关注度提升[1] 需求端多元化特征 - 人才驿站项目推动经济型酒店需求增长 杭州青荷驿站房源从110多间增至200多间[2] - 年轻游客回归平价选择 北京鼓楼如家酒店价格维持在300-400元区间[3] - 企业差旅标准下调至与经济型酒店价格重合区间 一线城市标准250-400元 二三线城市200-300元[4] - 差旅费大幅缩减 某设计院差旅标准从2022年400元降至2024年100元[4] 头部品牌战略与产品升级 - 汉庭全球规模第一 拥有359475间客房 提出"国民品牌"定位[6] - 汉庭4.0配备万元级床垫与智能卫浴 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装修成本[6][7] - 汉庭实施差异化定价 一线城市精致版房价250元 下沉市场基础款控制在180元以下[7] - 尚客优专注下沉市场 单房改造成本4-6万元 低于行业7.6万元平均水平 平均房价170元[8] - 尚客优推进全球化 今年签约非洲和印尼酒店项目[8] - 城市便捷4.0提出"高端经济型"概念 单房造价从7.31万降至6.7万 筹建周期从150天缩短至45天[9] - 锦江之星5.0单房造价3.6万元 装修工期缩短至两个半月 全国门店近70家聚焦交通枢纽[10] 行业规模与连锁化现状 - 头部经济型连锁品牌总数超2万家[11] - 经济型酒店占全国住宿业存量40%以上 县级区域占比近60%[11] - 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29.96% 远低于中端酒店55.33%的连锁化率[11] - 2024年县级市新开业酒店增速达34% 高于地级市21%的增速[16] 集团战略布局 - 华住集团50%酒店为经济型 锦江国际集团经济型占比39.24% 首旅如家占比27.6%[13] - 三四线城市单房投资成本6-8万元 回报周期较一二线缩短1.5-2年[16] - 汉庭占华住经济型酒店60%以上 全国门店达4139家[17] 数智化与供应链建设 - 锦江全球采购平台(GPP)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数字化[14] - 华住易购接入3000多家供应商 提供超5万种供应链产品[14] - 数字化供应链成为酒店集团响应市场的重要保障[15] 品牌竞争格局 - 经济型连锁品牌集中度提升 消费者认知品牌不足10个 具决定影响力的约5个[17] - 国际榜单显示锦江之星位列第28 7天酒店位列第33 如家酒店位列第16[17]
经济型酒店赛道又热了?
36氪· 2025-07-23 10:16
行业趋势 - 经济型酒店行业在2025年出现明显复苏迹象,中国企业占据全球酒店集团前十名中的四席[3] - 中高端酒店仍在涨价,但经济型酒店入住率更稳定且连锁化率加快,反映市场"底部需求"回归[5] - 疫情后消费者更谨慎,追求干净、便捷、有品质保障但价格适中的住宿选择[5] - 加盟商偏好转向经济型酒店,因其选址灵活、建造成本低、标准化高、现金流稳定且回本周期清晰[6][7][8] 头部品牌表现 - 汉庭酒店以4139家门店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规模第一品牌,母公司华住集团全球门店数超3300家[3][10] - 尚客优酒店以2410家门店成为中国市场第二,90%以上门店分布在非一线城市,定位"下沉市场专家"[3][13] - 格林豪泰(2340家)、七天(1922家)、如家(1593家)分列榜单第三至第五名[4] 商业模式创新 - 汉庭实施"去总包"策略,通过自建管理系统降低成本并控制质量[11] - 汉庭按城市等级差异化定价:一线城市精致版房价250元,三四线城市基础款控制在180元以下[11] - 尚客优单房建造成本控制在4-6万元,比中高端品牌低50%,平均回本周期3.5年[14][15] - 尚客优依托自有供应链实现高效装修,平均房价约170元,覆盖230个城市[13][14] 行业竞争格局 - 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转向效率竞争,包括拿房效率、建造效率和运营效率[19][20] - 老牌经济型酒店如锦江之星、如家等增速放缓,新品牌缺乏规模或数字化能力难以突围[23] - 行业门槛提高,需要资金、组织、模型三重配套才能实现有效扩张[24] 行业本质变化 - 经济型酒店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效率驱动的商业模式重构[19][20] - 行业呈现制造业特征,注重坪效、房效等精细化运营指标[21] - 市场认可度取决于"价值感知"而非绝对低价,加盟商更关注清晰的投资回报模型[27][28]
小体量酒店,开始在投资人中悄悄“上位”
36氪· 2025-07-09 08:46
小体量酒店的投资优势 - 26间房的小酒店每天运营加房租成本160元,RevPAR接近250元,两年多可回本[1] - 30多间房的小体量酒店成为经营最稳健、人效比最高的投资选择[2] - 小体量酒店具有轻量化、低投入、高灵活、快迭代的特点,适合存量时代市场疲软环境[2] - 35间客房的海友5.0单房造价5万元左右,平均入住率超95%,RevPAR最高达四百多元[12] - 经济型小体量酒店投资门槛更低,租金和人工压力更小,回报率不输中档酒店[14] 行业趋势与市场现状 - 2025年1月新增中端酒店占比48.3%,超中端占30.2%,高端合计不足22%[15] - 大体量五星级酒店面临盈利困境,蓝海酒店负债35.29亿元,资产负债率107.99%[15] - 2025年1月全国56家酒店拍卖中,14家亿元以上酒店无一成交[16] - 传统五星级酒店5-6年回报周期已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17] - 大众点评"必住榜"中"小酒店"占比超五成[24] 小体量酒店运营策略 - 采用"大总部、小门店"运营模式,提出四个"8"产品模型(8万元/间房,80间房,80元/天运营成本,80天施工周期)[20] - 聚焦细分市场,如Z世代年轻客群,主打"小而美"潮流设计[20] - 通过极致效率和调整灵活性构建核心竞争力[30] - 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化体验成为发展主流趋势[27] - 建议聚焦一类客群或一种资源,将体验打磨到极致[28] 品牌布局与竞争格局 - 锦江和住友最早专注小体量酒店市场[18] - 东呈推出城市便捷小房量计划及优化版[19] - 首旅如家推出云品牌酒店支持中小单体酒店[20] - 格林集团贝壳酒店和尚美数智尚客优主攻下沉市场[20] - 区域品牌如慧友美宿、乔治·莫兰迪、逸米等深耕本地市场[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