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多模态大模型IndustryGPT

搜索文档
思谋科技:目前处于上市筹备阶段,首选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7-16 14:07
公司发展概况 - 公司人员规模已达几百人,达到中型公司水平,发展速度非常快 [1] - 过去四至五年(包括疫情期间)业绩增速保持极快增长,过去两三年营收质素和多元化程度显著提升 [1] - 已完成4轮融资,其中A轮和B轮融资合计超过3亿美元 [4] - 目前处于上市筹备阶段,首选香港作为上市目的地 [4] 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为工业智能体企业,主打融合「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客户主要为企业,产品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 [1] - 已构建完整的工业智能体软硬件产品生态,包含自研的工业多模态大模型IndustryGPT [1][3] - 近期研发的大模型智能协作机械臂搭载IndustryGPT,具备万物识别、物品抓取等功能,可提升制造效率与精准度 [3] - 技术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造车、精密工业等领域 [1] 市场布局与国际化 - 在香港主打科技源头创新,与国际客户洽谈合作并引入海外顶尖专家 [3] - 在深圳以产业落地为目标,设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工厂,实现技术快速转化 [3] - 正拓展德国、日本等市场,并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框架及标准的制定 [4] - 通过优化技术降低算力需求以应对美国制裁影响 [4] 运营模式与竞争优势 - 香港科研团队上午完成算法调试,深圳产线下午即可部署测试,当晚完成样品生产,实现技术无缝衔接 [3] - 该模式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3]
不追人形机器人,却拿下超百家KA客户:思谋科技给AI落地打了个样
投中网· 2025-05-09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思谋科技以"去形存智"的工业智能体战略突破AI落地难题,聚焦产业渗透率而非人形机器人形态,实现商业化闭环与规模化应用 [4][8][12] - 公司通过"脑-眼-手"模块化技术架构解决工业场景碎片化需求,技术转化能力获国家级认可,客户覆盖全球300家制造业巨头 [8][9][14][16] - 创始人贾佳亚的产学研融合背景(港科大教授/腾讯优图/思谋创始人)驱动技术零时差转化,形成学术-产业双向反哺的独特模式 [6][18] 非典型的学术大牛创业 - 贾佳亚学术成就包括200+篇论文、90,000+引用量、H指数110+,连续两年获SIGGRAPH Asia时间检验奖,培养40+AI领域领军人才 [6] - 2019年创立思谋科技后,团队将顶刊论文(CVPR/NeurIPS等)直接转化为产线解决方案,入围工信部"揭榜挂帅"等国家级项目 [8] 机器人进厂为什么这么难 - 人形机器人存在续航不足40分钟、运动控制不稳定(行走摔倒)、抓取误差大等硬伤,难以满足工业产线连续性要求 [11] - 行业估值泡沫显现,部分投资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转向关注效率提升而非形态酷炫的务实解决方案 [12] 遥遥领先的商业化 - 2020年推出SMore ViMo平台解决电动汽车电池产线检测难题,5年拓展300家客户,服务覆盖近百亿件工业品 [14][16] - 2023年发布IndustryGPT工业多模态大模型,整合200+场景、300万+图像、500亿+Tokens数据,实现跨行业方案迁移 [15][16] - 已实现稳定现金流,客户包括苹果/特斯拉/富士康等,完成超十亿人民币融资并持续估值上扬 [17] 产学研协同效应 - 冯诺依曼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研发,与思谋产业场景形成技术攻关-数据反哺的双向循环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