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簧继电器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不含大连市)原保险保费收入共计804.65亿元,同比增长4.41%
产业信息网· 2025-08-03 17:25
干簧继电器行业概述 - 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密封触点的电磁式断电器,可反映电压、电流、功率及电流极性等信号,广泛应用于检测、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 [3] - 干簧继电器按用途可分为控制型和信号型,按极数可分为单切换和双切换 [3] - 干簧继电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吸合功率小、灵敏度高,吸合与释放时间在0.5~2ms以内,触点电寿命可达10^7次 [5] 干簧继电器技术特点 - 干簧继电器主要由干式舌簧片与励磁线圈组成,舌簧片由铁镍合金制成,接触部分镀有贵金属(如金、铑、钯等),触点密封在充有惰性气体的干簧管中 [5] - 干簧管有常开(H)、常闭(D)与转换(Z)三种形式,分别利用磁的"异性相吸"和"同性相斥"原理实现触点开闭 [7] - 干簧继电器采用真空介质,具备超短动作时间、快速响应能力、内置射频屏蔽技术及低接触电阻等特性,适合高频切换和高功率应用 [22] 干簧继电器市场规模 - 中国干簧继电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18.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87%,预计2025年将达到30.36亿元 [18] - 中国环氧树脂(干簧继电器原材料之一)2024年产量约147万吨,同比增长2.08% [14] -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540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21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31%,推动干簧继电器需求 [15] 干簧继电器产业链 - 上游原材料包括铁镍合金、玻璃管、贵金属、励磁线圈、环氧树脂、惰性气体等 [12] - 中游为干簧继电器的研发、设计和制造环节 [12]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安全和报警系统、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系统、汽车电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 [12] 干簧继电器行业竞争格局 - 早期市场由斯丹麦德电子、艾礼富电子等国际巨头主导,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提升竞争力 [20] - 代表企业包括昆山国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麦格泰克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米高莱电子有限公司等 [20] - 国力股份2024年电子真空器件营业收入为7.78亿元,同比增长15.43%,其干簧继电器专为射频和高功率应用设计 [22] 干簧继电器发展趋势 - 高性能:通过优化簧片材料、改进封装工艺及提升触点抗腐蚀能力,机械寿命将向数十亿次级别迈进 [26] - 小体积:借助精密冲压技术、MEMS工艺及表面贴装封装技术,适应消费电子、物联网及可穿戴设备需求 [28] - 低功耗:优化磁路设计、降低驱动电流并结合自保持磁路技术,适配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领域 [29]
2025年中国干簧继电器行业结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下游领域应用需求大,干簧继电器市场规模达3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3 11:32
干簧继电器行业概述 - 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密封触点的电磁式断电器,可反映电压、电流、功率及电流极性等信号,广泛应用于检测、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 [3] - 按用途可分为控制型和信号型干簧继电器,按极数可分为单切换和双切换干簧继电器 [3] - 结构由干式舌簧片与励磁线圈组成,触点密封在充有惰性气体的干簧管中,具有体积小、响应快(0.5-2ms)、寿命长(可达10^7次)等特点 [5][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干簧继电器市场规模从2021年18.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5.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87% [18]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36亿元 [18] - 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5402.2亿元增长至2024年121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1%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铁镍合金、玻璃管、贵金属(金/铑/钯)、励磁线圈、环氧树脂等 [12] - 中游为研发制造环节,下游应用覆盖安全报警、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电力系统、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 [12] - 环氧树脂作为关键材料,2024年中国产量达147万吨,同比增长2.08% [14] 竞争格局与企业分析 - 早期由斯丹麦德电子、艾礼富电子等国际巨头主导,近年国内企业技术逐步突破 [20] - 代表企业包括国力股份(2024年电子真空器件收入7.78亿元,+15.43%)、麦格泰克电子、米高莱电子等 [21][22][24] - 国力股份高压继电器产品采用真空介质设计,具备射频屏蔽、低接触电阻等技术特点 [22] 技术发展趋势 - 高性能方向:优化材料(铂铱合金触点)、改进封装工艺,提升耐环境性和机械寿命(目标数十亿次) [26] - 小型化方向:采用MEMS工艺和SMD封装技术,适应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需求 [27][28] - 低功耗方向:通过磁路优化和自保持技术,满足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领域需求 [29] 应用领域拓展 - 汽车电子领域:应用于电动车窗控制、安全系统、车灯控制等,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15] - 工业自动化领域:在ATE设备中替代电磁继电器,降低维护成本 [14] - 新兴领域: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创造新需求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