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公募基金
搜索文档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发布,今年有这些要点更新!(附全文下载)
第一财经· 2025-10-16 09:40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化 -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达1690家 [1]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QFII/RQFII可投范围扩展至场内ETF期权,REITs纳入沪深港通、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债券通"南向通扩展至非银机构 [2] - 外资持续参与中国市场,截至2025年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持债总量为4.23万亿元,893家境外机构获批QDII资格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 上海金融市场规模领先,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8072.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5%,金融市场交易总额3650.30万亿元,增长8.2% [4] - 上海金融机构显著聚集,截至2024年末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82家,较2019年增长7.41%,其中外资金融机构555家占比约三分之一 [5] - 外资机构高度集中于上海,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一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前十机构已全部在沪展业 [5] 中国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速 - 中国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实现突破,截至2024年末开放式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3.9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截至2025年6月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4万亿元人民币 [6] - 权益投资持续扩容,截至2025年6月开放式基金中权益基金规模为8.42万亿元,同比增长26% [7] - 被动投资快速发展,根据2025年中报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41万亿元,已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45万亿元的总市值 [8] - 费率改革快速落地,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引下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在10日内快速获批,发行规模达到258.63亿元 [9] 上海基金行业规模持续领先 - 上海公募基金行业领跑全国,截至2025年6月底辖区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有75家,产品数量5129只,管理规模12.74万亿元,均为全国第一 [10] - 上海私募基金虹吸效应显著,注册在上海的私募管理人共3701家,管理基金数量4.05万只,管理规模5.10万亿元,三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89家百亿证券类私募中坐落于上海的有43家占比48% [10] - 上海成为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KKR旗下开德私募、泰国开泰银行旗下开泰远景、宽立资本、淡明资本等均落户上海布局中国市场 [10]
银行赎回压力大吗?
天风证券· 2025-09-18 20:15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7]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年内银行赎回压力总体可控 但各机构之间会有一定分化 其中中小银行诉求相对大一些 [3][4][5][34] - 银行自营投资基金的久期结构中大部分可能为中长期债基 以交易为目的的基金规模占比偏低 基金赎回费新规对于银行自营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不大 [6][33][34] - 9月份作为季末月份赎回压力不大 季中月份(5 8 11月)可能是赎回相对集中的时点 [4][25][34] 税盾效应分析 - 公募基金享有免税优势 但今年债券市场表现不佳 基金资产EVA相较于国债 回购 存放同业等资产普遍低50-100bp [3][14][15] - 国有大行基金投资EVA为0.53% 显著低于3Y国债(1.43%) 隔夜回购(0.97%)和存放同业(1.36%) [15] - 2025年上半年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持有的基金资产规模约4.36万亿 较年初下降近800亿 增量同比下滑超过4000亿 [18] - 银行近1-2个月已持续赎回基金 国有大行营收序时完成进度不错 有助于降低年内赎回压力 [3][22] - 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和民营银行存贷板块疲软 净其他非息收入序时完成情况不佳 赎回诉求相对较高 [3][24] 流动性管理分析 - 国有大行司库资产中净融出规模约4.7万亿 显著高于存放同业和基金投资 [28] - 日常头寸调剂主要使用净融出工具 只有在流动性压力较大时(如今年Q1净融出压降至1.5万亿)才会涉及基金资产卖出 [5][28] - 当前国有大行司库资产储备充裕 净融出仍在4万亿以上 无需通过赎回基金平抑流动性压力 [5][28] - 开放式公募基金对于LCR和NSFR指标影响偏中性 属于对指标消耗较小的资产品种 [5][29] 高频交易分析 - 根据IFRS9会计准则 基金投资中以交易目的持有的比例较低 工行 建行占比不到5% [6][33] - 新规对持有期在6个月以内的赎回操作采取分档计费 不会显著影响银行自营基金投资行为 [6][34] - 中长期来看 以交易和流动性管理为目的的基金配置可能会逐步分散到货币基金 债券ETF以及自营债券上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