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电图
icon
搜索文档
心电图无异常就没事? 警惕心脏带病工作
北京青年报· 2025-10-20 09:16
前不久,演员张晋在旅行中突发心脏不适的经历引发公众关注。其妻子蔡少芬在采访中透露,张晋 此前已有两次类似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显示"一切正常",直至病情恶化才确诊冠状动脉堵塞近80%,紧 急接受支架手术。这一事件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明明心脏在"带病工作",为何心电图还会显示正常?今 天,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范煜东就此热点展开健康解读。 心电图虽好 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对心电图存在过度信任,认为"正常"就是"健康"。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两方面原因。 心电图普及性高 但有"局限性" 心电图作为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将电极贴在皮肤表 面,精准监测心脏收缩、舒张时的电信号变化。它的优势十分显著,快速、无创、成本低,能够在短时 间内初步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问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如同细密的网络,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当微血管发生病 变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这种病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 响,微血管容易受到损伤;而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也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患者常 表现为胸痛,但由于病变部位特殊,心电图往往正常, ...
朝“问”健康丨30岁以后体检有哪些“必查项”?专家教你避开这些误区
央视新闻· 2025-09-27 10:13
不同年龄段体检项目重点 - 30至40岁人群体检重点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三高”指标[1][3] - 该年龄段人群需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压血糖血脂 肥胖人群需每3个月检查一次[4] - 女性需重点关注妇科和乳腺检查 男性35岁后需每1至2年增加前列腺检查[6] 40至50岁人群体检重点 - 40至50岁为健康高危期 需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风险[6] - 心脏彩超和心电图等心脏检查不可少 肺部CT为筛查肺癌必要项目[7] - 女性需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及HPV检测 男性需根据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7] 50岁以上人群体检重点 - 50岁以上人群需开始筛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 重点关注骨质疏松[9][11] - 需警惕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癌变 胃肠镜检查不能少[11] - 同时需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 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和心电图 并做好眼科检查[11] 体检常见误区 - 体检项目并非越贵越好 需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 例如PET-CT价格昂贵且辐射量大 不适用于普通体检[15] - 不应等身体不适再做体检 体检目的是对疾病早发现和及时干预 身体不适时应就医而非体检[17] - 体检报告需仔细阅读 对阳性结果和诊断建议应重视 重大异常结果需及时寻求专科医生意见[19]
30岁以后体检有哪些“必查项”?
央视网· 2025-09-27 09:32
不同年龄段体检项目重点 - 30至40岁人群体检重点为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等“三高”指标[1] - 30至40岁女性需重点关注妇科检查及乳腺检查项目[3] - 30至40岁男性在35岁后每1至2年需增加前列腺检查[4] 40至50岁人群体检重点 - 40至50岁人群处于健康高危期需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及肿瘤风险[5] - 该年龄段建议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及肺部CT等检查[6] - 40至50岁女性需重点关注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以及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6] - 40至50岁男性需重点关注胃肠疾病可根据需要选择胃肠镜检查[7] -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及早进行体检[8] 50岁以上人群体检重点 - 50岁以上人群需重点关注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及心脑血管疾病[9][10] - 该年龄段需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10] - 50岁以上人群还应进行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及眼科检查[10] 体检常见误区 - 体检项目并非越贵越好应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例如PET-CT在体检中并不适用[12][13] - 不应等身体不适再做体检体检目的是对疾病早发现并及时干预[13] - 体检报告看完需管理后续应仔细阅读报告并对重大异常结果及时寻求专科医生意见[13]
为何心律失常“盯”上中青年人
科技日报· 2025-08-05 10:11
心律失常年轻化趋势 - 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其中约1/4为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2] - 中青年人心律失常发病率上升 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及部分心房颤动 [2] - 中青年患者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如心悸、胸闷等 但结构性心脏病比例较低 [2] 心律失常年轻化原因 - 主要诱因包括精神压力大、焦虑失眠、熬夜等生活节奏失调 [2] - 过量摄入咖啡、能量饮料、烟酒等刺激性物质 [2] - 久坐少动、肥胖、代谢异常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2] - 少数患者由遗传因素导致 如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 [3] 生理性与病理性心律失常区别 - 生理性心律失常具有一过性、可逆特点 如运动时窦性心动过速 睡眠时窦性心动过缓 情绪紧张时早搏 [4] - 病理性心律失常无明确诱因 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 心率节律显著异常 [4][6] - 合并特殊病史患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 或黑矇、晕厥应立即就医 [4][7]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 - 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固定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 [5] - 每日咖啡因摄入不高于200毫克(约2杯美式咖啡) 限制酒精摄入 [5] - 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前热身10分钟 避免久坐(每小时活动3-5分钟) [5] - 自我监测静息心率 关注血压血糖 定期心电图检查 保留历次报告对比 [5] 心电图异常解读 - 常见生理性异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 无症状时通常无需处理 [9][10] - 早搏超过500次/24小时或伴随胸闷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9] - 房颤属于心脏病范畴 即便偶发也需评估心房大小、瓣膜功能及血栓风险 [9] - ST-T段改变伴随胸痛等症状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冠心病 [9] - 动态心电图更适合发现间歇性心律失常 如发作性房颤、室速等 [10]
AI发现特定心脏病准确率已超过人类专家?心电图迎来技术飞跃
第一财经· 2025-07-22 16:19
结构性心脏病筛查现状 - 目前缺乏常规且经济有效的筛查测试,许多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直到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才被发现 [1] - 超声心动图是结构性心脏病的金标准诊断工具,但成本高、需专业知识,限制了广泛应用 [3] - 心电图虽用途广泛,但仅能提供结构性心脏病的间接诊断依据 [3] AI筛查技术突破 - 研究开发了名为EchoNext的AI工具,通过分析常规心电图数据识别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1] - AI模型训练数据覆盖23万名患者的120万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照数据 [3] - 在85000名未做过超声心动图的患者中,AI识别出7500名高风险患者,其中超半数接受了超声心动图检查 [3] AI与人类专家表现对比 - AI独立诊断结构性心脏病的准确率达77.3% [4] - 人类心脏病专家未使用AI辅助时准确率为64%,AI辅助后提升至69.2% [4] - AI表现优于AI辅助下的人类专家 [4] 技术应用前景 - 心电图+AI可能开创全新筛查模式,扩大心脏病筛查覆盖面 [4] - 未来可通过设定阈值结合AI与临床医生判断,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转诊 [4] - 多模态模型(如整合X光、检验数据)可能进一步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5] 技术挑战 - AI模型集成和临床采用存在复杂性 [5] - 当前模型泛化能力不足,需在临床使用中持续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