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
搜索文档
10月河南医疗器械招采市场:招标预算总额9.06亿元,南阳市中心医院超亿元采购落地
搜狐财经· 2025-11-15 15:19
郑州市中医院预算金额为1.16亿元,是近3个月以来招标预算总金额最高的医院,该院10月共有两个招标项 目,其中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预算金额7799.76万元,在10月单个项目预算金额中排在第1位。排在第2位的 是兰考县中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预算5400.53万元购置CT、磁共振、洁净蒸汽发生器、胃肠镜、彩超等 设备。 从招标单位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72个位居榜首,其次是许昌市中心医院,招标数量为17个,郑州市 中心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16个并列第3位。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唐卫东】 立方招采通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份,河南省累计开展医疗器械及相关服务招标和中标项目共计722个。相 较于9月份,10月份招标及中标数量下降,但招标预算总金额及中标总金额均增加。南阳市中心医院自今年4 月份开始采购的4批医疗设备于10月全部落地,总预算金额1.32亿元,中标总金额1.29亿元。 招标预算总额9.06亿元,郑州市中医院预算1.16亿元领跑 2025年10月,河南省医疗器械招采市场招标项目数量为453个,较9月份减少29个,招标预算总金额约9.06亿 元,环比增加4373.29万元,增幅约5%。 从 ...
政府采购剑指设备异常低价乱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0:31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政府采购从“重低价”向“重质效”转型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4][7] - 新规旨在解决政府采购中的异常低价问题,将对市场主体的竞争逻辑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在医疗设备市场 [7] - 2024年自贸试验区已开展试点,地方层面如广西北海、湖北武汉等地也开始推进解决异常低价问题 [7] 异常低价乱象 - 医疗设备采购中异常低价现象屡禁不止,成为行业顽疾,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 [9] - 典型案例: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预算300万元的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中标价仅1000元,远低于120万至180万元的市场主流报价 [9] - 其他案例:2023年某地疾控中心80万元预算的PCR仪以800元中标;2024年初某三甲医院50万元限价的监护仪报出500元低价 [9] - 异常低价投标本质是“钓鱼式中标”,供应商以象征性报价抢占渠道,后续通过绑定高价耗材、缩减维保等方式弥补损失 [10] - 2024年全国政府采购投诉案件中12%涉及“异常低价中标”,医疗类项目占比高达27% [10] - 恶性竞争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折,设备性能不达标影响诊断准确性,威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10] - 异常低价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县级医联体带量采购中,超声设备和X射线设备的预算节约率分别达64%和65%,持续挤压厂商毛利率 [10] 新政核心措施 - 政策构建“源头管控、过程审查、事后追责”闭环体系,解决“认定难、处置难、监管难”问题 [10] - 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要求将运营维护、耗材升级等后续费用纳入报价评审因素,直击“设备低价、耗材高价”套路 [12] - 要求采购人结合市场调研制定科学采购需求,合理设定最高限价 [12] - 对技术复杂的MRI、胃肠镜等设备可采用“两阶段评审”模式,先审技术方案再评审报价 [12] - 明确四项异常低价判定情形,例如报价低于全部合格供应商平均值50%、低于最高限价45%等标准 [12] - 审查流程中供应商需提供成本测算说明,评审委员会可结合市场价格、行业成本等进行核验 [13] - 强调对异常低价中标项目重点监管,若供应商履约不合格将追究法律责任并纳入失信名单 [13] 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新政将推动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国产与外资品牌竞争格局迎来调整 [14] - 国产品牌依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的路径将难以为继,未能及时转型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收缩,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14] - 政策与国产替代规则衔接,为合规经营的国产品牌创造更公平竞争环境,加速高端领域国产替代进程 [14] - 外资品牌在MRI、胃肠镜等技术壁垒高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将得到更充分认可,弱化价格权重有利于其获得更多机会 [14] - 外资品牌需适应政策要求,优化定价策略和本地化服务,以释放技术优势的市场价值 [14] 行业生态与市场前景 - 新政将有效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推动行业利润水平回归合理区间 [15] - 企业将更倾向于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临床急需的创新器械,2025年1-9月已有54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优先审批通过率达36.1% [15] - 在医疗新基建和设备更新政策拉动下,全国医疗设备更新采购意向预算已达196亿元,新政将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产品和服务 [15]
政府采购剑指设备异常低价:医疗市场生态或迎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7:39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至11月7日,标志着政府采购从“重低价”向“重质效”转型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1][3] - 政策构建“源头管控、过程审查、事后追责”的闭环体系,旨在解决此前“认定难、处置难、监管难”的问题 [5] - 政策明确四项异常低价判定情形,例如报价低于全部合格供应商平均值的50%或低于最高限价的45%,以拦截极端报价 [7] 行业现存问题 - 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领域异常低价现象屡禁不止,2024年全国政府采购投诉案件中12%涉及“异常低价中标”,医疗类项目占比高达27% [4][5] - 存在“钓鱼式中标”现象,供应商以象征性报价抢占渠道,后续通过绑定高价耗材、缩减维保服务等方式弥补损失,典型案例包括预算300万元设备以1000元中标、80万元预算设备以800元中标 [4] - 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内卷”,在县级医疗联合体带量采购中,超声设备和X射线设备的预算节约率分别达64%和65%,持续挤压厂商毛利率,迫使部分企业牺牲研发投入 [5] 政策具体措施 - 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要求将运营维护、耗材升级等后续费用纳入报价评审因素,直击“设备低价、耗材高价”的行业套路 [6] - 对于技术复杂的设备可采用“两阶段评审”模式,先审核技术方案再评审报价,避免低价对优质产品的过度干扰 [6] - 要求供应商对异常低价提供成本测算说明及证明材料,评审委员会可结合市场价格等进行核验,以区分“合理让利”与“恶意低价” [7] - 加强对异常低价中标项目的履约监管,若出现履约不合格等情况将追究法律责任并纳入失信名单,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7] 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政策将推动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依赖低价策略的企业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收缩或被淘汰的风险 [8][9] - 为合规经营的国产品牌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加速高端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9] - 弱化价格权重、强化价值评审的导向使外资品牌的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得到更充分认可,尤其在MRI、胃肠镜等高技术壁垒领域 [10][11] - 政策将有效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1-9月已有54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优先审批通过率达36.1% [11] 市场机遇 - 在医疗新基建和设备更新政策拉动下,全国医疗设备更新采购意向预算已达196亿元,新政将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产品和服务 [11]
一线专访|伍路:把肿瘤治疗“战线”往前挪
国际金融报· 2025-09-30 21:43
文章核心观点 - 肿瘤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理念普及比技术进步更为紧迫 [1][4][5] - 早期发现肿瘤可使手术简单化,患者五年生存率达70%-80%,十年生存率达50%以上,癌症可被视为慢性病进行管理 [4] - 国家政策如医保集采显著降低抗癌药价,使药物可及性大幅提升,例如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价格降幅达97% [7] 医疗技术与设备发展 - 千禧年后中国医疗设备技术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普及率以年均15%速度增长,已覆盖至上海二甲医院及部分地段医院 [5] - 针对肝内胆管癌(ICC)等难早期发现的肝癌,目前通过磁共振技术即可实现早期诊断 [6] - 现阶段肿瘤早筛的黄金标准是磁共振和胃肠镜,其敏感性优于新兴的“滴血早筛”等技术 [8] 肿瘤治疗现状与成效 - 对于中晚期肝癌,通过转化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的比例从2018年前的约5%提升至当前的25% [7] - 医生主导的肝胆肿瘤早诊观察性研究始于2009年,5年内选取68例数据,其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引用 [6] - 医生个人年手术量巨大,仅胆囊手术一年就超过2000台,并有每周连续进行八台早期肝癌手术的纪录 [4] 医生倡议与未来目标 - 倡导将早筛作为家庭健康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5] - 医生提出“十年千台”计划,目标在十年内完成一千台早期肝癌手术,并期望80%的患者能存活十年以上,其中一半达到自然寿命 [10] - 医生通过留私人联系方式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及时解读检查报告 [8]
一线专访|伍路:把肿瘤治疗“战线”往前挪
IPO日报· 2025-09-30 19:48
文章核心观点 - 肿瘤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使癌症像慢性病一样管理,患者五年生存率达70%-80%以上,十年生存率达50%以上 [4] - 当前医疗设备和技术已足够支持早筛,例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胃肠镜,但普及早筛理念是更紧迫的任务 [5] - 国家政策如药品集采显著降低了抗癌药价,例如肝癌靶向药仑伐替尼价格从每粒108元降至3.2元,降幅97%,提升了中晚期肿瘤转化治疗的可及性 [8] 医疗技术发展 - 磁共振成像(MRI)在中国普及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5%,已覆盖至上海二甲医院甚至好的地段医院 [5] - 针对肝内胆管癌(ICC)等难早期发现的肝癌,现在通过磁共振即可实现早期诊断 [6] - 对于实体瘤,现阶段早筛技术的敏感性以磁共振和胃肠镜为优,新技术如"滴血早筛"的敏感性尚未超越传统方法 [9] 肿瘤诊疗现状与效果 - 早期癌症手术时间短、效率高,例如部分手术五分钟即可结束,患者长期生存率高 [4] - 中晚期肝癌的转化治疗(将不可切除肿瘤缩小后手术)比例从2018年前的约5%提升至当前的25%,八年内翻五倍 [8] - 医生通过留私人联系方式及时跟进患者情况,强调对早诊和复诊异常结果的重视,可改变患者预后 [9] 医生实践与目标 - 医生个人年手术量巨大,仅胆囊方面手术一年就超过2000台,并有单周连续进行八台早期肝癌手术的纪录 [4] - 医生设立"十年千台"计划,目标十年内完成一千台早期肝癌手术,并期望80%的患者能存活十年以上,其中一半能活到自然寿命 [11][12] - 医生主导的肝胆肿瘤早诊观察性研究始于2009年,五年内选取68例数据,其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引用 [5][6]
30岁以后体检有哪些“必查项”?
央视网· 2025-09-27 09:32
不同年龄段体检项目重点 - 30至40岁人群体检重点为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等“三高”指标[1] - 30至40岁女性需重点关注妇科检查及乳腺检查项目[3] - 30至40岁男性在35岁后每1至2年需增加前列腺检查[4] 40至50岁人群体检重点 - 40至50岁人群处于健康高危期需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及肿瘤风险[5] - 该年龄段建议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及肺部CT等检查[6] - 40至50岁女性需重点关注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以及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6] - 40至50岁男性需重点关注胃肠疾病可根据需要选择胃肠镜检查[7] -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及早进行体检[8] 50岁以上人群体检重点 - 50岁以上人群需重点关注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及心脑血管疾病[9][10] - 该年龄段需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10] - 50岁以上人群还应进行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及眼科检查[10] 体检常见误区 - 体检项目并非越贵越好应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例如PET-CT在体检中并不适用[12][13] - 不应等身体不适再做体检体检目的是对疾病早发现并及时干预[13] - 体检报告看完需管理后续应仔细阅读报告并对重大异常结果及时寻求专科医生意见[13]
这样体检才有用(看新闻·说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9
体检行业现状与问题 - 北京一律师连续10年体检未检出癌症风险,2024年被确诊为肾细胞癌,质疑体检存在漏检误检问题[4] - 民众健康素养提升带动定期体检需求增长,但普遍存在对复查指标和干预措施认知不足的问题[4] - 体检机构存在过度推荐PET-CT、生物电检测等非必要高价项目现象[5][7] 体检技术误区 - PET-CT不适用于健康筛查,其辐射量大且对胃肠病变检出率低,成本高达常规胃镜/肠镜数倍[6] - "一滴血查癌"和"生物电检测"缺乏科学依据,商业机构夸大宣传盈利目的明显[7] - 健康人群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受多重因素干扰,临床价值有限[8][9] 癌症筛查数据与策略 - 中国年新增癌症患者430万例(日均1万例),40岁后发病率呈指数级增长,80岁达峰值[10] - 癌症筛查核心价值在于发现癌前病变,建议40岁启动首次精准筛查,家族史人群需提前15年[12][13] - 男性应重点筛查肺(低剂量CT)、胃肠(内镜)、前列腺(超声+PSA),女性需增加乳腺和宫颈癌检查[17][18] 高性价比筛查方案 - "1234"筛查组合覆盖主要高发癌症:幽门螺杆菌(胃癌)、HPV/乙肝病毒(宫颈癌/肝癌)、肺部CT(肺癌)[14][15][16] - 低剂量肺CT辐射量为常规CT的1/5,可检出3-5毫米结节,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超90%[26] - TCT联合HPV检测对宫颈癌检出率超90%,HPV疫苗可预防70%由16/18型病毒引发的病例[28] 行业技术进展 - 欧洲研究机构认可中药有效性评价新方法,整合临床数据与实验室证据提升行业标准[30] - 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不足20%,但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3.2%,超声与钼靶互补可提高检出率[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