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
icon
搜索文档
浮动费率机制促使银行理财 从“躺赚”到“拼收益”
金融时报· 2025-07-16 09:41
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推出 - 招银理财推出首款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产品10分钟内售罄[1] - 产品采用分档计提模式,管理费率与业绩挂钩,固定管理费率为0.25%/年,低于同系列产品0.4%-0.6%的常规费率[2] - 费率分三档:年化收益率≤1.5%时仅收0.25%/年;1.5%-4%时总费率≤0.4%/年;>4%时总费率≤0.5%/年[2] - 浮动费率机制强化"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理财市场注入新活力[1] 行业费率变化趋势 - 多家理财公司开展"降费揽客",主流产品管理费率降至0.05%-0.15%区间[4] - 中银理财某产品费率从0.3%/年降至0.05%/年,交银理财某产品从0.2%/年降至0.05%/年[4] - 部分产品费率低至0.01%/年,1万元投资年管理费仅1元[4] - 2025年一季度行业管理费率同比下降8%,固收类降7.82%,混合类降11.65%[4] 浮动费率模式影响 - 浮动费率促使理财公司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品业绩表现[6] - 该模式尤其适合含权类理财产品,未来类似产品可能增多[6] - 倒逼理财公司提升投研实力和风控水平,推动行业向"重质量"转型[6] - 需建立专业股票/衍生品研究团队和科学投资决策体系[7] 行业转型方向 - 简单降费难以持续支撑产品竞争力,需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4] - 理财公司需加速提升投研能力,增强主动管理能力[7] - 需科学设定业绩比较基准、费率计提门槛等核心条款[7] - 浮动费率是深化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蕴含行业生态重塑逻辑[3]
银行理财子公司“试水”浮动费率产品加速净值化转型
证券日报· 2025-07-08 23:51
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 -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试水浮动管理费率的理财产品 打破常规固定收费模式 有助于形成管理人履职效能与投资者回报诉求的正向协同 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 [1] - 招银理财推出"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浮动管理费率产品 含权类理财产品 权益资产配置比例0%至40% 风险等级R3 封闭期三年 [2] - 产品创新分档费率模式 固定管理费率0.25%显著低于同系列0.4%-0.6% 若年化收益率超4%可额外计提不超过0.25% 总管理费率不超过0.5% [2] - 招银理财此前探索过浮动费率产品 如某权益类产品规定净值低于1元时暂停收取管理费 [2] 产品设计与市场反应 - 产品设计经过市场点位 产品策略 投资经理风格等多方面评估 旨在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 向投资者传达信心 [3] - 2023年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公司希望通过创新费率机制和高含权产品吸引潜在客户 提供更好财富体验 [3] - 产品在招商银行App开售首日即告售罄 显示较高认购热情 [4] 浮动费率模式的影响与意义 - 浮动费率在市场不佳时减轻投资者负担 业绩优异时管理人获取更高报酬 实现利益绑定 [5] - 对理财子公司而言 此类产品在震荡市更具吸引力 有利于扩大规模 激励投研团队提升业绩 优化收入结构 [5] - 对行业而言 是净值化转型重要探索 推动业绩导向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5] - 浮动费率尤其适合含权类理财产品 因其净值波动高 管理人获取超额收益潜力大 能更直接挂钩投资能力 [5] - 含权类产品投资者通常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更高 对浮动费率接受度更高 [5] 对理财子公司能力的要求 - 需具备强大投研能力 尤其是权益投资能力 建立专业股票 衍生品研究团队和科学决策体系 [6] - 需更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 避免过度承担风险 有效控制回撤 [6] - 需科学设定业绩比较基准 浮动费率计提门槛 比例及封顶机制等核心条款 [6] - 需高效运营估值和IT系统支持 实时准确计算业绩报酬 满足复杂计提和信息披露要求 [6] - 需持续与投资者沟通 清晰解释费率结构 业绩表现和风险来源 管理预期 强化长期陪伴服务 [6]
招银理财首推浮动管理费理财产品
快讯· 2025-07-07 15:00
产品信息 - 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将于7月8日开售 [1] - 产品采用创新费率模式 [1] 费率结构 - 固定管理费设置为0 25%/年 [1] - 固定管理费低于同系列产品0 4%—0 6%常规管理费率 [1] - 或有管理费分档计提 与产品业绩挂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