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云一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商业航天企业迎来上市新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7-09 07:59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容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扩容为商业航天产业开启全新资本化通道,精准回应行业发展需求,有效缓解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 [1] - 新政策为具备核心技术但尚未盈利的企业提供明确上市路径,突破传统上市标准难以匹配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特点的限制 [1] 政策红利与市场反应 - 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扩大后,企业无需再受盈利指标束缚,可凭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此前多数企业仅能依靠年收入2亿元且市值不低于15亿元的第二套标准 [3] - 天仪研究院等头部企业积极评估新标准适用性并加快上市准备,一级市场投资热情被重新点燃,原有股东追加投资、新机构主动寻求合作 [3] - 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企业座谈会,传达资本市场对产业的明确支持态度 [3]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运营转换的关键时期,2024年"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发射首批组网卫星,计划形成超1万颗卫星的巨型星座,带动高频次火箭发射和批量化卫星生产需求 [3] - 火箭技术领域突破显著,多款可回收商业火箭将在2024年完成首飞,深蓝航天已完成火箭回收主要技术攻关,星云一号火箭预计年底首飞入轨 [4] - 卫星制造端发展强劲,微纳星空已成功发射24颗卫星,通过批量化生产将部分卫星制造成本降至数百万元规模 [4] 资本市场支持力度 - 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深蓝航天获得近5亿元新一轮投资,反映资本市场对产业前景的坚定信心 [4] - 随着上市通道进一步畅通,预计更多优质企业将获得资本市场直接支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4]
科创板新政护航商业航天产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01:53
科创板新政对商业航天的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新政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新的上市选择机会 有望加快上市进程 [5] - 新政精准化解商业航天企业的盈利痛点 商业航天科创企业开始积极评估适用性 [5] - 上市退出预期明确 一级市场投资热情被调动 原有股东追加投资 新机构接洽增多 [5] - 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8] - 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 明确传达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态度 [8] 商业航天企业现状与融资情况 - 天仪研究院2024年营收超2亿元 估值超过40亿元 融资金额近10亿元 尚未实现盈利 [7] - 商业火箭公司主要依靠地方资本融资 上市将拓宽直接融资和退出渠道 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性 [9] - 深蓝航天已完成多轮融资 正在接洽B5轮融资 资金用于全链条产业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11] - 微纳星空中标8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 计划完成10颗遥感微小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组网 [14] - 头部火箭公司均已完成股改 星际荣耀最早进入辅导备案 火箭公司预计年内加快上市进程 [8] 商业航天技术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 SpaceX已发射超7500颗"星链"卫星 覆盖全球超500万用户 2023年起开始盈利 2025年预计营收155亿美元 [10] - 我国"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计划形成超1万颗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 批量组网建设序幕拉开 [13] - 深蓝航天预计2024年底前完成星云一号首飞入轨任务 2025年全面开启商业化运营 [13] - 天仪研究院形成垂直一体化模式 涵盖卫星制造、运营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 需持续投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11] - 商业航天企业关键在降本 许多企业已沉淀成熟技术 需关注真正实现成本突破的公司 [14] 行业挑战与风险 - 商业航天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 我国当前仍处在投入阶段 [11] - 火箭公司部分发射任务除技术验证外 也为给投资人交代 需防止压力下动作变形 [11][12] - 商业航天企业专业壁垒高 人才稀缺 尤其是核心技术团队 资金短缺影响股权激励 [12] - 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均发生过发射失利事件 产业需对失败宽容和更强安全监管 [12]
双湾联动,双向奔赴,无锡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发力科技创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3:41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 - 无锡探索建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试验区进入第四年 形成"双湾联动 双向奔赴"良好态势 [1] - 无锡推动成立无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中心 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 无锡香港科创中心等平台 [3] - 加快无锡经开区作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核心区建设 太湖湾信息园一期启动区建成 黄金湾科技园开园 [3] -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无锡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无锡未来技术学院建成投运 [3] 机器人产业创新 - 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由中科院丁汉院士领衔 汇聚华中科大 香港科大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顶尖团队 [6] - 研究院已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开发双足机器人 19关节灵巧手 五指灵巧手等产品 [6][8]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 无锡商业航天产业链完整 涵盖火箭 卫星研制到数据应用 2024年规上企业43家 营收125 1亿元 [10] - 深蓝航天为国内首批液体可回收火箭研制企业 已完成火箭回收关键技术攻关 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10][12] - "星云一号"火箭计划2024年底首飞入轨 2026年发射改进型 2025年全面商业化 [12] - 大运力可回收火箭"星云二号"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8吨 计划2027年首飞 [13] - 无锡产业集群优势显著 2024年"465"现代产业集群营收1 81万亿元 4个地标和6个优势产业超千亿元 [10] - 未来产业总规模1007亿元 氢能储能 人工智能 第三代半导体 商业航天4个领域超百亿元 [10]
全球太空暗战升级!订单、融资不断;GEO与LEO竞争格局未定;D2D正在成为通信技术新潮丨商业航天大事记
创业邦· 2025-03-16 18:37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为创业邦推出的商业航天系列栏目,记录商业航天大事件、投融资消息等,涵盖里程碑事件、公司动态和投融资情况,展示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 里程碑 - 2025年3月12日0时38分,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箭十八星”发射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标志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投入使用,验证双工位发射能力 [1] - 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是中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此次发射的18颗卫星采用平板构型设计,证明中国“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成熟 [3] - 2025年3月7日,Intuitive Machines的IM - 2月球着陆器任务提前结束,着陆器“雅典娜”号3月6日成功降落月球南极附近但侧翻,因太阳能板无法充电电池耗尽,不过在电池耗尽前完成部分科学任务,为未来月球探索提供经验,该公司计划推进2026年IM - 3和2027年IM - 4任务 [4][5][6] - Apex Space首颗卫星Aries SN1在轨运行满一周年,该卫星支持高达150公斤有效载荷,已被三家国防主要机构使用,公司在不到三个月内向客户交付更多Aries总线,计划缩短交付时间,全速生产设施下个季度投入使用,每月最多生产12辆总线 [7][8] - 德国火箭制造商Isar Aerospace在首次发射前获首个亚洲客户日本ElevationSpace,后者预订Spectrum火箭计划2026年下半年发射200公斤航天器AOBA;其首次发射任务已选拔多个欧洲有效载荷,还与多家公司签发射合同,近日赢得挪威航天局发射合同,计划2028年发射两颗北极监测卫星 [9][10] - 3月3日,Maxar Space Systems获神秘商业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订单,卫星基于1300系列平台建造,质量可达6800公斤,虽近年传统GEO卫星需求低迷,但此次订单表明GEO市场仍有吸引力 [11][12] - 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赢得日本SKY Perfect JSAT的JSAT - 31卫星订单,该卫星通信容量约50Gbps,采用软件定义设计,是亚洲第一颗基于“Space INSPIRE”平台的软件定义卫星,GEO卫星需求依然存在 [13][14][15] 公司动态 - NASA将“蓝色幽灵1号”任务成功视为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确凿证据”,该任务由萤火虫航空航天公司执行,3月2日在月球正面着陆,携带10台NASA科学仪器;NASA还选择该公司发射对流上升气流研究任务,计划2026年10月发射三颗小型卫星,这是其为NASA执行的第三次Alpha发射任务 [16][17][18] - 3月11日,意大利Argotec在Satellite 2025大会宣布推出新型模块化卫星平台Hawk Plus,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更换面板,将有效载荷与卫星总线分离,模块将在意大利都灵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工厂生产 [19][20] - 3月11日,卫星通信公司Viasat和Space42宣布合作投资开发共享直达设备卫星原型,整合L波段和S波段频谱资源,为区域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全球漫游能力,到2032年设备到卫星市场的卫星部分有望达500亿美元 [21][22][23] - SES宣布与Lynk Global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参与其B轮融资,推出MEO - Relay服务,合作开发网络架构,扩展卫星制造能力,支持多种应用场景 [24][25] - 3月11日,Rocket Lab计划收购德国激光通信公司Mynaric,初始收购价预计7500万美元,将提升其生产能力并将技术商业化 [26][27] - 3月10日,Relativity Space任命埃里克·施密特为首席执行官,宣布Terran R火箭最新进展,已完成关键设计审查并开始生产部分硬件,测试Aeon R发动机,计划2026年底首飞,公司有29亿美元订单积压 [28][29][30] - 瑞士Swissto12计划建造以亚洲为重点的小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HummingSat系列,利用专利3D打印技术,已获多份订单,将为亚洲市场提供通信服务 [31][32] - Star Catcher Industries获Space Florida 200万美元融资支持卫星功率传输技术测试,计划构建太空能源网,还获美国空军创新部门资助 [33][35][36] - 3月6日,人工智能技术初创公司Danti将AI驱动的地球数据搜索引擎扩展到更广泛政府市场,整合多源信息,提供近乎实时响应 [37][38] 投融资 - 星际荣耀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首批交割,资金用于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发等,该火箭计划2025年12月首飞,2026年复用飞行,公司还建设试车台和生产基地 [40][41] - 江苏深蓝航天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资金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星云一号”计划2025年年中发射,“星云二号”计划2026年首飞,公司还计划2027年开启亚轨道太空旅行商业化 [42][43][44] - 以色列SatixFy获英国航天局180万英镑(约230万美元)资金,用于开发卫星在轨重新配置软件,计划未来两年推进数字波束成形软件开发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