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千帆星座
icon
搜索文档
“1993年,银河号被美国‘羞辱’后,中国开始动脑筋”
观察者网· 2025-11-12 10:38
卫星导航系统 - 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由64颗卫星组成,每日处理超过1万亿次定位请求,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并列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1][2] - 北斗系统的开发源于1993年“银河号”事件后GPS信号被中断,以及后续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被边缘化,转而自主开发[1] - 天宫空间站作为国际空间站的“对等设施”运行[2] 航天技术与商业航天 - 中国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正在测试中国首款可重复使用一级运载火箭,该突破将实现更低成本、更频繁的发射[2] - 中国正在开发类似SpaceX星链的低轨星座系统,其中“千帆星座”计划已有约90颗卫星在轨,并于10月17日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六批组网卫星[2][3] - 美国太空军情报官员表示,一旦中国掌握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将“令人担忧”[2] 极地科考与深海技术 - 中国极地科考船“探索三号”完成北冰洋任务,使中国成为唯一能在北极密集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4] - 中国自2019年以来已推出三艘新破冰船并正在建造更多,同时建立了多个极地科考站,“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已在北极进行超过10次载人下潜[4][7] - 中国私营部门推出首个极地探险邮轮品牌“66度探险邮轮”,自5月起已完成10余次穿越北欧和北极的航行,载客超过1500人[4] 海军能力与海底技术 - 中国海军拥有52艘攻击潜艇,包括核动力舰艇,并开发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电缆切割装置和先进声呐技术,这些技术对海底基础设施和深海采矿至关重要[4] - 中国与俄罗斯在航天和北极项目上的合作加深,俄罗斯的地理优势与中国能力互补,令欧洲担忧[4] 国家战略与规划 - 中国在“十五五”规划提案中明确旨在巩固“航天强国”地位,并增强在深海、极地和低空空域等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的实力[5] - 中国在航天和深海领域的投资是为了发展关键技术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技术自主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8] 国际反应与影响 - 欧洲智库报告警告,中国的北极和航天足迹可能对欧洲的利益、安全、价值观和未来经济发展构成挑战,欧洲在北极资源开发上进展缓慢[7][8] - 美欧对西方在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仍持乐观态度,但信心脆弱,中国在AI或量子计算领域的适度进步可能引发美欧的严重焦虑[8] - 有分析认为,美国将中国航天进步视为威胁是源于冷战时期自身将太空技术作为威慑工具的历史[9]
燃动“航天强国”引擎 坤元资产FOF生态伙伴共谱天地长歌
财富在线· 2025-11-04 17:26
中国航天强国战略与进展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10月31日成功发射,并在3.5小时后与中国空间站完成精准对接,标志着载人航天自主交会对接能力的质的飞跃 [1] - “航天强国”战略被定位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擎天一柱,体现了竞逐全球产业制高点的雄心 [1] - 战略深刻烙印着“强国强军、科创自立”的时代发展逻辑 [1] 卫星互联网发展与运力瓶颈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垣信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总数达到108颗,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加速轨道 [3]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手机直连卫星”成为现实 [3] - 行业面临“星多箭少”的核心挑战,运载火箭的运力瓶颈直接决定星座部署节奏、成本结构及商业模式成败 [3] - 以“千帆星座”为例,其每年需发射200-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在5至10吨以上的火箭 [4] 民营商业航天在运力突破上的进展 - 破局“运力瓶颈”的重任落在民营商业航天肩上 [4]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一级动力系统于2025年9月15日海上试车成功,刷新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其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 [6] - 天兵科技于2025年10月24日成功实现“一箭36星”分离试验,创下国内应用场景卫星数量最多纪录 [6]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20日完成静态点火试验,箭体直径4.5米,起飞推力超750吨,正迈向入轨发射与一子级回收目标 [6]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吹响2025年内首飞号角 [6] 商业航天的成本与经济性革命 - 民营火箭的目标是将十吨运力火箭的发射成本从“国家队”的约两亿多元降低至一半左右 [7] - 可重复使用技术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液体火箭因其适配回收技术成为焦点 [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的回收研制遵循从百米级、十公里级垂直起降到精准着陆的严谨路线 [7] - 天兵科技在“天龙三号”上采用约90%发动机零组件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液氮增压技术降低系统重量成本,并以工业级元器件替代昂贵宇航级元器件 [7] 资本对商业航天的支持与生态构建 - 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赛道,2025年9月28日星河动力完成24亿元D轮融资,10月9日天兵科技完成近25亿元融资 [11] - 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相继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行业迎来上市“收获期” [11] - 坤元资产通过FOF生态圈模式,投资版图囊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等民营火箭头部企业 [9] - 该模式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加速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进程 [10] 政策环境对行业的支持 -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意见,明确支持包括商业航天在内的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11] - 这一制度创新为高投入、长周期的商业航天企业打通资本市场“最后一公里” [11]
打通商业航天发射链路,构建共赢新生态
国际金融报· 2025-11-04 12:34
中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展 - 北京时间10月16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中国星网(国网星座)第12批组网卫星,使其累计发射卫星超过100颗 [1] - 国网星座是我国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由2021年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规划总规模达12992颗卫星 [1][5] - 北京时间10月17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18组卫星送入轨道,使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总数达108颗,千帆星座是继国网星座之后中国第二个大型卫星互联网工程 [1][2] 星座部署节奏与规划 - 中国星网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至05组星发射间隔约1到2个月缩短至05至07组星的3到5天,并在今年8月单月内完成四次发射,节奏已接近SpaceX“星链”系统高峰期密度 [5] - 垣信卫星于2024年8月6日发射首批组网卫星,随后在10月15日、12月5日再次发射,四个月内累计将54颗卫星送入轨道,并在2025年继续保持高节奏部署,完成三次“一箭18星”发射 [6] - 千帆星座计划于2026年年中实现324颗在轨卫星,年底增至648颗,2027年目标为1296颗,2030年后冲刺1.5万颗卫星的全球组网目标 [7] - 中国星网短期目标是在2027年前实现400颗卫星在轨运行 [5] 融资与产业成熟度 - 垣信卫星于2024年2月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创下国内卫星行业单轮融资最高纪录 [2] - 2024年10月中旬,市场传出垣信卫星已启动新一轮融资,规模预计达50亿至60亿元,投前估值突破400亿元 [7] - 随着产业链成熟,低轨互联网卫星已进入批量制造阶段,单星成本目前已降至3000万至4000万元量级,为大规模星座快速部署提供可能 [8] 发射服务与运载火箭 - 长征六号甲作为我国首款固液捆绑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超4.5吨,已成为低轨卫星组网的关键平台 [17]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自2025年2月成功首飞后,将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7吨,正快速成长为星座组网主力 [17] - 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于2024年9月26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度集成的“一站式”发射服务,简化商业客户参与航天的门槛 [12][13] 国际对标与技术发展 - SpaceX“星链”系统自2019年首批卫星升空以来,已累计将超过10000颗卫星送入太空,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射频率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低轨宽带星座 [10] - SpaceX通过垂直整合与可重复使用技术,将“星链”卫星单次发射成本降至约2000万美元,每公斤载荷成本约合人民币2万元 [11] - 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商业化价值与复用次数密切相关,需实现12次以上的复用才能突破经济性平衡点,SpaceX猎鹰九号的B1067模块已实现31次复用 [17] - 国内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已积极展开可重复使用火箭型号的研制与试验,已有火箭型号计划于2024年年底首飞并同步尝试入轨与子级回收 [17]
欧洲三巨头大动作,PK马斯克旗下星链!
搜狐财经· 2025-10-26 18:44
欧洲航天企业整合 - 空客、莱昂纳多与泰雷兹宣布整合卫星及航天业务,组建一家“欧洲领先的航天企业”,旨在打造本土力量以抗衡星链 [1] - 新合资公司将研发覆盖从航天基础设施到相关服务的完整产品组合,但航天发射器的研发不纳入业务范围 [2] - 空客将持有新公司35%股份并注入其“航天系统”和“航天数字”业务,莱昂纳多与泰雷兹将各持有32.5%股份并注入各自航天部门资产 [2] - 三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称此次合资是“欧洲航天工业的关键里程碑”,有助于在全球市场中增强欧洲的竞争力与市场存在感 [2] 欧洲现有卫星项目 - 欧洲现有三家主要航天公司包括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旗下的一网公司、里瓦达空间网络公司以及欧盟主导的“虹膜2号”计划 [4] - 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为规模最大的一家,于今年6月筹集13.5亿欧元(约合15亿美元)以扩充卫星机队,其中法国政府注资7.17亿欧元持股近30% [4] - 截至今年6月,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在轨卫星数量为651颗,未来总规模或超过7000颗 [4] 美国星链发展现状 - 截至10月20日,SpaceX星链卫星的发射总数已突破10000颗,马斯克的目标是部署4.2万颗卫星 [5] 中国低轨卫星发展 - 10月17日,中国千帆星座卫星数量已增至108颗,该星座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商用低轨卫星星座 [7] - 千帆星座蓝图宏大,一期部署648颗卫星,二期部署1296颗卫星,三期规划超过1.5万颗卫星 [7] - 上海垣信卫星公司作为千帆星座实施主体,已开启新一轮融资,规模在50亿元至60亿元,投前估值在400多亿元人民币 [7] - 中国星网集团打造的GW星座是国家队项目,共规划部署12992颗卫星,是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 [7]
中信建投:商业航天产业链投资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10-26 09:05
全球航天活动趋势 -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1][25][30] - 2024年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28] - 美国2024年完成154次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中国完成68次,占全球总量26%[28] - 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28]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2024年中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1][30] - GW星座由12992颗卫星组成,2025年7月底以来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至05-07组星的3-5天[8][9][10] - 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而中国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1] - 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一箭18星"发射,垣信卫星于2025年7月发布发射服务招标,预计建设有望逐步提速[10][11] 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一号和二号发射工位,可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高效测发模式,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12][29] - 2025年下半年多款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计划首飞,包括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等,目标将单位发射成本降低到2万元/kg左右[13] - 蓝箭航天于2025年7月25日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13] - 海南商发二期项目计划新增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建成后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满足高频次发射需求[12]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竞争 - SpaceX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MHz黄金频谱资源,使其摆脱对地面运营商频谱依赖,可将直连卫星容量提升20倍,系统总容量增长100倍[2][3][4] - 通过芯片嵌入技术,SpaceX实现普通手机无需外接天线即可接入卫星网络,服务能力从文本传输提升至语音通话和流媒体数据[2][4] - SpaceX采用"偏远地区自营+城市合作"的混合商业模式,已在五大洲部署600多颗直连卫星,服务超600万用户[2][4] - 中国工信部2024年8月印发指导意见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发展,目标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5][6] 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 - 中国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完成星座级批量点火,创造国内组网卫星电推入轨任务执行最短时间纪录[20] - 2025年1月中国成功完成微厘空间01组"一箭十星"发射和巴基斯坦PRSC-EO1"一箭三星"发射任务[21] - 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17] - 垣信卫星发布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发射服务[10][17] 市场规模与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3764.2亿元增长至2020年超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超2.3万亿元[26] - 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2030年接近10万亿元[26] -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中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26] - 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建设成本低等优势,与地面通信系统形成互补融合定位[26]
一大堆鳖版星链堆在仓库,马斯克倒吸一口冷气:中方要动真格的了
搜狐财经· 2025-10-25 15:32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进展 - 朱雀三号火箭第一级已完成加注和点火试验,计划于11月进行首飞和回收 [1] - 该型号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在追赶SpaceX猎鹰9号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方面迈出战略性一步 [1] 全球航天发射市场竞争格局 - 除SpaceX外,美国其他发射服务商如蓝色起源和联合发射联盟均未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导致美国航天发射市场由SpaceX主导 [3]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突破可能像电动汽车行业一样,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对SpaceX构成挑战 [3][4] 低轨互联网星座的市场需求与产能 - 中国正在积极建设星网和千帆两大低轨互联网星座,以服务全球市场并保障中资机构及公民的通信需求 [6][7] - 星网星座在天津的产能超过每年200颗,千帆星座目前产能达每天1颗(年产能超300颗),预计到2026年可实现年产能600颗 [9] - 两大星座的规划总规模不及星链的一半,但现有产能已能满足需求,追赶部署进度需要大量火箭发射 [9] 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经济效益 - SpaceX通过猎鹰9号火箭的重复使用,将单次发射成本从6700万美元显著降低至2800万美元 [9] - 成本降低使星链卫星的发射近乎免费(若搭载其他卫星,收费可覆盖火箭飞行成本),这是其能快速扩张的关键因素 [9] - 中国在规模化降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突破有望使发射服务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9] 火箭航班化运行的行业趋势 - 火箭航班化运行是行业发展的时代分水岭,旨在实现像民用航空一样的定期发射、提前购票、到点起飞的模式 [10] - 猎鹰9号已基本实现每周两次的航班化运行,为卫星运营商提供了稳定且可预测的发射计划 [10] - 中国航天原本计划在2045年实现航班化运营,但若商业火箭公司近期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此目标有望提前15年实现 [10] 中国航天服务的全球前景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将不仅助力中国星座与星链竞争,还能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货架式的航天服务 [12]
民营火箭运力突围
经济观察网· 2025-10-25 12:20
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进展 - 上海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8颗,第六批组网卫星于2025年10月17日发射成功[2]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2] - “千帆星座”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对具备10吨以上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火箭存在巨大需求[5] 民营火箭公司技术突破与首飞冲刺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已于2025年9月15日完成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首飞[3][6]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20日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起飞推力超过750吨,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3][7]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于2025年9月28日试车成功,计划在年内首飞[3][9]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起飞推力76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2吨,其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于2025年8月取得成功[8]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2025年5月29日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回收箭体核心部件后续成功完成4次复用点火热试车[9][10] 行业融资与IPO进程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及相关能力建设[12] - 天兵科技于2025年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资金将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的备产备料和新一代产品研制[12] - 至少六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已启动IPO进程,包括天兵科技(2025年10月17日备案)、星河动力(2025年10月22日备案)、蓝箭航天(2025年7月备案)、中科宇航(2025年8月启动)、星际荣耀(2020年启动)和东方空间[13] - 下游卫星公司垣信卫星正寻求新一轮50亿至60亿元融资,投前估值已超400亿元[14] 发射成本与降本路径 - 目前民营火箭发射成本估算为每公斤3万至4万元人民币,显著低于“国家队”约每公斤7万元的水平,但高于美国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17] - 可回收技术被业内认为是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18] - 天兵科技通过3D打印发动机零部件、采用液氮增压创新技术(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及使用工业级元器件等方式降低“天龙三号”单箭成本[20] - 箭元科技采用不锈钢箭体材料,利用其供应链成熟、工艺简单及低温性能好等优势,目标是将“元行者一号”的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两万元人民币[21][22] - 箭元科技规划火箭复用10至20次,预计第六次发射成本可降至首发的60%[19] 卫星制造与发射需求演进 - 银河航天已建成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kg级卫星[14] - 银河航天创新使用堆叠压紧分离机构,使多颗平板构型卫星能像书本一样摞在一起,只需一次解锁即可实现多星分离,显著提高发射效率并节约成本[15] - 卫星方对火箭的评估标准已从“能否入轨”转向“能否高频、低价、稳定地送星上天”,核心考量因素为价格、可靠性及对发射场的适应性[15]
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8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战略地位被抬升的信号 [1] -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通易航天、航天智装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1] - 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 [2] 市场前景与产业规模 -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2] - 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3] - 赛迪研究院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3] - 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 [2] 技术进展与发射动态 - 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4] - 9月24日,吉利星座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4] -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4] - 10月23日,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今年以来该系列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积累数据 [5] 火箭技术突破与成本降低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等 [5] -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5] - 蓝箭航天CEO预测,未来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6] 资本市场与融资活动 - 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企业垣信卫星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7] - 10月17日,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7] - 目前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以及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2家企业 [7]
低轨12组卫星发射成功,关注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机遇
长江证券· 2025-10-20 21:50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并维持此评级 [9] 报告核心观点 - 我国于10月16日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标志着千帆星座在时隔7个月后大规模组网工作可能重启,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全面发展 [2][5][7] -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上游卫星制造及发射环节有望率先受益,通信网络建设设备和应用终端也将逐步落地 [2][7] - 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供应商,并重点关注卫星应用相关标的 [2][7] 事件描述与评论 - 10月16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5] - 此次是千帆星座的第六批组网卫星发射,使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可能代表其组网工程再度启动 [7][12] 千帆星座发展规划 - 根据预期,千帆星座将冲击2026年年中在轨324颗、年底在轨648颗的目标;2027年在轨1296颗;2030年在轨15000颗的目标 [12] - 后续建设节奏有望呈现加速态势 [12] 政策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今年8月27日印发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完成了相关卫星的国内频率协调,为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于今年9月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与中国电信一道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 [12] - 在政策保障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从星网建设逐步向商业化落地 [12] 技术发展与成本趋势 -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500公里高度轨道可承载不低于6.5吨的有效载荷 [12] - 2024年9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成功实现了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预计于2025年12月完成首次入轨加海上回收飞行试验 [12] - 我国有望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使火箭发射成本大幅下降,从而进一步释放低轨卫星部署需求 [12]
国产商业火箭 “批量上天”,卫星ETF(159206)早盘活跃,成分股星网宇达、天奥电子涨停!
新浪财经· 2025-10-20 10:19
卫星ETF市场表现 - 截至9点36分,卫星ETF(159206)上涨2.59% [3] - 成分股星网宇达涨停,涨幅10.01%,天奥电子涨停,涨幅10.00% [4] - 盟升电子上涨7.93%,中国卫星上涨6.29%,航天智装上涨5.46% [4] 近期卫星发射里程碑 -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9日,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等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2025年10月17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以一箭18星方式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 [5] - 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总数增至108颗,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商用低轨卫星星座 [5] 卫星产业发展驱动力 -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天地一体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卫星互联网发展 [5] - 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 [6] - 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卫星数量有限,轨道和频段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 [5] 商业航天市场增长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20年92亿元暴增至2024年3100亿元 [6] - 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增速是全球的5倍 [6] - 2025年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爆发元年,长征系列多型号火箭滚动发射标志组网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6] 卫星ETF产品概况 - 卫星ETF(159206)是全市场首支且同类规模最大的卫星ETF [7] - 该ETF成立日期为2025年3月6日,早于同类产品 [7] - 其联接基金A类代码024194,C类代码02419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