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云C500系列

搜索文档
沐曦股份累亏33亿拟募39亿补弹药 GPU销量突破2.5万颗仍未扭亏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9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国产GPU"四小龙"加速冲刺资本市场,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正在争夺A股国产GPU"第一股"。 同在6月30日,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向上交所递交了上 市申请,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成立于2020年9月的沐曦股份,累计经历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今年3月的最后一轮融 资后,公司估值已达210.71亿元。 沐曦股份受到了资本追捧。明星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和利资本、国调基金等机构争相入局,私募 大佬葛卫东更是豪掷8亿元押注,成为沐曦股份第二大股东。 沐曦股份表现了高成长性,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规模化量产,GPU产品累计销量已突破2.5万颗, 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74.52%。 不过,沐曦股份的收入规模仍然不能覆盖研发等成本开支,2022年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累计亏损32.90 亿元,且公司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均处于高位。 本次IPO,公司拟募资39.04亿元补充"弹药",加码研发及产业化。 国产替代加速,沐曦股份能否借此快速崛起,备受关注。 资本争抢葛卫东豪赌 "国产GPU双雄"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正在IP ...
国产GPU历史性时刻!摩尔线程、沐曦同日获IPO受理
量子位· 2025-07-01 15:29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国产GPU迎来历史性时刻! 2025年上半年刚结束, 摩尔线程 、 沐曦股份 两家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同日获得受理。 这两家公司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国产GPU崛起的故事: 摩尔线程创始人 张建中 曾担任 英伟达 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在英伟达任职超过15年,成功建立了GPU在中国的完整生态系统,并将 大中华区发展成为英伟达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摩尔 线程 发展路线上 同时布局数据中心(B端)和消费级游戏显卡(C端)市场 ,试图全面对标行业领导者,构建广阔生态。 沐曦创始团队则有着 AMD 基因。创始人 陈维良 曾任AMD GPU设计高级总监、AMD全球GPU SOC设计总负责。 CTO兼首席硬件架构师 彭莉 是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Fellow),CTO兼首席软件架构师 杨建 在AMD工作14年,并在华为海思担任 过GPU首席架构师。 整个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的高性能GPU端到端研发经验,尤其擅长GPU架构定义、IP设计和SoC设计。 沐曦的发展路线 更聚焦于数据中心市场 ,从增长最快的通用计算(GPGPU)切入,逐步扩展至图形渲染。 ...
上交所同日受理摩尔线程和沐曦IPO申请,均未盈利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2:53
摩尔线程IPO及业务概况 - 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80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1][4]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2024年营收4.38亿元,三年研发投入占比626.03% [4] - 2024年Pre-IPO轮投前估值246.20亿元,融资52.25亿元,货币资金余额48.96亿元 [4][6]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08.44%,净亏损逐年收窄至14.92亿元,预计最早2027年盈利 [5][6] - 业务覆盖AI智算(77.63%收入占比)、专业图形加速(19.58%)、桌面级显卡(2.48%)及智能SoC,综合毛利率70.71% [6][7]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超80%收入,2023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7] 沐曦IPO及业务概况 - 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39.04亿元,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9] - 选择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2024年营收7.43亿元,最近估值210.71亿元 [9]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4074.52%,2025年前三月营收3.20亿元,净亏损14.09亿元(2024年) [9][13] - 收入高度依赖曦云C500系列训推一体芯片(97.28%占比),GPU累计销量超2.5万颗,综合毛利率53.43%-55.26% [9][11][13]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71.09%收入(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56.93亿元(2025年3月) [11][1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两家公司需突破英伟达、AMD在GPU领域的垄断,面临中美科技博弈的不确定性 [1] - 摩尔线程调整战略聚焦高毛利市场(如AI智算毛利率73.12%),桌面级显卡因国际竞争毛利率-18.99% [7] - 沐曦研发曦云C600/C700系列及曦思N系列新品,但存在流片及量产进度风险 [11] - 行业生态建设挑战:国产芯片需克服技术适配、用户习惯迁移及客户验证周期长等问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