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云C500系列

搜索文档
沐曦回复IPO首轮问询:与英伟达H20芯片不构成直接竞争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15:19
公司IPO进展 - 科创板IPO申请于6月30日获受理 拟募资39.04亿元 7月19日进入问询阶段 [1] - 首轮审核问询回复中披露新一代旗舰AI芯片曦云C600及下一代曦云C700进展 [1] 市场竞争定位 - 公司认为与英伟达H20芯片主要客户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不构成直接竞争 [1][2] - 英伟达H20主要面向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厂商 四家合计占87%采购份额 [2] - 公司现有主力产品曦云C500系列下游客户以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商业化智算中心及教科研、金融等行业客户为主 [3] 产品技术对比 - 曦云C600在显存容量、互连带宽和多精度计算能力三方面具备替代H20能力 [3] - C600采用HBM3e显存 容量达144GB(超过H20的96GB版本) FP8精度计算能力为1000 TFLOPS [3] - 互连带宽达到与英伟达4纳米制程工艺产品相当性能 支持FP8低精度计算单元 [3] - C500系列总处理性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77% 部分场景核心指标比肩国际主流产品 [7][8] 产品研发进展 - 曦云C600于7月完成回片并成功点亮 正在进行功能测试 预计2025年底进入风险量产 [8] - 下一代曦云C700已于4月立项 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 将支持FP4低精度计算 [8] - 正在研发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x系列 主要用于生成式AI推理 [9] 供应链与客户拓展 - C600研发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国产供应链闭环 [8] - 已引起上海、杭州等地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头部互联网企业及商业银行关注并要求试用测评 [8] - 公司在互联网企业客户开拓方面进度滞后 因缺乏互联网股东背景及采用通用型架构GPU [6] 市场环境与趋势 - 国产替代化趋势下 中国AI市场外购英伟达等芯片比例预计从2024年63%降至2025年49% [5] - 国内互联网厂商采用"双轨制"采购策略 同时采购境外产品与国产芯片 [5] - H20被曝存在"追踪定位"及"远程关闭"安全漏洞 凸显国产芯片战略意义 [5] 财务状况与销售表现 - GPU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 营收高度依赖曦云C500系列(2024年占比97.28% 2025年前三月97.87%) [7] - 2022-2025年前三月净亏损分别约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和2.33亿元 [9] - 2025年1-6月销售收入与毛利大幅增长 亏损趋势改善 预计最早2026年达盈亏平衡点 [9]
超百亿估值,红杉入局这家国产芯片
36氪· 2025-08-15 14:08
公司概况与业务 - 公司由华人科学家陈维良于2020年9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研发经验 曾主导十多款世界主流GPU产品研发及量产 [2] - 主营业务为研发 设计和销售应用于AI训练和推理 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 并提供配套软件与计算平台 [2] - 公司计划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募资39亿元 [1] 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 - 近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2022年亏损 2023年亏损 2024年亏损 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2.33亿元 [1][7] - 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曦云C500系列 2024年该产品销售额超5亿元 占公司营收69%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超3亿元 占营收98% [3] - 营收规模快速扩张 2022年营收42万元 2023年5302万元 2024年猛增至7.43亿元 三年合计不足8亿元 [7] - 研发投入巨大 三年研发投入超过22亿元 远高于同期营收规模 [7] 产品结构与市场表现 - 当前主要营收来源为2023年推出的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 2023年销售额1547万元 2024年实现量产后销售额超5亿元 [3] - 早期产品包括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100系列和IP授权业务 2025年第一季度这两块业务销售额合计不足500万元 营收占比不到2% [3] - 公司坦言存在产品单一风险 若曦云C500系列市场需求下降将导致经营业绩下滑 [3] 行业竞争格局 - GPU芯片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 英伟达2023年GPU出货量约376万颗 市场份额约98% 2024年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为70% [8] - 国内同行包括GPU芯片设计公司海光信息 摩尔线程 天数智芯 壁仞科技等 以及ASIC/DSA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9] - 2024年公司营收7.43亿元 超过已上市同行景嘉微4.66亿元和龙芯中科5.04亿元 但与AMD 1850亿元和英伟达9362亿元营收规模差距巨大 [9] 融资与估值情况 - 公司成立后进行8轮融资 金额超过20亿元 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 浦东资本 国调基金等国有资本 以及红杉中国 经纬创投 真格基金 混沌资本等创投资金 [4] - 公司估值超百亿元 根据胡润榜单估值为210亿元 [6] - 同业公司估值较高 摩尔线程估值255亿元 燧原科技估值160亿元 壁仞科技估值155亿元 [6] 行业发展与国产替代机遇 - 2024年中国GPU芯片市场规模约1073亿元 同比增长33% [9] - 出口管制政策将为中国GPU芯片市场创造较大供给缺口 下游采购有望转移至国产厂商 [9] - 国产替代加速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 [8] - 行业技术路径主要分为GPU和ASIC/DSA两种 GPU路线公司包括英伟达 海光信息 沐曦股份 摩尔线程等 ASIC/DSA路线公司包括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5] IPO进程与同业比较 - 公司IPO申请于2024年6月30日被受理 与摩尔线程同期申请科创板上市 [6] - 同业公司寒武纪2022-2024年合计亏损超过25亿元 摩尔线程同期亏损超过50亿元 [7] - 同业公司普遍面临研发支出高 短期收入少的盈利困境 摩尔线程三年营收合计不到6亿元 同期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 [7]
国产GPU集体冲上市,沐曦累亏近33亿,收入依赖单一产品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14:32
IPO进展与募资计划 - 公司科创板IPO于6月30日获受理,7月19日状态变更为"已问询",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1][5] - 计划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A股,拟募资39.04亿元,投后估值210.71亿元[5][7] - 募资用途:24.59亿元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3亿元用于AI推理GPU项目,9.91亿元用于前沿领域GPU技术研发[5][7] - 创始人陈维良通过直接持股及控制上海骄迈、上海曦骥,合计控制22.94%股份表决权[5] 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全栈GPU产品研发设计,覆盖AI训练/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累计销量超2.5万颗[7] - 主要收入来源为曦云C500系列,2023-2025Q1收入占比从30.09%升至97.87%,产品集中度持续提高[9][11] - 智算推理GPU曦思N100系列收入2024年下滑74.6%至349万元,因生成式AI大模型冲击传统推理芯片需求[10] - IP授权收入从2023年0.22亿元(占比43.12%)骤降至2024年100万元(占比0.13%),跌幅达95.5%[10][11] 财务表现 - 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42.64万元→2024年7.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074.52%[8][9] - 持续亏损:2022-2025Q1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32.9亿元,研发费用合计24.66亿元占累计营收282.11%[12][13] - 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20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43.61亿元,因收入规模小、应收账款增加及战略备货[14] - 营业成本占比从2022年75.9%降至2025Q1的44.74%,但研发费用占比仍高达68.01%[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GPU市场2024年规模773.9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4724.5亿美元,CAGR35.19%;中国2024年市场规模1073亿元,同比增32.96%[15] - 英伟达占据全球智算中心GPU市场超90%份额,中国AI芯片市场占比约70%[12]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海光信息(2024年营收91.62亿元)、寒武纪(2024年营收11.74亿元)及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未上市公司[17] - 公司竞争优势包括实现千卡集群商业化应用,支持128BMoE大模型全量预训练[18] 研发与战略布局 - 在研产品包括曦云C600/C700系列、曦思N系列、曦彩G系列,但存在流片及量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11] -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2025Q1研发费用从2.18亿元增至6.48亿元,占营收比例最高达151857.63%[9][13] - 出口管制政策创造国产替代机遇,下游智算中心需求有望向国产GPU转移[16]
葛卫东领百家机构压阵 沐曦股份IPO背后:32 亿巨亏压顶 97%营收全靠一款芯片
新华财经· 2025-07-11 13:21
公司IPO与融资情况 - 沐曦股份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融资金额为39 04亿元 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 - 公司采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申报 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 最近一次外部股权融资投后估值为210 71亿元 [5] - 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 43亿元 符合科创板第四套标准中"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的要求 [5] 主营业务与产品结构 - 公司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 主营业务为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 [1] - 目前仅有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单一产品形成规模收入 2024年该产品贡献收入7 22亿元 占公司当年收入的97% [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GPU芯片行业在政策支持下竞争激烈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海光信息、天数智芯、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通用型计算架构企业 以及华为海思、寒武纪、昆仑芯、燧原科技等专用型计算架构企业 [2] - 公司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 依赖外部晶圆代工厂和封装测试厂 面临境外供应链安全风险 [4] 财务表现与客户情况 - 2022-2025年一季度累计亏损超过32亿元 其中2024年单年亏损14 09亿元 [5] - 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5年一季度第一大客户超讯通信贡献39 95%收入 但该客户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1 57% 2025年一季度继续同比减少43 02% [6] 创始团队与股东结构 - 创始团队陈维良、彭莉、杨建均曾在AMD工作超过10年 陈维良为实控人 彭莉和杨建曾获AMD"企业院士"称号 [7][8][9] - 股东包括混沌投资及葛卫东(持股7 48%)、经纬系6家关联公司(持股5 13%)等113家财务投资者 IPO前12个月新增近百位股东 [9]
沐曦股份累亏33亿拟募39亿补弹药 GPU销量突破2.5万颗仍未扭亏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9
公司概况 - 沐曦股份成立于2020年9月,专注于国产GPU研发,目标市场为数据中心和AI计算[1][3] - 公司由AMD前高管陈维良创立,核心团队包括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彭莉等顶尖技术人才[3][4] - 累计完成8轮融资,总金额超20亿元,最新估值达210.71亿元[1][7][8] 资本与股权结构 - 私募大佬葛卫东投资8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7.48%[1][8] - 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国调基金等明星机构参与投资,经纬系合计持股5.13%[8] - 实际控制人陈维良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持股22.94%,按最新估值身家达32.22亿元[8][9] 产品与技术进展 - 首款产品曦思N100系列从立项到流片仅用13个月,2023年4月实现量产[10] - 截至2024年一季度GPU累计销量突破2.5万颗,良率和交付能力持续提升[10] - 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55项,其中发明专利245项[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4年营收7.43亿元[10] - 报告期累计亏损32.90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24.66亿元远超营收11.16亿元[11] - 2024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6.15亿元,占当期营收191.96%[15] 供应链与客户 - 存货余额从2022年1767万元激增至2025年一季度8.90亿元[15] - 预付账款规模达11.07亿元,主要用于晶圆和HBM原材料采购[16] - 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年度变动率超80%,稳定性不足[16][17] 上市计划 - 拟科创板IPO募资39.04亿元,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占总股本10%)[9][18] - 募资将全部用于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后估值预计达390.40亿元[9]
国产GPU历史性时刻!摩尔线程、沐曦同日获IPO受理
量子位· 2025-07-01 15:29
国产GPU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科创板IPO申请同日获得受理 标志着国产GPU行业进入资本化新阶段 [1] - 两家公司分别由英伟达系(摩尔线程)和AMD系(沐曦)核心团队创立 平均拥有近20年GPU研发经验 [2][5][6] - 行业呈现"两条技术路线"特征:摩尔线程布局全功能GPU对标英伟达 沐曦聚焦数据中心GPGPU市场 [3][7][9] 摩尔线程技术布局 - 推出国内首个全功能GPU架构MUSA 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 [10] - 产品矩阵覆盖消费级(MTT S80/S70)与数据中心(MTT S2000-S4000) 其中S4000芯片FP32算力达49 TFLOPS [13][15] - 夸娥智算中心解决方案支持万卡级集群部署 长江SoC芯片集成多元算力瞄准边缘计算市场 [14][15] 沐曦技术布局 - 采用完全自主IP设计 产品线分为曦云C系列(训练)、曦思N系列(推理)、曦彩G系列(图形渲染) [17][19][24] - 初期主打数据中心通用计算 曦云C500系列在2024年贡献97%营收 累计销量超25000颗 [17][38] - 自研MXMACA软件栈已支持PyTorch等主流框架 加速构建开发者生态 [37] 财务与增长表现 - 两家公司均符合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280%(沐曦282% 摩尔626%) [25] - 沐曦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074% 摩尔线程同期增长208% [28][29][30] - 毛利率持续改善:摩尔线程从18%提升至37% 沐曦最高达63% 显示成本控制能力增强 [3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GPU四小龙(摩尔/沐曦/壁仞/燧原)密集冲刺IPO 反映行业技术成熟度进入新阶段 [34][35] - 摩尔线程S80显卡以RTX 3060三分之一价格切入消费市场 逐步建立品牌认知 [36] - 当前主要差距在软件生态 CUDA移植工具(MUSA/MXMACA)成为破局关键 [37] 发展挑战 - 收入来源集中:沐曦单产品线占比超97% 摩尔线程前五大客户贡献80%营收 [38][39] - 芯片研发周期(2-3年)与AI迭代速度(3-6个月)存在错配风险 [39]
上交所同日受理摩尔线程和沐曦IPO申请,均未盈利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2:53
摩尔线程IPO及业务概况 - 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80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1][4]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2024年营收4.38亿元,三年研发投入占比626.03% [4] - 2024年Pre-IPO轮投前估值246.20亿元,融资52.25亿元,货币资金余额48.96亿元 [4][6]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08.44%,净亏损逐年收窄至14.92亿元,预计最早2027年盈利 [5][6] - 业务覆盖AI智算(77.63%收入占比)、专业图形加速(19.58%)、桌面级显卡(2.48%)及智能SoC,综合毛利率70.71% [6][7]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超80%收入,2023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7] 沐曦IPO及业务概况 - 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拟募资39.04亿元,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9] - 选择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2024年营收7.43亿元,最近估值210.71亿元 [9]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4074.52%,2025年前三月营收3.20亿元,净亏损14.09亿元(2024年) [9][13] - 收入高度依赖曦云C500系列训推一体芯片(97.28%占比),GPU累计销量超2.5万颗,综合毛利率53.43%-55.26% [9][11][13]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71.09%收入(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56.93亿元(2025年3月) [11][1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两家公司需突破英伟达、AMD在GPU领域的垄断,面临中美科技博弈的不确定性 [1] - 摩尔线程调整战略聚焦高毛利市场(如AI智算毛利率73.12%),桌面级显卡因国际竞争毛利率-18.99% [7] - 沐曦研发曦云C600/C700系列及曦思N系列新品,但存在流片及量产进度风险 [11] - 行业生态建设挑战:国产芯片需克服技术适配、用户习惯迁移及客户验证周期长等问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