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思N100系列

搜索文档
超百亿估值,红杉入局这家国产芯片
36氪· 2025-08-15 14:08
公司概况与业务 - 公司由华人科学家陈维良于2020年9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研发经验 曾主导十多款世界主流GPU产品研发及量产 [2] - 主营业务为研发 设计和销售应用于AI训练和推理 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 并提供配套软件与计算平台 [2] - 公司计划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募资39亿元 [1] 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 - 近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2022年亏损 2023年亏损 2024年亏损 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2.33亿元 [1][7] - 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曦云C500系列 2024年该产品销售额超5亿元 占公司营收69%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超3亿元 占营收98% [3] - 营收规模快速扩张 2022年营收42万元 2023年5302万元 2024年猛增至7.43亿元 三年合计不足8亿元 [7] - 研发投入巨大 三年研发投入超过22亿元 远高于同期营收规模 [7] 产品结构与市场表现 - 当前主要营收来源为2023年推出的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 2023年销售额1547万元 2024年实现量产后销售额超5亿元 [3] - 早期产品包括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100系列和IP授权业务 2025年第一季度这两块业务销售额合计不足500万元 营收占比不到2% [3] - 公司坦言存在产品单一风险 若曦云C500系列市场需求下降将导致经营业绩下滑 [3] 行业竞争格局 - GPU芯片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 英伟达2023年GPU出货量约376万颗 市场份额约98% 2024年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为70% [8] - 国内同行包括GPU芯片设计公司海光信息 摩尔线程 天数智芯 壁仞科技等 以及ASIC/DSA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9] - 2024年公司营收7.43亿元 超过已上市同行景嘉微4.66亿元和龙芯中科5.04亿元 但与AMD 1850亿元和英伟达9362亿元营收规模差距巨大 [9] 融资与估值情况 - 公司成立后进行8轮融资 金额超过20亿元 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 浦东资本 国调基金等国有资本 以及红杉中国 经纬创投 真格基金 混沌资本等创投资金 [4] - 公司估值超百亿元 根据胡润榜单估值为210亿元 [6] - 同业公司估值较高 摩尔线程估值255亿元 燧原科技估值160亿元 壁仞科技估值155亿元 [6] 行业发展与国产替代机遇 - 2024年中国GPU芯片市场规模约1073亿元 同比增长33% [9] - 出口管制政策将为中国GPU芯片市场创造较大供给缺口 下游采购有望转移至国产厂商 [9] - 国产替代加速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 [8] - 行业技术路径主要分为GPU和ASIC/DSA两种 GPU路线公司包括英伟达 海光信息 沐曦股份 摩尔线程等 ASIC/DSA路线公司包括寒武纪 华为海思 昆仑芯 燧原科技等 [5] IPO进程与同业比较 - 公司IPO申请于2024年6月30日被受理 与摩尔线程同期申请科创板上市 [6] - 同业公司寒武纪2022-2024年合计亏损超过25亿元 摩尔线程同期亏损超过50亿元 [7] - 同业公司普遍面临研发支出高 短期收入少的盈利困境 摩尔线程三年营收合计不到6亿元 同期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 [7]
国产GPU集体冲上市,沐曦累亏近33亿,收入依赖单一产品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14:32
IPO进展与募资计划 - 公司科创板IPO于6月30日获受理,7月19日状态变更为"已问询",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1][5] - 计划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A股,拟募资39.04亿元,投后估值210.71亿元[5][7] - 募资用途:24.59亿元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3亿元用于AI推理GPU项目,9.91亿元用于前沿领域GPU技术研发[5][7] - 创始人陈维良通过直接持股及控制上海骄迈、上海曦骥,合计控制22.94%股份表决权[5] 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全栈GPU产品研发设计,覆盖AI训练/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累计销量超2.5万颗[7] - 主要收入来源为曦云C500系列,2023-2025Q1收入占比从30.09%升至97.87%,产品集中度持续提高[9][11] - 智算推理GPU曦思N100系列收入2024年下滑74.6%至349万元,因生成式AI大模型冲击传统推理芯片需求[10] - IP授权收入从2023年0.22亿元(占比43.12%)骤降至2024年100万元(占比0.13%),跌幅达95.5%[10][11] 财务表现 - 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42.64万元→2024年7.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074.52%[8][9] - 持续亏损:2022-2025Q1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32.9亿元,研发费用合计24.66亿元占累计营收282.11%[12][13] - 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20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43.61亿元,因收入规模小、应收账款增加及战略备货[14] - 营业成本占比从2022年75.9%降至2025Q1的44.74%,但研发费用占比仍高达68.01%[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GPU市场2024年规模773.9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4724.5亿美元,CAGR35.19%;中国2024年市场规模1073亿元,同比增32.96%[15] - 英伟达占据全球智算中心GPU市场超90%份额,中国AI芯片市场占比约70%[12]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海光信息(2024年营收91.62亿元)、寒武纪(2024年营收11.74亿元)及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未上市公司[17] - 公司竞争优势包括实现千卡集群商业化应用,支持128BMoE大模型全量预训练[18] 研发与战略布局 - 在研产品包括曦云C600/C700系列、曦思N系列、曦彩G系列,但存在流片及量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11] -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2025Q1研发费用从2.18亿元增至6.48亿元,占营收比例最高达151857.63%[9][13] - 出口管制政策创造国产替代机遇,下游智算中心需求有望向国产GPU转移[16]
沐曦股份累亏33亿拟募39亿补弹药 GPU销量突破2.5万颗仍未扭亏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9
公司概况 - 沐曦股份成立于2020年9月,专注于国产GPU研发,目标市场为数据中心和AI计算[1][3] - 公司由AMD前高管陈维良创立,核心团队包括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彭莉等顶尖技术人才[3][4] - 累计完成8轮融资,总金额超20亿元,最新估值达210.71亿元[1][7][8] 资本与股权结构 - 私募大佬葛卫东投资8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7.48%[1][8] - 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国调基金等明星机构参与投资,经纬系合计持股5.13%[8] - 实际控制人陈维良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持股22.94%,按最新估值身家达32.22亿元[8][9] 产品与技术进展 - 首款产品曦思N100系列从立项到流片仅用13个月,2023年4月实现量产[10] - 截至2024年一季度GPU累计销量突破2.5万颗,良率和交付能力持续提升[10] - 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55项,其中发明专利245项[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4年营收7.43亿元[10] - 报告期累计亏损32.90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24.66亿元远超营收11.16亿元[11] - 2024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6.15亿元,占当期营收191.96%[15] 供应链与客户 - 存货余额从2022年1767万元激增至2025年一季度8.90亿元[15] - 预付账款规模达11.07亿元,主要用于晶圆和HBM原材料采购[16] - 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年度变动率超80%,稳定性不足[16][17] 上市计划 - 拟科创板IPO募资39.04亿元,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占总股本10%)[9][18] - 募资将全部用于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后估值预计达390.40亿元[9]
抢下120亿,这届芯片老兵要翻身了
是说芯语· 2025-07-04 21:14
行业背景与机遇 - 国产GPU双雄摩尔线程与沐曦集成电路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都因2024年底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爆火迎来发展机遇 [3] - 2019年美国禁令后中国半导体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大基金二期成立,壁仞科技、燧原、沐曦、摩尔线程等国产GPU企业涌现 [6] - 高端GPU断供导致国内AI、云计算、自动驾驶等行业面临"无芯可用"困境 [7] - 深度求索发布的千亿参数大模型DeepSeek-R1引爆推理市场,为国产GPU创造替代窗口 [17][19] 公司发展路径 摩尔线程 - 由英伟达中国前负责人张建中创立,集结英伟达旧部及地平线、微软、AMD等人才,100天跻身独角兽 [8][10] - 采用"高举高打"策略,Pre-A轮融资仅用1个月完成 [10] - 2022年发布首款全功能GPU苏提,9个月后推出国产游戏显卡 [10] - 2022-2024年营收从0.46亿元增至4.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8.44% [20] - Pre-IPO估值达246.2亿元,创始人张建中持股价值约27亿元 [20] 沐曦集成电路 - AMD前高管陈维良创立,团队包括AMD首位华人女科学家彭莉等核心人才 [11][12] - 聚焦数据中心和AI计算市场,2022年推出曦思N100系列,2023年4月实现量产 [15] - 曦思N100从立项到流片仅用13个月,曦云C500半年完成回片测试 [16] - 截至2025Q1累计销量超25000颗 [16] - 创始人陈维良持股22.3659%,按210亿融资估值身家超46亿元 [22] 产品与技术 - 摩尔线程自主创新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 [28] - 产品矩阵覆盖消费级(MTT S80/S70)、数据中心(MTT S2000/S3000/S4000)、边缘计算("长江"SoC芯片) [28] - 沐曦MXC、MXN系列芯片在AI训练推理领域展现优势,产品迭代速度快 [29] 募资计划 - 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用于下一代GPU研发及产能扩张 [25] - 沐曦拟募资39.04亿元,其中24.59亿用于新型GPU研发,4.5亿用于AI推理GPU,9.91亿用于前沿领域GPU技术 [26] 行业前景 - 机构预测国产GPU替代窗口已打开,未来三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19] - 国产芯片将通过极致性价比实现弯道超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后续可能跟进IPO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