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配送服务

搜索文档
预告︱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近期相关活动预告
机器人圈· 2025-08-11 11:13
政策与行业规划 - 202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十六大部委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1] -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 [1] 行业活动预告 - 2025年8月将密集举办7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重大活动,包括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海)、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北京)等 [2][3] - 活动覆盖技术研讨(传感技术、物联网与AI)、产业融合(低空经济与机器人协同)、国际学术交流(IoTAIMA 2025)等多维度主题 [2][3] 技术发展与市场动态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通过模仿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能力提升运动性能 [5] - 人形机器人领域价格战爆发,量产加速推动产业重构,科技革命引发社会想象 [5] - 越疆科技港股表现突出,市值实现翻三倍,领跑机器人赛道 [5] 学术与产业研究 - 院士及专家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包括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孙立宁)、人形机器人智能挑战(熊蓉)、机构智能与变形机器人实现(潘云鹤) [4][5] - 清华大学团队加速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技术,强调创新信心对技术突破的关键作用 [5] 企业表现与数据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 [5] - 行业洗牌加剧,55家上市公司2023年报呈现喜忧参半态势,75家2024年报亮点企业形成新竞争格局 [4] 国际前沿技术 - 国际研发聚焦新型机器人装置:螳螂虾仿真机器人、可扩展压电机器人、3D打印软体手等 [5] - 突破性成果包括cm级折纸四足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以及无人机路径规划新框架 [5]
CAAI具身智能专委会主任蒋树强:世界模型是智能体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机器人圈· 2025-08-04 19:38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的核心要素包括身体、环境与智能,三者通过深层次交互实现智能功能[4] - 智能实现依赖身体结构(如身高、感官分布)与感知行为能力的协同作用[4] - 具身大模型需融合视觉、语言、行为数据及物理参数等多模态信息,训练复杂度显著高于传统模型[4] 具身大模型挑战 - 单一本体训练更务实,多形态机器联合训练面临泛化能力、传感器差异等工程难题[4] - 虚拟环境生成数据存在物理参数失真问题,真实与虚拟环境对齐技术尚未突破[5] 世界模型研究 - 世界模型需整合三维空间、动态变化、对象关系等要素,为智能体决策提供环境预测基础[5] - 当前研究聚焦导航等工程实现领域,理论方法仍待完善[5]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企业领跑趋势明显[8] -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量产爆发与价格战双重压力,AI技术融合成为关键机遇[8]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械手等创新方向[8]
【视频回放】CAA卫星圆桌派第11期 “自动化专业大解析”圆满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6-30 21:53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 顶流期刊联合征文活动开启,9大期刊参与,投稿将在年底正刊发表[1] - 大会将聚焦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提供高曝光商务合作机会[1] - CAA卫星圆桌派第11期活动吸引约15万人次在线观看[1] 自动化专业发展前景 - 自动化专业作为支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端装备等国家战略的核心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 - 自动化技术已深入日常生活,从空调温控到地铁无人驾驶,再到工业智能化转型[4] - 自动化在"卡脖子"技术攻坚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4] 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 - 动态系统建模和反馈控制思想被专家称为"永不过时"的核心能力[4] - 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体、以智能为用",具有蓬勃生命力[5] - 工业自动化正在向自主化转型,触觉传感技术正在重塑人机交互范式[4] 机器人行业动态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出炉,行业表现各异[7]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价格战开始显现[7]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与AI结合带来新机遇[7] 机器人技术创新 - 微纳感知技术正在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7]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学习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能力[7] - 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和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问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