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跑
搜索文档
体育赛事热 健身去处多(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11月初,在今年"苏超"总决赛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几乎将我淹没。近6个月,85场比赛,线上 线下观众超22亿人次,多么震撼!作为一名体育系统的从业者,作为一名江苏居民,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在江苏省体育局工作25年了,在群体条线工作近10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江苏开展"万村体育健身 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桌、1条健身路径。当时许多人还没有健身意识,当我们 把这些健身器材送到各村时,有的村干部甚至不愿腾出地方来安装。 而在2020年,我们体育局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发现,观众反映的8个问题中,居然有5个与全民健身相 关,其中不仅有"运动器材损坏了要及时修理更换""球场订不到,希望多建些球场"等具体需求,还包 括"球场最好带灯光,这样晚上也能运动""健身步道能不能用塑胶,避免伤膝盖"这样的精准需求。 经济发展了,观念变化了。这几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深深感受到,群众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 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目前,江苏建成体育公园1400多个、健身步道5.23万公里 ...
“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新华网· 2025-11-05 21:02
活动规模与影响 - 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其中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活动超过2200场 [1] - “村字号”文体活动类型多达24种,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七成 [1][2] - “十四五”期间,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活动累计举办近8000场,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6] 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 - 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 [4] - 浙江安吉截至2024年底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撬动富民产业1.21亿元 [4] - 湖南保靖举行村厨村艺大晒活动,带动旅游收入40.8亿元 [4] - 一些因“村字号”走红的“明星村”业态丰富,村集体经济成倍增长,商业化趋势显著 [11] 发展动力与成功因素 -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坚强支撑,互联网传播突破地域限制,使活动从“乡村一隅”走向“社会全域” [6] - 农民主体性是根本动力,农民不再是“看客”而是“主角”,活动反映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2][5][6] - 文化基因是重要底气,民族服饰、地方戏曲、特色饮食等元素的融入提供了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认同 [6][7] 未来发展与挑战 - 群众体育活动吸引的球员以中年群体为主,青少年参与力度较为薄弱,需设置不同年龄梯度的赛事 [9] - 文艺与体育活动需要专业人才,如懂戏曲的表演人员、具备基础裁判知识的人员 [11] - 需避免内容跟风、趋同现象,建议将本地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活动,鼓励相邻村镇联合打造“文化片区” [11] - 未来应致力于让村民享受普惠、优质的乡村文体服务,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11]
新华视点|“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新华网· 2025-11-05 20:43
文章核心观点 - “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产生巨大影响力 其魅力源于农民主体性、乡村文化基因以及数字化传播的共同作用 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 更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1][5][8] “村字号”活动规模与类型 - 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 其中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活动超过2200场 [1] - “村字号”文体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多达24种 包括“村BA”、“村超”、“村晚”、“村厨”、“村舞”等 [1] - “十四五”期间 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活动累计举办近8000场 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6] 活动参与度与主体性 - 2024年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过70% 农民从台下“看客”转变为台上“主角” [2] - 活动根植于农民自身生活 例如村民将农耕生活和对土地的热爱融入自编自导的原创舞蹈中 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性和自豪感 [1][8] 经济带动效应 - 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到80% [4] - 浙江安吉截至去年底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 撬动富民产业规模达1.21亿元 [4] - 湖南保靖举行村厨村艺大晒活动 带动旅游收入40.8亿元 [4] - 部分因活动走红的“明星村”村集体经济实现成倍增长 商业化趋势显著 [11] 兴起与走红的原因 -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释放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5] - 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强支撑 互联网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 使活动从“乡村一隅”走向“社会全域” [6] -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文化基因是根本底气 活动中融入的民族服饰、地方戏曲等元素提供了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认同 [8] 未来发展挑战与方向 - 群众体育活动目前吸引的球员以中年群体为主 青少年参与力度较为薄弱 [9] - 活动开展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人才 如戏曲表演、体育裁判等 [11] - 需避免内容跟风、趋同现象 建议将本地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有机融入 或联合相邻村镇打造“文化片区”实现资源互补 [11] - 未来应致力于提供普惠、优质的乡村文体服务 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在坚守“百姓舞台”的同时助力产业兴旺和村民富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