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

搜索文档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品牌+服务 流量变“留量”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4
贵州文旅产业表现 - 2024年端午假期贵州榕江县接待游客19.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 [1] - 2024年榕江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8.6% [1] - "村超"等文体活动带动贵州文旅产业强劲复苏,网上话题浏览量近千亿次 [1] 贵州文旅发展策略 - 发挥"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优势,打造"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化体育IP [1] - 推动文化体育与自然风光融合发展,形成巨大流量效应 [1] - 加快建设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与国内大城市的快速连通 [2] - 织密省内交通网络,串联民族特色村寨和历史文化景点 [2] - 推出"支支串飞""机景联动""小车小团"等个性化旅游交通服务 [2]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各地需深入挖掘资源禀赋,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2] -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产品 [2] - 持续加大创意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2] -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3] - 培育多元消费场景,提升游客体验 [3]
“比赛第一”的“苏超”爆火:有为政府可以激活有效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22:46
赛事影响力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作为地方性业余赛事,影响力远超全国性职业赛事,迅速成为全国互联网热门话题 [1] - 赛事门票瞬间售罄,场外人流拥挤,单场上座超万人,这些场景在"苏超"成为常态 [1] - "苏超"成功将地域劣势转化为流量爆点,利用"散装江苏"的传播力展现地域多样性 [2] 经济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期间,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3] - 常州、徐州、镇江针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盐城、南京、泰州定制"看球+旅游+美食"文体旅套餐 [3] - 类似"村超""村BA"等赛事已带动当地旅游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广东龙舟比赛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3] 成功因素分析 - 2021年江苏苏宁队解散后,江苏高水平足球赛事长期空缺,市场存在供给缺口 [4] -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精准抓住竞技体育核心,契合球迷对激烈竞争的需求 [4] - "散装江苏"的地域特色加剧比赛竞争性,形成独特吸引力 [4] - 政府"搭台"、民间"主演"的模式,贴合市场真实需求的定位,结合地域特点放大活动效应是关键成功因素 [4]
从“相加”到“相融”:贵州文旅体融合的“破界”实践
新华社· 2025-06-01 14:27
文旅体融合创新 - "村"系列品牌(村马、村超、村BA、村T、村晚)成为贵州文旅体融合的核心驱动力,三都县"村马"赛事单月旅游综合收入超4亿元[2] - 榕江县"村超"2023年吸引游客1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带动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3] - 非遗元素(苗绣、侗布、银饰)通过时装周等平台实现破圈,45名儿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展示"村T"文化[3] 科技赋能传统文旅 - 黄果树瀑布通过全息投影、雾森系统等技术升级夜游项目,2024年安顺市过夜游客增长20%至1300万人次[5]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运用全息影像、VR等技术沉浸式演绎红色历史,《红飘带》系列演出成为文旅新标杆[6] - "天文小镇"围绕"中国天眼"打造科幻主题乐园,2024年接待游客129.83万人次[7] 业态升级与品牌创新 - 民宿经济崛起,惠水县"寂村"民宿吸引四川客群,丹寨县将传统苗居改造为运动员民宿,毕节民宿房价涨幅达123%[8] - 酱酒文化跨界旅游,赤水河沿线酒厂转型"卖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融合[8] - 贵州推出"小车小团""支支串飞"等创新行程,吸引50多国28支国际球队参与"村超",国际旅行商合作拓展至60余家[9] 数据增长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前两月贵州接待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7.9%,入境过夜游客增长92.3%[6] - "村超"全网流量数百亿次,"村马"场均吸引游客2万余人[2][3]
“五一”假期“村”字号频“出圈”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5-05 16:10
乡村旅游新业态 - "村"字号活动如贵州榕江"村超"、台江"村BA"、三都"村马"、凯里"村T"等持续火爆,吸引大量游客参与[1] - 新疆、内蒙古等地骑手携百余匹赛马参加"贵州村马",吸引3万余名观众观赛[1] - "村T"走秀达成五省区民族服饰联展,30多个民族进行服饰展演[1] 乡村特色体验 - 云南墨江"村烤"项目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如五彩糯米饭、炭烤五花肉等,并有文艺团体轮番献艺[1] - 浙江乡村游中"村咖"成为热门打卡点,杭州桐庐最火门店需排队半小时[2] -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落举办非遗鱼灯巡游,吸引众多游客体验徽州民俗[4]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指出,乡村文旅资源具有典型性、在地性等特点,需构建审美意象的乡村艺术现场[4] -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强调打造特色"村IP"需坚持地域特色,让游客看到文化遗产与未来[5] - "村"字号活动显现凝聚人心、聚合人才、带动就业的功能,具有长远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