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搜索文档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31
文化资源禀赋 - 江苏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 25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 [2] - 江苏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项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4] - 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确认找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址 距今6000年 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2] 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 - 江苏实施文明探源工程 揭示地域文明的基因 源流与谱系 [2] - 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推动编纂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 并建立线上数据库 [3] -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例如将顾廷龙故居用于国家级"非遗"程氏针灸 为老宅注入新生命力 [6]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 - 2024年江苏博物馆参观量达1.4亿人次 全国领先 [6] - 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 文创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 [7] -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日均客流近2万人次 实现"老味道"与"新场景"融合 [6] 文化创新与现代表达 -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 收获观众百万 成功普及昆剧剧种 [7] - 通过"非遗生活荟"等创意活动 推动非遗走向市场化 时尚化 [9] - 推出"读城"主题线路 在城市深度漫游中串联历史与市井烟火 让文化在行走中"活"起来 [9] 文化影响力与交流 - 舞剧《红楼梦》海外巡演至新加坡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10] - "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 以非遗技艺架起中欧交流桥梁 [10] - 南京 苏州 扬州 淮安等城市获得"世界文学之都" "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10] 重大文化项目与基础设施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4年多来累计接待超1500万人次 成为大运河文旅新地标 [9] - 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内陈列明清道路遗迹 是文物普查新发现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3] - 作为大运河 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江苏全力推进相关文化建设 [9]
大学生版《牡丹亭》:良辰美景“动”校园
中国青年报· 2025-05-09 15:44
演出概况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于4月26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由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伴奏队伍表演,团队80%成员为00后,平均年龄不到22岁[1] - 该版本以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为蓝本,呈现《游园》《惊梦》《言怀》等折子戏,历经近9个月排练[1] - 演出团队由50名来自29所高校的学生组成,包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4] 创作背景与意义 -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此次校园版是古老昆曲艺术与青春活力的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掀开新篇章[1] - 白先勇担任艺术总监,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员指导学生排练,旨在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1][5] - 昆曲曾因观众老龄化陷入传承困境,培养年轻观众是关键,"昆曲进校园"是重要战略[12] 排练与演出细节 - 排练利用暑假、小长假与周末时间,学生被带到苏州集中训练,克服地区与课程差异[5] - 学生分为小生班、旦角班等小组,由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进行"一对一"指导[7] - 同一角色由不同演员出演,形成"4个柳梦梅、6个杜丽娘"的创新模式,让更多学生获得展示机会[8] 学生参与体验 - 学生通过排练提升表演技能,同时学习昆曲历史、文化内涵等,加深对艺术的理解[9] - 参演学生表示经历难忘,如东南大学范宇鹏从小热爱戏曲,澳门理工大学程诚领略到昆曲精妙与深邃[4][13] - 学生克服训练困难,如张馨月每晚对着镜子练习台步,张早早反复打磨琵琶弹奏技法[7][9] 演出反响与影响 - 首演获得成功,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称赞演员将昆曲韵味与角色情感完美融合[11] - 海外青年如法国留学生哈尼亚被表演吸引,认为《牡丹亭》堪比《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更浪漫[11] - 白先勇欣慰表示学生非专业背景但短时间内掌握高深艺术,对他们是巨大激励[12] 行业专家评价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期待活动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和时代担当的青年人才[2] - 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认为校园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希望优秀文化热点进入生活[13] - 浙江昆剧团导演汪世瑜对学生快速成长感到欣慰,期待他们传承昆曲艺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