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桃胶
icon
搜索文档
昆明农贸市场的烟火日常,一个连接山野的土地共同体
第一财经· 2025-10-31 11:29
书籍内容与特色 - 书籍《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记录了24个节气篆新农贸市场的日常,并从博物学视角分类梳理了316种食材[1] - 作者将书稿称为"云南集市博物志",强调市场是一个天然的博物学课堂[1][3] - 书籍内容基于作者2021年寒露开启的全年市场观察,结合了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地方性知识研究[1][18] 篆新农贸市场概况 - 市场占地20亩,布局为4横4纵通道,设有650多个摊位[4] - 摊主多数来自云南各地,部分来自川渝黔、宁夏和东北地区,形成多元化的食材供应网络[4] - 市场被描述为"可食用的自然博物馆",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许多游客将其作为云南之行的首站或末站[4] 食材多样性与供应链 - 市场集中呈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辨识利用草木动物为食材药材的经验,食材具有营养丰富和贴近自然的特点[3] - 每天凌晨周边各市县的山茅野菜向昆明运输,市场与周边山野乡村通过日夜四季变化联结成"土地共同体"[5] - 地州山茅野菜专卖店售卖106种特色菜品,食材多为嫩芽尖和嫩花苞,通过飞机、动车或高速公路运输以保持新鲜度[5] 菌类食材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 野生菌子已成为云南代名词,游客在菌子季密集到云南消费,但当地人的菌子季快乐仍具独特性[9] - 作者父亲在70年代发现出口日本的松茸即云南大花菌,并开始向山民收购,90年代研究确认松露即云南猪拱菌[12] - 历史上鸡枞酱油采用费时熬制工艺,如今已绝迹,反映了对山珍食材极致利用的传统生活经验[10] 市场变化与挑战 - 市场近期进行改造后菌菇区域变得干净敞亮,但本地顾客减少,转向周边乡街子购买更便宜新鲜的野生菌[19] - 出现由创意年轻人接管的规范化摊位,如干花摊位,但可能使市场逐渐失去传统泥土气息的独特性[19] - 现代物流结束了高山大川阻隔和本土种植本土售卖模式,但商业化泛起和游客涌入正引发市场缓慢变化[19]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一线走访解难题
肥桃产业概况 - 肥桃栽培历史超过1100年,当前栽培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 [1] - 行业共有种植户3.1万户,年产值达10亿元 [4] - 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贯通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推广全链条 [4] 产业发展政策与模式 - 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肥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保护面积、培优品质、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四个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3] - 明确“政府扶持、国企带动、科技拉动、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3] - 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保障、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3] 产业监督保障机制 - 市纪委监委采取“室组地”联动监督方式,拓宽发现问题线索渠道,查处党员干部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1] - 聚焦惠民资金发放环节开展整治,针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侵占截留等问题,推动部门协作比对发放情况 [2] - 组织干部深入种植园区和销售单位,聚焦种植销售、技术服务、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开展一线监督 [2] 产业深化发展举措 - 市纪委监委对肥桃深加工、电商销售、数字农业等全链条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并联合多部门会商研判 [2] - 深加工企业桃汁订单进入满负荷状态,并研发桃胶、代用茶等新产品 [4] - 通过全链条深耕实现产业各环节贯通,诠释“小桃子成就大产业”的富民之路 [4]
桃子更甜的密码(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52
桃子甜味的科学原理 - 中国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成果,揭示桃子甜味的关键是一种特殊蛋白质,该蛋白质在桃子积累蔗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 - 这一发现为培育风味更好的桃子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湖北枣阳桃产业发展模式 - 枣阳凭借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实现从5月中旬到11月初月月有鲜桃上市 [2] - 产业链纵向延伸:科学种植→精深加工(桃酒、桃胶)→农文旅融合(非遗展示、音乐派对) [2] - 产业发展使群众收入显著提升,2025年当地已形成"桃经济"多元生态 [2] 产业发展方法论 - 成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枣阳案例证明需立足自身优势深挖资源潜力 [2] - 需保持市场敏感度,如浙江义乌商人余永远通过多次尝试最终锁定卷发棒细分市场 [3] - 转型需把握节奏,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要平衡新旧动能转换,避免激进改革 [3] 成熟产业的特征与价值 - 成熟产业具备抗风险能力,能从容应对外部冲击和转型挑战 [4] - 产业成熟度提升直接增强国民经济韧性,被外媒评价为"中国日益受到全球赞赏"的关键因素 [4] - 发展成熟度与国际化程度正相关,体现"成熟的世界大国"特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