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服饰
icon
搜索文档
第9届南博会前5天签约金额达86.63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23:47
展会签约成果 -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共签约商贸合同163个,签约金额达86.63亿元人民币 [1] - 签约产品主要为农产品食品类、矿产品类、化工类、机械设备类和服装鞋帽等 [3] - 东南亚国家实际签约合同89个,金额11.79亿元人民币,占比14.3% [3] 签约区域分布 - 签约合同数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缅甸、中国香港、意大利 [3] - 南亚八国和南盟工商会参展企业482家,设置699个标准展位,巴基斯坦参展企业和展位数量均居第一位 [4] - 南亚馆累计交易额达448.14万元人民币,较上届增加166.58万元人民币 [4] 创新与转型举措 - 促成供应链服务、国际物流、海外仓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及智能化服务等合作协议项目20余个,推动云南从区域贸易节点向全球产业链枢纽转型 [3] - 首次开设跨境直播专区,会期累计观看人数570万人次,日均客询量超1500条,实现跨境订单120万美元 [3] 参展企业与销售表现 - 吸引50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参会 [3] - 斯里兰卡作为主题国,销售情况多日登顶南亚馆销冠,并稳居境外参展国家现场销售额前三位 [4]
云南金平:用好乡村直播“新农具”
经济日报· 2025-05-24 15:27
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 云南省金平县曼棚新寨村通过直播电商销售本地农特产品 村民熊秋琳作为返乡大学生主播月销售额达数万元 [1] - 该村采用"党支部+直播基地+农特产品供应链+网红带货"模式 实施"133632"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创建1个直播孵化基地和培育3家经营主体 [2] - 2022年外交部牵线实施苗绣传承和培训项目 提升当地妇女电商直播能力 去年全村直播电商销售收入2830万元 为农户增收391万元 [2] 产业发展模式 - 曼棚新寨村发挥本土人才创造力 依托人文自然特色培育直播人才 带动32户群众共同发展 [2] - 村党支部书记杨小龙作为致富带头人返乡 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 以直播为突破口推销农特产品 [1] - 金平县利用生态康养禀赋和民族文化资源 扶持乡村直播产业 引入社会帮扶力量从资金智力流量多维度支持 [2] 未来发展规划 - 金平县将加大电商直播人才培育力度 推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 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3] - 直播电商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新农具" 实现农民变主播 特产变品牌 流量变销量的转变 [3] - 该模式成功克服山区交通不便劣势 发展特色农业 涌现出一批乡村主播带动产业发展 [2]
把民族服饰“穿到”外国街头(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06:02
非遗文化传播 - 中国女孩苏晓玲通过身穿民族服饰在海外街头展示中华非遗文化,吸引超200万粉丝关注 [1] - 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广场,她以服饰和影像为媒介传播非遗文化 [1] - 视频内容从服饰展示拓展为文化解读,包括民族介绍、工艺说明和节庆背景 [4] 民族服饰创作 - 民族服饰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如苗绣的花鸟图腾、傣族的水纹裙摆、瑶族头饰上的龙凤意象 [3] - 每套服装需提前数月联系借服渠道,查阅文献并请教族中长者以确保准确性 [3] - 拍摄时需穿着重达20斤的服饰,在户外站立数小时 [4] 创新与融合 - 采用"加法思维"创新传统服饰,如将苗族鱼尾裙与皮影结合打造戏剧感造型 [4] - 在打铁花主题视频中搭配畲族"凤凰装",寓意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4] - 化身为"剪纸娃娃",在年节布景中营造节庆氛围 [4] 跨文化互动 - 在法国、意大利、捷克、韩国等地展示民族服饰,记录当地观众反应 [5] - 外国观众对中国非遗兴趣超出预期,如法国退休教授建议将瑶族服装送进博物馆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跨越语言和国界 [5] Z世代与文化自信 - 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和文化自信传承者,通过短视频让观众了解民族文化 [5] - 希望民族文化以日常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如佩戴彝族银饰或苗绣挎包 [5]
广西烟火 | 天上街市五彩霞
广西日报· 2025-05-11 11:10
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 - 德峨镇"天上的街市"汇聚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形成独特的"五彩"民族文化风情,吸引周边乡镇及贵州、云南等地群众慕名而来 [3] - 民族乐器和服饰是核心商品,月琴、芦笙等乐器与百褶裙、蜡染布等服饰承载历史记忆与生活美学,月琴队创始人李正宏的技艺展示成为圩日亮点 [3][4] - 蜡染产业规模显著,李文良家的蜡染坊年销上万条蜡染布,产品涵盖衣裙、背包、窗帘等,蓝靛草染色工艺保留传统青花瓷韵味 [4] 非遗传承与创新 -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杨云将百余种苗绣针法融入现代设计,成立工作室并带领学生研学,推动苗绣、蜡染技艺代际传承与创新 [4] - 圩场成为传统技艺展示平台,民族服饰店通过刺绣与蜡染故事讲解,激发青少年对文化根脉的认知与创新灵感 [4] 圩日经济与规模 - 德峨圩日每6天一次,单日客流高峰超3万人,形成集农产品交易、民族商品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市集 [5][7] - 农产品交易保留传统计量方式(如把、碗、个为单位),蒜头、花椒、南瓜等商品价格亲民,反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7] - 圩场品类从基础生活用品扩展至桑蚕、牛羊等特色农产品,土酒、羊瘪汤等饮食文化形成"传统套餐"消费场景 [7] 文化IP与旅游价值 - "天上的街市"IP因民族和谐交易场景与《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传唱而出圈,形成兼具民俗画卷与现代创新的文化符号 [3][8] - 街市通过银饰、月琴、蜡染等元素营造沉浸式体验,主播直播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新形式增强游客互动性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