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洁厕灵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生活“妙招”变“险招”
科技日报· 2025-10-23 13:46
生活“妙招”的科学原理分析 - 使用白醋去除水垢具有科学依据,其原理是白醋中的弱酸(乙酸)与水垢中的碱性物质(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钙和醋酸镁 [1] - 上述化学反应通常不会剧烈,造成烫伤事故的关键因素是高温,高温加速了反应速度,在密闭保温壶内迅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压急剧升高引发喷溅 [1] 安全操作建议 - 使用白醋除水垢时应始终保持壶口敞开,避免密闭 [2] - 必须严格控制液体温度,建议使用常温白醋,切忌将高温白醋倒入密闭容器或在容器内加热 [2] 其他危险“妙招”的风险揭示 - 将点燃的火柴插入风油精是危险行为,风油精中的桉叶油、樟脑等成分溶于酒精后会产生易燃气体,遇火可能导致瓶口着火、瓶身炸裂或火灾事故 [2] - 混合使用洁厕灵与84消毒液是常见危险操作,两者主要成分(盐酸和次氯酸钠)混合会迅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高浓度有毒氯气 [3] - 氯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水肿或窒息,即使低浓度也会灼伤人眼、鼻、喉 [3] - 在狭小不通风的卫生间内混用洁厕灵与84消毒液,极易造成使用者急性中毒 [3] - 洁厕灵与洗洁精混合会发生中和反应,反而使清洁效果大打折扣 [3] 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 若不慎吸入氯气,应立即开窗通风并移至空气流通处,若眼部或皮肤不适需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并更换衣物,出现持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3]
家里虽无“化骨水”,但风险也不低
解放日报· 2025-09-25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 家用化学品存在被忽视的“化皮”风险 消费者使用和存放时安全意识不足 需加强防护和规范操作 [1][2][3][4][5][6][7][8] 家用清洁剂风险 -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 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 直接用手接触会灼伤皮肤 [2] - 含酸清洁剂如洁厕灵酸性成分会迅速刺激皮肤 引发灼烧感、刺痛感 接触时间较长可能破坏皮肤角质层和深层组织 造成化学灼伤 出现水疱、脱皮 [2] - 家用去污剂如火碱(氢氧化钠)、去渍灵和重油污清洁剂含有强碱性成分和表面活性剂或溶剂 直接接触皮肤轻则破坏皮肤屏障导致脱皮、刺痛 重则引发灼伤 [3] - 碱性疏通剂溶于水时会释放大量热量 若未按说明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沸腾、喷溅 高温腐蚀性液体可造成皮肤严重灼伤 接触眼睛可能导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3] - 含盐酸的洁厕灵与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混用会产生有毒氯气 吸入后将刺激呼吸道 轻则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重则引发化学性肺炎 [3] 日化品与制冷剂风险 - 浓度75%的酒精和含酒精免洗洗手液频繁使用会让皮肤失水、干燥 [4] - 酒精易挥发、易燃 给电器消毒需先断电冷却 存放需盖紧瓶盖并远离热源、火源 花露水、驱蚊剂中也含有比例不低的酒精 [4] - 指甲油含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 卸甲油以丙酮为主 两者都易燃、有刺激性 长时间接触皮肤会导致皮肤脱脂 [5] - 发胶、啫喱水含有大量有机溶剂 易燃易爆 使用时要远离火源 避免与吹风机同时使用 存放需避开阳光直射并避免挤压碰撞 [6] -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约为零下78.5℃ 直接接触会导致“冷灼伤” 低温对深层组织的损伤可能存在延迟反应 接触后出现皮肤苍白、麻木、疼痛需及时就诊 [7] 家用化学品存放要求 - 家用清洁剂、消毒剂等风险相对较高 不建议囤货 可按短期用量购买 存放位置需阴凉、干燥、通风 并远离孩子、宠物、食品和餐具 [8] - 酸性和碱性清洁剂不能混装或放在一起 以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或爆炸 [8] - 存放需保留原包装和说明 尽量不更换容器 原包装有成分和使用禁忌信息 若必须分装需使用耐酸耐碱专用容器并贴上标签 避免使用空矿泉水瓶等瓶壁较薄的塑料瓶 [8] - 未用完或过期的家用清洁剂、消毒剂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 高浓度强酸、强碱类溶剂有喷溅、污染水质风险 还会腐蚀管道 应按照有害垃圾分类投放 [8]
“氢氟酸溶液”已在电商平台下架 专家提醒:这些家用品也需要警惕
搜狐财经· 2025-09-19 08:45
电商平台氢氟酸销售监管 - 电商平台已全面下架氢氟酸溶液及相关产品 三家主流平台均无法检索到"氢氟酸"、"氢氟酸溶液"或"氢氟酸清洗剂"等关键词[2] - 下架前氢氟酸溶液可随意购买 浓度范围0.5%至40% 销售规格从100ml至25kg不等 部分商品销量超过10000件[6] - 部分商家通过私下渠道继续销售 要求消费者通过微信等平台外方式联系购买[6] 危险化学品管理规范 - 氢氟酸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实行严格管制 仅限具备资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工厂等合法主体通过政府指定平台采购[9] - 采购单位需证明合法用途 具备安全储存条件和专业人员 并执行"五双"管理制度实时监控进出存量[9] - 使用需在通风橱内操作 严格遵循浓度和操作规范 并做好个人防护[9] 化学品消费安全风险 - 消费者使用锅底除黑剂被化学烧伤 产品成分仅标注活性碱、渗透剂等泛称 未提供具体成分及风险提示[10] - 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用导致中毒事件 含强酸强碱、挥发性溶剂的日化品存在误用风险[11] - 线上农药销售虽标注"非专业人士谢绝购买" 但消费者仍可直接下单购买[13] 行业安全警示与规范 - 电商平台增设消费提醒 要求遵循法规做好防护并配备应急冲洗装置[4] - 商家未充分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多数商品页面缺乏成分详情及危害说明[10][16] - 医疗机构建议危险化学品分类存放 避免与食品药品混放 禁止随意更换包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