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驱蚊剂
icon
搜索文档
暴雨洪灾后,守护健康要“三防”
科技日报· 2025-08-15 09:19
暴雨后健康风险与防护措施 - 全国多地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和洪涝 潮湿环境和漂浮垃圾形成病原体滋生温床 对公众健康构成隐患[1] - 专家提出三防重点 防病从口入引发的肠道疾病 防污水接触造成的皮肤感染 防蚊虫叮咬导致的虫媒传染病[1] 肠道疾病防护 - 洪水破坏饮用水设施和水源并影响食品安全 洪水中存在多种粪口传播病原体 携带粪便和动物尸体易滋生大量病原体[2] - 被淹没区域食品和饮用水受污染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和肠道病毒感染 症状表现为发烧腹泻恶心[2] - 防护建议包括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避免共用毛巾并经常消毒 饮用纯净水瓶装水或开水避免生水[3] - 食用热加工饭菜 不食用病死淹死牲畜禽类 出现发烧恶心症状尽早就医防止疾病发展[3] 皮肤感染防护 - 积水表面漂浮大量生活垃圾 高温高湿环境催化污染物加速病原体滋生繁殖 长期接触污染积水易引发皮炎足癣等皮肤疾病[4] - 洪水淤泥中可能存在生锈钉子玻璃碎片等尖锐物品 划伤后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深处引发感染[4] - 需要蹚水出行时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浊雨水 穿戴雨衣雨鞋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 保持皮肤干燥洁净[4] - 回家后立即清洗消毒皮肤 小伤口使用碘伏酒精消毒 深伤口立即就医防止破伤风感染[4] 虫媒传染病防护 - 洪涝后积水与粪便垃圾动物尸体构成蚊虫孳生理想环境 提高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5] - 疾病传播遵循人蚊人路径 需减少蚊虫孳生 检查清理花盆托盘等积水处 对水缸水箱做好密封措施[5] - 外出配备防蚊帽穿长衣长裤 裸露部位喷涂驱蚊剂 居所安装纱门窗蚊帐等防蚊设施 夜间使用蚊香驱蚊液等灭蚊设备[5]
立秋后,换季健康指南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06:44
健康养生 - 立秋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热凉交替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暖 [2][3] - 季节转换期存在三大健康误区:输液疏通血管无科学依据 血压波动期不可擅自停药 红酒/醋软化血管说法不成立 [3] - 秋燥易引发口干 皮肤干痒等症状 中医推荐百合 梨 银耳等润燥食材 减少辛辣油炸食品摄入 [4] - 按摩迎香穴 合谷穴可缓解鼻腔干燥 配合深长呼吸练习及加湿器使用能有效防燥 [4][5] 蚊媒传染病防控 - 伊蚊传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按蚊传播疟疾 库蚊传播乙型脑炎 各蚊种均可传播丝虫病 [6] -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 关节痛 皮疹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损伤 老年及孕妇群体风险更高 [7] - 基孔肯雅热症状类似登革热但关节痛更显著 发病前有境外旅居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8] - 中国已实现疟疾本地零感染 但输入病例风险仍存 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出现周期性发热需立即就医 [9] 科学防蚊措施 - 户外防蚊需穿浅色长袖 使用驱蚊剂 避免蚊虫活跃时段进入湿地 室内应安装纱窗 清除积水容器 [10] - 灭蚊优先选用正规杀虫剂 喷洒后需密闭空间30分钟 孕妇婴幼儿家庭建议采用物理防蚊方式 [10] - 社区需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处理垃圾并消杀蚊虫孳生地 [10]
如何做到科学防蚊 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8-07 00:04
央视网消息:立秋将至,蚊子的危害依然不容忽视,蚊子叮咬会传播疾病,如何做到科学防蚊?来看专家解读。 户外防蚊怎么做?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丁晟称:"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儿童选择驱蚊剂要选择含量低的产品,孕妇要慎 用。避免在黄昏至清早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 丁晟称:"电热灭蚊液或灭蚊片在睡前1—2个小时插上电源,关闭门窗熏杀,人要离开,睡觉时保持通风。孕妇、婴幼儿我们建议以防蚊 措施为主。" 此外,社区、单位、公共场所要经常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处理垃圾,对蚊虫孳生地采取消杀措施。 丁晟称:"我们要购买使用正规的产品。杀虫气雾剂要对准容易藏蚊的地方,比如门后、窗帘后、床底下、墙角这些部位快速喷射,喷后 要关闭门窗30分钟,通风1小时后才能进入,注意喷射的时候避开食物、餐具、火源和电源。" 电蚊香怎么使用? 杀虫气雾剂怎么喷? ...
广东,开启全民大灭蚊!国家疾控局局长带队赶赴佛山,“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
华夏时报· 2025-08-03 23:03
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 - 广东省一周内新增本地病例2940例[3] - 当前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叠加高温湿热天气[1] - 国家疾控局局长带队到佛山指导防控工作[17][18] 防控措施部署 - 全省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灭蚊行动[3] - 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18] - 落实新版诊疗方案加强医疗机构管理[19] 生物防治技术 - 使用华丽巨蚊幼虫可吃掉80-100条伊蚊幼虫[7] - 中山大学每周生产400-500万只绝育雄蚊[10] - 绝育雄蚊可使雌蚊后代减少200-300个[12] 创新防控手段 - 研发电子哨兵实时监测伊蚊密度[8] - 投放5000多条本地灭蚊鱼种[12][14] - 使用无人机排查屋顶积水点[5] 社区防控行动 - 居民晚间集中点燃蚊香驱蚊[3] - 全面清理各类小型积水容器[16] - 创作防蚊灭蚊宣传歌曲普及知识[16] 个人防护建议 - 选择含农药登记证号的驱蚊产品[22] - 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户外活动[22] - 每4小时补涂驱蚊剂保持效果[22]
佛山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7-31 00:12
疫情响应与防控措施 - 佛山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以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 [2] - 当前佛山市特定区域正在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工作 [2] 疾病传播与预防核心 - 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关节痛和皮疹 [3] - 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措施的实施 [3] 个人防护措施 - 户外活动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以减少皮肤暴露 特别是在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时段 [4] - 暴露皮肤和衣物需喷涂有效驱蚊剂并定时补涂 同时建议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5] - 避免在树荫 草丛 竹林 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长时间停留 [6] 环境治理措施 - 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是阻断蚊虫繁殖的关键 [8] - 闲置容器需清空 倒置或遮盖 沟渠需保持畅通 洼地需填平 [9][10] - 水养植物至少每3天换水并清洗容器 储水容器需严密加盖或投放灭蚊蚴缓释剂 [11][12] - 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形成小型积水容器 [13] 社区协作与就医指引 - 鼓励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 形成防蚊灭蚊良好氛围 [14] - 出现发热 关节痛 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15]
关于基孔肯雅热 你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基本都在这里!
新华网· 2025-07-28 21:19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2] - 已在100多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2] - 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 [3] 传播媒介 - 埃及伊蚊是白昼活跃的蚊种,以人的血液为食,其卵能抵抗干旱长达数月之久 [2] - 白纹伊蚊也是一种白天活动的蚊种,其活跃范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 [2] - 白纹伊蚊主要来源于各种小型且清洁的水体中,例如室外堆积废弃的盆、桶、锅、碗,或者室内的插花瓶、水缸、花盆托盘等 [2] - 白纹伊蚊通常在白天吸血,吸血高峰为早上6至8点和下午17至19点 [2] 症状与治疗 - 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体温大于39℃)、对称性多关节痛、皮疹等,以轻症为主 [4] - 在高危人群,如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引发重症 [4] - 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4] - 约3%至28%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 [4] - 80%的患者在发病后2至5天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 [4] - 目前对基孔肯雅热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4] 防护措施 - 外出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5] - 在蚊虫叮咬高峰期,皮肤暴露部位可以使用驱蚊液 [5] - 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逗留 [5] - 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以物理防蚊手段为主,包括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 [5] -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入境内 [5] 防蚊灭蚊方法 -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需要以清理蚊幼虫孳生地为基础 [7] - 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理房前屋后各类垃圾,定期对种养的水生植物勤换水,能有效减少蚊虫孳生地 [7] - 家中盆景、种养水生植物的容器需5至7天换水1次,换水过程中要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 [7] - 家庭、单位、学校、工地等人员居住场所可加装纱门、纱窗,室内可使用蚊帐 [7] - 对于无法或不宜清理的积水可选用灭蚊幼剂进行处理 [8] - 成蚊密度较高时,专业防制人员可采用滞留喷洒与空间喷雾技术进行控制 [8] - 对于居民家庭或宾馆等室内场所,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登记证的气雾剂、蚊香等卫生杀虫剂用品进行防蚊灭蚊 [8]
北京疾控:目前北京市偶有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
新京报· 2025-07-22 14:02
基孔肯雅热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 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12 天,多为3~7天。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1传染源 新京报讯7月22日,北京疾控发布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 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目前,我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 存在。 白纹伊蚊体黑而有白纹,俗称"花蚊子"或"黑蚊子",能够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传 疾病。其白天吸血,吸血高峰为早上6—8点和下午17—19点。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 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119个国家发现 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
警惕基孔肯雅热!广东佛山已超千例感染
财联社· 2025-07-20 18:16
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 - 广东佛山近期出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 截至19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873例 均为轻症病例 [1] - 佛山多区发布《告全体市民书》 号召公众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并杀灭成蚊 [1] 基孔肯雅热疾病特征 - 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 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潜伏期通常为3到7天 [2] - 主要症状包括高烧(体温≥39℃)、关节疼痛(集中在手指/脚踝等小关节) 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月 [4] - 伴随症状包括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5] - 多数患者为轻症 约一周可治愈 重症及死亡病例罕见 病死率低于0.1% [6] 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 - 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 减少皮肤暴露 尤其在清晨/傍晚伊蚊活跃时段 [8] - 暴露皮肤及衣物喷涂驱蚊剂 居家安装纱窗纱门 睡眠使用蚊帐 [8] - 避免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长时间停留 [9] 环境治理 - 每周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 倒置闲置容器(盆/桶/轮胎等) [11][12] - 清理沟渠排水槽淤塞 填平洼地 保持水流畅通 [13] - 水养植物每周换水并清洗容器 宠物饮水碗需勤换勤洗 [14] - 储水容器严密加盖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妥善处理废弃瓶罐等垃圾 [15] 化学防控 - 使用杀虫气雾剂时需遮盖食物 喷射后密闭房间20分钟再通风 [16] - 驱蚊剂选择含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成分 儿童需用低浓度产品 [17] - 难以清除的积水可投放0.5%吡丙醚颗粒剂或苏云金杆菌灭蚊幼缓释剂 [18]
“隔年”防晒霜还能防紫外线吗
科技日报· 2025-06-19 09:11
防晒霜保质期与使用效果 - 未开封防晒霜保质期通常为2年至3年,但开封后活性成分易降解,实际防晒系数(SPF)可能下降30%到50% [2] - 开封超过一年的防晒霜微生物数量可能超标,建议开封后半年内用完,最长不超过一年 [2] - 防晒霜变质表现为水油分离、结块、异常气味或颜色变深,需立即停用 [2] 防晒霜储存与使用方法 - 防晒霜应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需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并拧紧瓶盖以降低氧化风险 [3] - 标准用量为2毫克/平方厘米,成人脸部需涂抹1元硬币大小(约1克至1.2克),用量不足会导致防护效果降至标注SPF值的1/3 [4] - 化学防晒霜需每2小时到3小时补涂一次,防水型防晒霜防水效果仅维持40分钟到80分钟 [4] 防晒霜选择与肤质适配 - 敏感肌或儿童建议使用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霜,避免含酒精、香精的产品 [4] - 油性皮肤适合清爽型化学防晒霜或物化结合型,干性皮肤宜选含透明质酸、甘油等保湿成分的防晒霜 [4] 防晒霜与其他产品交互影响 - 防晒霜与驱蚊剂并用时,UVB波段防护效果显著下降,可能与避蚊胺和二苯甲酮被皮肤吸收量增加有关 [6] - 研究显示分层涂抹防晒霜和驱蚊剂会影响效果,但混合物形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6] 防晒霜清洁注意事项 - 普通防晒霜可用洗面奶清洁,防水型需用专业卸妆产品以避免毛孔堵塞 [5] - 清洁时需避免过度摩擦或强刺激性产品,防止加重晒伤后皮肤敏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