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鲈鱼
icon
搜索文档
咸淡水孕育,牛田洋青蟹凭“鲜”打开国际市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6 20:36
行业分析 - 牛田洋片区凭借咸淡水交界的独特水域环境,发展出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主要产品包括青蟹、石斑鱼、金鲳鱼、南美白对虾等 [1][3] - 当地采用"生态循环健康混养"技术,青蟹年产量超2000吨,产业规模达1亿多元 [3] - 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养殖农户"模式开发近2000亩生态式鱼虾蟹混养基地,推动科技型水产养殖发展 [6] 公司发展 - 汕头市鮀莲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海关协助下实现从"土塘养殖"到"国际市场"的跨越,2024年12月完成"出境水生动物注册养殖场"注册登记 [3][4] - 青蟹单月出口订单突破83万元,截至2025年2月累计出口货值达106万元 [4] - 2025年前两月合作社整体出口额突破800万元,同比增长100% [7] 技术创新 - 海关指导建立全链条溯源体系,安装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设计封闭式暂养池提升检疫安全性 [3] - 联合高校攻克运输存活率难题,青蟹"活力值"显著提升 [3] - 开发渔光互补基地,光伏板使蟹苗成活率提升20%,年发电收益超百万元 [7] 市场拓展 - 龙湖海关实施"标准+认证+品牌"策略,制定《牛田洋水产生态养殖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6] - 与预制菜企业合作开发酸菜鲈鱼等深加工产品,利用鲜活农食产品"绿色通道"快速抢占海外市场 [7] - 电商渠道与国际物流产业园配套建设进一步打开产品国际销路 [9] 品牌建设 - 注册"牛田洋"地理标志商标,采用标准化捆绑包装提升品牌辨识度 [3][6] - 海关举办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提升品牌知名度 [7] - 水产品矩阵形成地方与国际双重名片效应 [7]
好品山东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品牌出海中心正式启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5-24 12:03
品牌出海中心启动 - 全国首个省级农业品牌海外推广平台"好品山东"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品牌出海中心于5月23日正式启动 [2][4] - 该中心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宇燕、澳门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杨全州等多地政府代表共同揭牌 [2][3][4] - 中心将依托横琴政策及澳门联通葡语国家的桥梁作用,打造集品牌展示、跨境贸易、供应链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出海基地 [5][6] 战略定位与功能 - 作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实践,中心将成为山东农产品走向全球的战略支点 [8][20][21] - 首批已集结山东16市240余家企业的近700种特色产品 [16][17] - 中心将辐射大湾区超6000万人口消费市场,并通过琴澳窗口构建全球贸易网络 [22] 山东农产品出口表现 - 山东农产品已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9][10] - 202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1648.2亿元,连续26年领跑全国 [10] - 2024年对港澳出口21.1亿元,2025年1-4月对港澳出口达6.5亿元 [10][11] 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 - 山东与广东合作已超越简单贸易,涉及物流仓储共建、联合研发创新等领域 [28][29] - 横琴"大桥经济"效应加速释放,珠海将整合鲁粤澳三地资源构建南北贯通的农业枢纽 [40][41] - 珠海计划利用鲁商集团700余家门店网络优势,助力广东特色产品辐射北方市场 [44][47] 产业发展规划 - 山东省将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供应优势,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业开放平台 [24][25] - 珠海将发挥本地科研与加工能力,开发符合大湾区口味的深加工产品 [42][43] - 两省将通过"四个共享"(市场、生产、物流、研发)探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9][30]
万万没想到!不靠海的内蒙古竟然产海鲜
内蒙古日报· 2025-05-13 17:29
内蒙古盐碱地水产养殖创新 南美白对虾养殖突破 -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黄河盐碱水与井水调兑模拟海水环境,成功实现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虾平均规格达25头/斤(单尾重20克),单池产量约300斤/周期[4] - 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精准控温控氧,残饵粪便通过硝化桶和海马齿植物实现零排放零污染,每年可生产四茬[6][8] - 乌审旗计划推广该模式至其他乡镇,打造"盐碱水资源利用+特色养殖+就业增收"产业链[10] 海鲈鱼盐碱水域养殖实验 - 通辽市科左后旗联合中国石油大学等科研机构启动"盐碱水域海水鱼适应性养殖"项目,首批投放2万尾海鲈鱼苗,实验水域面积2600亩[11][12] - 通过架设210米围网解决育苗运输难题,水面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5月下旬计划追加投放20-30万尾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苗[12][14] 葡萄与小龙虾共生生态农业 - 乌海市海勃湾区首创"葡萄小龙虾共生"项目,6万尾虾苗与葡萄园形成生态闭环:小龙虾疏松土壤,虾粪减少30%化肥用量,葡萄落叶转化为虾饵[17][19] - 项目采用智慧监测系统与生物滤床技术,每亩葡萄增收2000元,小龙虾亩产200斤(市价35元/斤),综合效益提升2.3倍[21] - 带动300余人次季节性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衍生"钓虾摘果"旅游项目预计年接待5000人次[21] 行业技术整合与推广 - 内蒙古通过循环水养殖、生态共生等技术将盐碱水转化为"蓝色资产",形成南美白对虾、海鲈鱼、小龙虾等多品种养殖矩阵[22] - 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成为技术突破核心,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参与水质适应性研究[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