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灭蚊喷雾罐
icon
搜索文档
生活观察丨预防基孔肯雅热,做好这三点!
新华网· 2025-07-28 17:00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2] - 该疾病1952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报告过病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部分地区 [2] - 典型症状包括高烧39℃、关节剧痛和皮疹,被称为"基孔肯雅三联征" [3] 症状特点 -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关节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受力部位 [2] - 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3天出现,多为斑丘疹,3-5天消退 [2] - 病程通常持续5-7天,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 [2]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而登革热"危险更大" [3] 高危人群 - 新生儿感染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6] - 65岁以上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 [6] -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5][6] 治疗方法 - 体温超过39℃时应积极降温,但需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 [5] - 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需做好液体补充,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5] - 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5] 预防措施 - 灭成蚊: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等灭蚊产品 [8] - 清积水:每日清除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8] - 防叮咬: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涂抹驱蚊剂 [8] - 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也可用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灭活 [8]
基孔肯雅热是啥病、怎么防
科技日报· 2025-07-24 07:39
疫情现状与传播情况 -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约550万人面临风险[1] - 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3000例,北京市存在境外输入病例风险[1] -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2] - 广东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2010年首次报告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2] - 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传播加剧,法属留尼汪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印度、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及法国、意大利出现本土传播病例[2] 临床症状与治疗 -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中低热为主,2-3天退烧)、皮疹(起病1-3天出现,斑丘疹)、关节疼痛(手指、手腕、脚踝肿痛)[3] - 部分患者有头痛、乏力,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4] - 临床以退热、止痛、止痒对症处理为主,轻症病例通常5-7天痊愈[4] - 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4] 预防措施 - 预防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6] - 灭成蚊可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等家用灭蚊药物[6] - 清积水需清除家庭及户外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屋顶积水),消除蚊虫孳生环境[6] - 防叮咬措施包括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6] - 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且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者需立即就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