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
搜索文档
医生提醒:流感高发期需警惕儿童热性惊厥发生
新华社· 2025-11-19 15:4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流感高发期,部分流感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症状,儿科专家强调家长掌握科学处置方法至关重要 [1][2] 热性惊厥症状与定义 - 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婴幼儿在发热状态下常见的急性惊厥发作,多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快速上升时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相关 [1] - 典型症状包括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抖动、呼之不应等,多数流感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1] 家长科学处置方法 - 首要原则是保障呼吸道畅通,立即将患儿平放于平整床面或地板,移开周围硬物,松开衣领并将身体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道 [1] - 需避免两大误区:切勿强行按压四肢或掐人中,以免造成关节损伤、骨折或加重脑缺氧;切勿在孩子抽搐过程中喂食水、退热药等任何物品,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 需立即就医的指征 - 患儿抽搐持续超5分钟或停止后很快复发需立即送医 [2] - 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面色发青、呼吸暂停超过1分钟,抽搐后意识模糊无法唤醒,或伴随剧烈呕吐、头痛、颈部僵硬需立即送医 [2] 预防与护理措施 - 当发现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按剂量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可配合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区域进行物理降温,单次不超过20分钟 [2] - 避免酒精擦身和冰袋直接敷额,不要给发热患儿“捂汗”,应保持室温适宜,让孩子穿着宽松衣物,促进散热 [2] - 单纯性的热性惊厥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儿童造成长期伤害,但发作后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2]
特朗普乖乖履行承诺,中方还有三张王牌在手,每招都能卡美国脖子
搜狐财经· 2025-11-07 15:38
中美贸易政策调整 - 美国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起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延长一年24%对等关税豁免期 [1] - 美国暂停对中国海事运输、国际物流和船舶制造业等行业的301调查措施 [1] - 中国停止对美国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并暂停对美国加征的24%关税一年 [3] 中国在关键行业的优势地位 -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生产电池正负极材料分别占全球市场79%和92% [6] - 中国控制全球80%精炼钴供应和98%精炼石墨供应 全球最大两家电池生产商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6] - 中国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成熟制程半导体产能 该领域是汽车、消费电子和国防等行业核心组件 [6] 医药行业供应链依赖 - 美国许多药品原料药或前体化学品依赖中国进口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主要成分来自中国 [8] - 美国在口罩、外科手套、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供应 [8]
美媒炒作:不止稀土,中国还有三招能掐住美国
观察者网· 2025-11-06 13:2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是中国通过数十年产业政策布局,在多个关键领域构建起供应链主导地位,这些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医药原料药,对美国形成所谓“卡脖子”的能力 [1][6][9] 锂离子电池领域 - 全球前两大电池生产商均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1] - 中国供应商生产了全球79%的电池正极材料和92%的负极材料 [2] - 在锂等原材料的精炼化工产品领域,中国企业占63%的市场份额,同时控制着80%的精炼钴供应和98%的精炼石墨供应 [2] - 产业优势源于2015年宣布扩大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并为数百家电车企和电池厂商打开空间,2015年至2019年间鼓励本土车企使用经认证的国产电池 [6] - 为巩固主导地位,中国对部分锂离子电池制造相关技术的海外转让实施许可管理,并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6] 半导体领域 - 中国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熟制程半导体产能,这类芯片是汽车、消费电子和国防等行业的关键组件 [6] - 为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制造能力 [6] - 在关键矿产方面,中国镓产量占全球99%,且是全球锗的主要生产国,并已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 [6] 医药行业 - 美国药店或柜台上销售的药物,其原料药或生产原料药所需的前体化学品,往往由中国供应 [9] - 美国进口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大多来自中国,中国也是抗生素原料药的重要生产国 [9] - 印度生产仿制药所用的大量原料药,其源头仍在中国 [10] - 中国在2015年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列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在第十五五年规划中再次强调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 [13] 产业体系与自给自足战略 -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15] - 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系统地追求经济自给自足,提出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4][15] - 除最先进芯片外,中国已相当成功地逐步将美国产品排除出本国供应链 [16]
中国对美国还是太仁慈了,手里攥着那么多牌都不打!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10
潜在经济与贸易措施 - 公司持有美国国债规模从峰值约1.3万亿美元降至约7307亿美元,为世界第三大持有国 [1] - 原料药在美国进口市场中占比约60%,关键药物如布洛芬进口依赖度达95% [4] - 工业制造能力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几乎所有门类,是全球最大制造国 [4] 措施的影响分析 - 大幅抛售美债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导致价格暴跌和本金损失 [1] - 动用原料药措施可能使美国医药市场陷入混乱,推高医疗成本 [4] - 切断出口或抵制美元结算将严重冲击自身产业和就业,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8] 当前策略与考量 - 对美主要使用稀土和大豆措施,属于精准打击而非全面出击 [8] - 采取稳步小幅减持美债的方式以保护自身利益,而非一次性清仓 [2] - 人民币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元体系崩溃将引发全球货币混乱 [8]
请留意!身体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不容忽视 正视“痛”点守护健康
央视网· 2025-10-20 10:51
疼痛疾病概况 - 临床统计显示50%以上的患者因疼痛就诊[1] - 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 长期忽视可能导致抑郁和睡眠障碍[1] - 成年人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0% 多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3][4] 疼痛与疾病关联 -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伴有骨痛可能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1] - 喉咙 胸部 肩臂或腹部疼痛可能是心脏病前兆[1] - 腰椎间盘突出和三叉神经痛属于需要关注的慢性疼痛[1] 疼痛治疗方式 - 带状疱疹和偏头痛等疼痛及时治疗可减轻痛苦[3] - 轻度偏头痛可选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控制症状[4] - 中重度偏头痛需选择二线用药或曲坦类药物 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4] 镇痛药安全性 - 镇痛药分为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两类[6] - 非阿片类药物长期服用不会产生药物依赖[6] -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非阿片类镇痛药遵照说明书使用安全且不会引起成瘾[8] - 阿片类镇痛药在常规剂量和规范化使用情况下成瘾病例少见[8][10]
感觉痛不要忍!这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09:22
疼痛疾病分类与影响 -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指病程超过三个月或原发病因去除后仍反复发作的疼痛 [2][3] - 长期忽视慢性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可能导致抑郁和睡眠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3] - 临床统计显示50%以上的患者因疼痛而就诊,慢性疼痛常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3] 特定疼痛与潜在疾病关联 -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伴骨痛可能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 [3] - 喉咙、胸部、肩臂或腹部疼痛可能是心脏病前兆,心源性牙痛是心脏预警信号 [3] - 阑尾、胆囊、胰腺问题及肠梗阻可能出现腹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 疼痛治疗现状与药物使用 - 带状疱疹、偏头痛等疼痛及时治疗可显著减轻痛苦,成年人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0%,多集中在20至40岁年龄段 [4] - 慢性疼痛患者就诊率不足60%,多数人因担心依赖性不敢使用镇痛药 [5] -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阿片类镇痛药对中轻度疼痛患者安全且不引起成瘾,规范化使用下阿片类药物成瘾病例少见 [5]
假期出行健康事项哪些要注意?健康提示来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9 09:28
呼吸道疾病防护 - 出行前需备好口罩、消毒湿巾、免洗洗手液等防护用品 在人员密集场所应全程佩戴口罩并勤洗手 [2] - 旅途中应尽量减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长时间对话 避免口鼻、口口相对以降低感染风险 [2] - 针对流感症状如发烧、全身疼 建议使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 针对感冒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等 建议使用酚麻美敏片或氨酚伪麻美芬片 [2] 晕车与用药安全 - 晕车药应在出发前0.5-1小时服用 晕车贴则需更早贴敷 [3] - 对于6岁以下儿童 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全 不建议服用晕车药 有严重晕车史者需根据年龄体重就医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 [3] - 部分药物会影响驾驶安全 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若注明影响驾驶则建议服药后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3] 意外伤害处理 - 出行可携带碘伏棉签用于伤口消毒 并准备创可贴用于小伤口包扎以防感染 [4] - 出现摔伤等意外应首先检查有无大出血或骨折 若发现肢体不能动需用工具固定并及时就医 [4] - 摔伤后肿胀处应进行冰敷或冷敷 切忌热敷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4] 饮食健康与肠胃安全 - 假期饮食应注意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豆角等食物 倡导公勺公筷、分餐制等健康方式 [6][7] - 打开包装的食品应尽快食用 不食用腐败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饮品 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植物 [7] - 建议备好黄连素、蒙脱石散等针对消化不良、腹泻的药物 若出现持续腹泻、四肢无力并伴有发烧应及时就医 [7]
世卫组织: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对乙酰氨基酚与孤独症有关联
新华网· 2025-09-25 16:30
世卫组织关于对乙酰氨基酚与孤独症关联的声明 - 世界卫生组织声明目前尚无确凿科学证据表明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子女罹患孤独症之间存在关联[1] - 全球有近6200万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且被认为可能涉及多种因素[1] - 过去十年间广泛调查研究未发现女性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子女罹患孤独症之间有固定关联性[1] 世卫组织关于疫苗与孤独症关联的声明 - 声明指出有大量可靠证据表明儿童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2] - 许多国家开展的大型高质量研究均得出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的结论[2] - 自1999年以来 世卫组织的独立咨询专家多次确认所有疫苗均不会导致孤独症或其他发育障碍[2] 世卫组织的用药建议 - 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女性继续遵循医生或卫生工作者的建议以评估个体情况并推荐必要药物[1] - 建议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头三个月谨慎使用任何药物并需遵循卫生专业人员建议[1]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真的要被他们玩崩了
虎嗅· 2025-09-24 21:11
特朗普与小肯尼迪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冲击 - 特朗普与小肯尼迪宣称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自闭症 并召开"重大发布会"推广此观点 但未提供新科学证据 [3][4][5] - 解决方案为美国养生传统文化 如建议服用亚叶酸 并引用"古巴人不吃泰诺 古巴人没有自闭症"等缺乏科学依据的言论 [5][7] - 此行为加剧公众对基本药物的恐慌 可能导致孕妇缺乏安全退烧药选项 [14] 自闭症的医学研究与科学共识 - 大规模研究(覆盖超200万名新生儿)发表于《JAMA》 明确结论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无关 [8] - 自闭症病因复杂 涉及数十种环境因素和数百个基因 且无单一实验室或影像学诊断金标准 临床依赖症状诊断 [17][23][24] - 部分小规模研究认为关联性存在 但混杂因素(如孕妇感染发热)可能干扰结论 [12] 阴谋论的社会传播与影响 - 阴谋论利用自闭症患者家庭的痛苦情绪 将复杂病因简化为具体目标(如企业或政府) 提供情绪宣泄但缺乏科学依据 [16][20][27] - 反科学言论在特朗普任期后直线爆发 通过二元论叙事(如"邪恶实体"论)传播 破坏公众对医学系统的信任 [22][28][32] - 此类言论不仅影响美国 还通过全球化传播至其他地区 包括中国 [5][32]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社会信任危机 - 医学无法为复杂疾病(如自闭症)提供单一解释 部分源于伦理学限制(如无法进行孕妇双盲实验) [13][24][26] - 新冠大流行暴露医学局限性 加剧全球范围对医学的不信任 美国因医疗费用高昂问题尤为严重 [31][32] - 科学共同体需重构科普叙事方式 以应对信任裂痕 但当前尚无有效方案杜绝阴谋论传播 [32][33] 美国卫生系统的潜在风险 - 特朗普与小肯尼迪的行为加速公众对医疗系统信任的崩塌 可能阻碍技术优势的实际发挥 [34] - 信任破坏深层源于美国社会体制与理性主义局限性的共同作用 而非仅台前人物推动 [34]
特朗普称孕期服用泰诺会增加胎儿患自闭症风险!各方这样看
第一财经· 2025-09-24 16:37
事件概述 -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FDA将通知医生孕期服用泰诺会增加胎儿长大后患自闭症的风险并强烈建议限制使用[1] - 泰诺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解热镇痛作用的常见非处方退烧止痛药[2] 公司回应 - 泰诺生产商科赴公司评估科学证据后坚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导致自闭症并得到独立公共卫生和医疗专业人士认同[3] - 公司指出FDA已关注该话题超过十年自2014年以来多次审查并维持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推荐及相同药品标签信息[3] - 公司担忧消费者在感冒流感季被错误信息误导建议准妈妈在服用任何非处方药前咨询医疗专业人士[3] 监管及专业机构观点 -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回应称部分观察性研究提示产前接触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有潜在关联但现有证据不一致多项研究未发现关联[3] - 世卫组织强调缺乏可重复性要求在推断因果作用时保持谨慎[4] -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洲药品管理局未发现证据表明孕妇服用泰诺与胎儿患自闭症有关目前无证据支持修改欧盟使用建议[4]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8岁儿童自闭症患病率从2000年的1/150(约0.67%)上升到2020年的1/44(约2.27%)全球发病率约1%[4] 临床专家建议 - 临床专家认为自闭症病因存在争议但为保险起见孕妇尽量选择物理降温[4] - 专家指出警示意义在于没有任何药物绝对安全不应过度焦虑或盲目拒药应权衡利弊遵循需要必要原则[5] - 对乙酰氨基酚目前仍是孕期退热镇痛主要选择建议避免重复使用(因复方感冒药含此成分)发热≥38.5℃需药物干预时使用热控后咨询医生停药多喝水改善护理是基本要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