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乙酰氨基酚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儿童用药安全: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
科技日报· 2025-08-16 10:12
儿童用药安全现状 - 11岁男孩因服用尼美舒利和注射柴胡退热剂导致全身90%表皮剥脱 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1] - TEN是一种罕见但凶险的重症药疹 死亡率高达14 8%—30% [2] - 儿童TEN发病率虽低 但病情进展更快 并发症风险更高 40%患儿出现肝功能损伤 13 3%发生消化道出血 眼部损伤发生率可达75% [2] 高风险药物分析 - 尼美舒利是常见诱发儿童TEN的退热药 其代谢产物可能引起肝损伤 我国已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其口服制剂 [3] - 阿司匹林与赖氨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赖氨匹林 [4] - 安乃近可致严重过敏反应和粒细胞缺乏症 片剂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 [4] - 氨基比林 保泰松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无儿童专用剂型 不推荐儿童使用 [4] 儿童用药规范建议 - 儿童退热首选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以上)和布洛芬(6月龄以上) 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避免与复方感冒药联用 [3] - 喹诺酮类 磺胺类药物无明确儿童适应证时应禁用 或在医生严格指导下慎重使用 [4] - 建议通过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筛查评估用药风险 [4] 行业政策与研发进展 - 截至2023年底 我国儿童专用药仅占上市药品总数的3 2% [4] - 超四成儿科用药说明书缺乏儿童用量信息 50%儿童恶性肿瘤药物存在超说明书使用情况 [4] - 国家已发布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 出台《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 [5] - 河北省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儿童药 浙江省完善药品集采平台准入机制 上海市将儿童专用剂型优先纳入医保 [5]
紧急提醒:基孔肯雅热禁用这种常见药!
中国证券报· 2025-07-29 17:57
疾病特征与区分 -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由花斑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症状相似但存在关键差异 [2] - 登革热典型症状:突发高热持续2-7天、全身骨骼肌肉痛(关节无红肿)、第3-6天出现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红斑疹、潜伏期4-10天、可能引发牙龈出血或休克 [3] - 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体温常达39°C以上但发热期较短、手/腕/膝/踝等关节红肿剧痛(持续数月)、第2-5天出现面部或四肢斑丘疹、潜伏期通常3-7天、极少引发出血 [3] 疾病护理要点 - 体温超过39°C时禁用阿司匹林,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每日口服补液盐不少于2000毫升,呕吐频繁需静脉补液 [6] - 发病5天内需严格防蚊隔离,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7][8] 防控措施 - 清除孳生地:每周倒扣闲置容器、清空积水、刷洗器皿内壁、每3天更换水养植物水源 [11] - 家庭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和电蚊拍 [12] - 外出防护:喷洒10%-15%避蚊胺驱蚊液(婴儿禁用)、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开清晨/傍晚蚊虫活跃时段 [13][14] - 旅行防护:前往疫区需携带驱蚊用品,归国后12天内监测体温 [15] 高发区域与核心预防 - 高发区域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太平洋岛国及国内南方潮湿地区 [16] - 核心预防策略为"清积水+防叮咬",重点阻断蚊子繁殖链 [9][11][16]
张先恩/薛闯/袁其朋/王丹/杨世辉/姚远...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6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其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5] 产业化专家研究领域 - **张先恩**:合成生物学路线图研究,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5] - **薛闯**:能源化学品生物制造,开发自组装蛋白质笼人工细胞器提升番茄红素产量,优化纤维素酶菌株[6] - **袁其朋**:构建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突破天然理论收率,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等20余种化合物[7][8] - **王丹**:聚酰胺单体生物合成,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开发戊二胺等材料单体[10][11] - **杨世辉**:非粮大宗醇酸生物制造,武汉睿嘉康公司布局生物燃料与材料管线[12] - **姚远**:基因编辑与蛋白设计技术,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生物医药应用[14] - **于洪巍**: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产品线开发,馨海生物公司获战略投资[16][17] - **王泽建**:工业生物过程工程技术,提升抗生素、维生素等20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18] - **刘夫锋**:工业酶应用研究,开发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用于异麦芽酮糖生产[22][23] - **李爽**:天然活性化合物全生物合成,元酉生物公司应用于食品、日化领域[24][25] - **朱蕾蕾**:工业酶分子改造,开发C1化合物绿色制造路径[26][27] - **罗自卫**:芳香族化合物合成生物制造[29] - **徐国强**:氨基酸衍生物合成,研究γ-聚谷氨酸制造技术[30][31] 大会议程 - **8月20日**: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青年论坛(20+场报告)[36] - **8月21日**:开幕式及宏观论坛、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36][37]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论坛、未来食品&农业论坛,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产业资源 - 大会提供《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涵盖500+上榜企业[40] - 设立生物制造产业社群,促进行业交流合作[42]
生活观察丨预防基孔肯雅热,做好这三点!
新华网· 2025-07-28 17:00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2] - 该疾病1952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报告过病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部分地区 [2] - 典型症状包括高烧39℃、关节剧痛和皮疹,被称为"基孔肯雅三联征" [3] 症状特点 -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关节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受力部位 [2] - 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3天出现,多为斑丘疹,3-5天消退 [2] - 病程通常持续5-7天,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 [2]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而登革热"危险更大" [3] 高危人群 - 新生儿感染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6] - 65岁以上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 [6] -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5][6] 治疗方法 - 体温超过39℃时应积极降温,但需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 [5] - 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需做好液体补充,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5] - 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5] 预防措施 - 灭成蚊: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等灭蚊产品 [8] - 清积水:每日清除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8] - 防叮咬: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涂抹驱蚊剂 [8] - 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也可用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灭活 [8]
广东已报告4824例!这种退烧药不建议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7-28 13:25
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 - 2025年7月20日至26日广东全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2882例 广州22例 中山18例 [1] - 截至7月26日24时 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均为轻症 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2] 疾病特征与传播途径 -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症状为发热 关节剧痛和皮疹 多数症状较轻 病程1~2周可自愈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疼痛 [2] -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 需重点关注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 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诊断与治疗建议 - 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 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有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明确蚊虫叮咬史应主动告知医生 确诊后需配合做好防蚊隔离 [2] - 治疗以退热 关节炎止痛 缓解皮疹瘙痒等对症治疗为主 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 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3][4] - 未排除登革热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 阿司匹林等药物 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5]
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这种退烧药不建议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7-28 10:16
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 - 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其他地区零星分布 [1] -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1] 疾病特征与传播 -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 -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 病人被伊蚊叮咬后会传播给家人及邻居,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2] 诊断与治疗建议 - 如果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 [2] - 治疗以退热、关节炎止痛、缓解皮疹瘙痒等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2] - 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是因为这种药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容易引起出血 [3] 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 与基孔肯雅热一样,登革热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都是经伊蚊传播,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后者也是目前防控的对象 [3] -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后再开具药物,在未排除登革热之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3]
基孔肯雅热禁用阿司匹林,防控要点请收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22:56
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 - 广东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 [1] - 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主要流行区域为美洲、亚洲和非洲 [3] - 中国既往无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大流行案例 人群基础免疫力缺失 病毒传播速度快于其他流行区域 [4] 疫情防控措施 - 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强调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 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3] - 佛山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灭杀三大措施 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 [4] - 广州市同步开展灭蚊行动 加强预防措施 [4] 医疗救治建议 - 体温超过39°C时需积极降温 禁用阿司匹林 建议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1] - 目前疫情可防可控可治 无人传人迹象 以轻症为主 [3] - 南方部分地区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 及时采取迅速措施可阻止病毒扩张 [4] 公众防护指引 - 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 需做好个人防蚊措施 如使用防蚊水 [4] - 坚持科学防治理念 阅读防蚊科普知识 不信谣不传谣 [5] - 岭南地区有应对登革热的丰富经验 可应用于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 [5]
张先恩/薛闯/袁其朋/王丹/杨世辉/姚远...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1]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多家机构[2] 核心议题方向 - **AI+生物制造**:设立专题论坛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物制造的赋能作用[36][37]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聚焦化学品与新材料、新型碳源生物制造等领域,涉及聚酰胺单体、芳香族化合物等具体产品[36][37] - **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将讨论相关生物技术应用[37] 重点嘉宾与研究领域 -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整体发展路径[4][5]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专注于能源化学品生物制造,在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领域取得突破[6]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擅长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7][8] - **王丹**:重庆大学教授,开发聚酰胺单体生物制造技术,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9][10][11] - **杨世辉**:湖北大学教授,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燃料与材料生产[12][13]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开发工业酶定向进化技术及一碳化合物转化路径[26][27] 产业化技术突破 - **细胞工厂构建**:多个团队在番茄红素(提升产量)、γ-聚谷氨酸、芳香族化合物等产品实现高效生产[6][30][31] - **酶工程技术**:包括蔗糖异构酶固定化(异麦芽酮糖生产)、碳碳缩合酶等工业酶改造[22][23][26][27] - **非粮原料利用**:武汉睿嘉康等企业开发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基底的醇酸生产工艺[12] 企业合作与商业化 - 馨海生物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四大产品线为核心实现技术转化[16][17] - 元酉生物实现全生物基圆柚酮公斤级生产,应用于日化领域[24][25] - 华东理工大学王泽建团队技术已应用于20多家生物发酵企业[18] 会议议程亮点 - 8月20日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参与)及青年创新论坛(20+场报告)[36] - 8月21日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37]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对接会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 [1] - 大会目标包括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 [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和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6家机构 [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特别鸣谢单位包括梅特勒托利多科技等11家企业 [2] 嘉宾阵容 产业化专家 - 张先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注合成生物学领域,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5]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在能源化学品生物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开发高效纤维素产酶菌株和发酵耦合技术 [6]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构建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实现20余种重要芳香族化合物的细胞工厂生产 [7][8] - 王丹:重庆大学教授,开发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技术,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 [10][11] - 杨世辉:湖北大学教授,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管线,致力于成为大宗醇酸非粮合成生物制造引领者 [12] 其他领域专家 - 姚远:浙江大学研究员,聚焦基因编辑和蛋白设计技术,与制药企业建立合作 [14] - 于洪巍:浙江大学教授,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四大产品线为核心驱动 [16]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在抗生素、维生素等领域指导20多家企业技术攻关 [18]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开发高性能工业酶和C1化合物转化路径 [26][27] 大会议程 - 8月20日: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和生物制造青年论坛(20+场报告) [36] - 8月21日:开幕式及宏观论坛,专题论坛1(绿色化工与新材料),同期举办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 [36][37] - 8月22日:专题论坛2(AI+生物制造)和专题论坛3(未来食品&农业),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创新展览 [37] 产业资源 - 提供《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和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入口 [40][42]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 宁波)
DT新材料· 2025-07-24 00:01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1] - 大会聚焦"1+3"方向: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和产品等议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2] -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 - 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2][5][6][7][8] 参会专家及研究领域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能源和化学品生物制造,包括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10]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高纯天然产物规模制备,构建20余种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12] - 王丹(重庆大学):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4][15] - 杨世辉(湖北大学):非粮大宗醇和有机酸生物制造[16][17] - 姚远(浙江大学):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设计与智造技术[19] - 于洪巍(浙江大学):生物油脂、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3和虾青素生物合成[21][22]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发酵产业技术[23]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工业酶挖掘改造,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27][28]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活性化合物和香氛物质全生物路径合成[29][30]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工业酶蛋白分子改造和低碳生物制造[31][32]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芳香族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33][34] - 徐国强(江南大学):氨基酸衍生物(γ-聚谷氨酸等)合成生物学研究[35][36] - 姚长洪(四川大学):微藻光合固碳与糖类代谢调控[37] - 潘学玮(江南大学):高值氨基酸衍生物高效合成细胞工厂[39] 大会议程 - 8月20日:会议签到、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生物制造青年论坛[41] - 8月21日:开幕式及全体大会、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研讨会[41]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41]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41] 其他信息 - 大会报名可通过扫码方式参与[44] - 参考信息包括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