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粉

搜索文档
日均销售1000余碗炸酱面、夜间订单暴涨 暑期经济带动京城烟火气
北京商报· 2025-07-20 19:57
暑期餐饮消费热潮 - 北京暑期餐饮消费显著增长 景区附近门店销售额提高15%—20% 排队人数同比增长超20% [1][3] - 烤匠麻辣烤鱼北京朝阳合生汇店日取号量1500—2000个 日翻台11—12轮 烤鱼日销量600条 [3] - 巴奴毛肚火锅北京区域门店平均日进店人数超400人 平均翻台近5翻 合生汇门店6月翻台超8翻 周末达10翻 [3] - 四世同堂景点附近门店散台上座率提高30%—40% 销售额增长15%—20% 北京特色美食如烤鸭及老北京小吃销量增长40%以上 [3] 夜间经济拉动增长 - 北京7月夜间餐饮订单环比增长120% 龙虾烧烤等传统夜宵订单增长超80% 小吃/地方菜/炖汤等环比增长超140% [7][9] - 啤酒/冰品冷饮夜宵搭配销量增长超150% 咖啡增长超300% 方便速食等非餐订单环比增长超100% [9] - 海底捞布局近30家夜宵主题店 结合DJ打碟等表演 巴奴北京24小时门店夜间客流量同比提升115.79% [10] - 胡大饭馆总店24小时营业 延长各店营业时间 景点周边餐厅调整服务时长满足凌晨用餐需求 [9] 景区餐饮与游客结构 - 方砖厂69号炸酱面景点周边门店营业额环比涨幅14.6% 日均售出炸酱面1298碗 70%客流为外地游客 [6] - 刘记炙子烤肉排队人数同比增长20%—30% 主要客群为外地游客 新增吊龙等细分产品 [4] - 妫水人家依托长城文化打造非遗手工等体验项目 暑期游客增长20% 亲子客群占比显著上升 [6] 行业创新与政策支持 - 北京市推出《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计划打造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推动"餐饮+公园/景区"融合 [12] - 餐饮企业强化"产品+场景+文化"融合 如海底捞夜宵主题店Live house模式 妫水人家结合长城文化开发四季主题活动 [10][13] - 行业需提前储备暑期工及原料 优化库存管理 为"十一"黄金周预热 [12]
北京最潮的人,怎么都爱这个“菜古里”
36氪· 2025-06-13 19:24
城市更新与商业改造 - 北京南城菜市口区域的大吉巷完成改造,形成三层环形下沉式商业街区,融合四合院建筑与现代商铺,被称为"南里屯"或"菜古里"[1][8] - 改造保留康有为故居和《每周评论》报社旧址并改建为博物馆,同时引入咖啡店和艺术展厅,实现历史与现代融合[9] - 街区吸引大量客流,奶茶店、服装店等商铺人气旺盛,显著提升南城商业活力[1][8]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 - 大吉巷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曾名"打劫巷",清末更名为"大吉巷",2016年启动拆迁改造后成为商业与古迹结合地标[8] - 法源寺作为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保留质朴氛围并举办"丁香诗会"等文化活动,周边形成非商业化游览区[16][21] - 绍兴会馆(鲁迅故居)及烂缦胡同等胡同保留历史风貌,同时新增咖啡店、手工艺品店等文艺业态[12][15] 文旅融合与消费场景 - 菜市口区域形成完整city walk路线:大吉巷→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法源寺→牛街美食街,覆盖历史、文化、美食多元体验[12][16][18] - 牛街作为回族聚居区,聚集聚宝源涮肉、白记年糕等清真老字号,日均客流量大,是南城核心美食目的地[16][17] - 商业改造引入网红打卡元素,如B1层全景拍摄点、艺术雕塑等,显著提升年轻客群到访率[1][8][22] 区域发展变迁 - 南城历史上因清代"旗民分治"政策形成平民区特征,商业基础深厚(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发源于此),但近现代开发滞后于北城[4][6] - 当前改造通过"商业+文物"模式激活片区,如将刑场旧址转化为市民活动广场,扭转"不够洋气"的刻板印象[6][14] - 交通便利性提升(地铁4号线菜市口站直连商业区),推动南城从居住功能向文旅商业复合功能区转型[1][22]